夜幕下。
賽場上。
巨大的半管白冰矗立在山穀裡,白日裡看著氣勢巍峨的建築,到了晚上平添了幾分婀娜,兩頭上翹的冰壁猶如張開的手臂,在擁抱夜空。
杭峰站在出發點上,這會兒已經不再擺弄他手腕上的腕帶。
這小毛病他自己也知道,儘量克製著不為彆的,主要擔心一直低頭玩腕帶像個大傻子。
有一說一,不斷開合按扣的“哢噠”聲是真的減壓,就跟放了一連串的鞭炮似的,身上的那股子血氣終於散了大半。
U型池和跑步這些項目不同,純靠一腔熱血隻會像個莽夫,冷靜下來思考判斷才是關鍵。
杭峰向來不喜歡在U型池的賽前太亢奮,畢竟一個微小的疏忽就是推倒的多米諾骨牌。
冷靜下來的杭峰目光黑沉沉的,站在出發點裁判的身邊,活動著身體四肢,蹲下再起來的過程有點像異形的蜘蛛,他身體柔韌性的開發度,在世界賽場都能名列前茅。
出發點的裁判是個華國人,腦袋不動,視線一直追著杭峰看,若是這時候杭峰抬頭和他目光對上,就能看見對方眼睛裡藏不住的鼓勵。
友善的像是在看自家的侄子輩兒。
耳機裡響起比賽可以開始的聲音,這名裁判見杭峰還有點動作沒有做完,便按了一下耳麥示意收到,倒是沒開口催促杭峰。
又等了一分鐘,見他一套動作下來差不多了,這裁判咳嗽一聲。
杭峰明白地站起來,把護目鏡戴上,深呼吸一口氣,踩上了滑雪板。
點頭。
裁判開口:“出發吧。”
杭峰踩著尾音,滑了出去。
從出發點到進入U型池,還有十米的加速區,長度統一,來自於國際雪聯的要求。
十米長度速度連20邁都上不了,但多少也能有點起始速度。
這規矩是七年前加上的,那之前選手都是直接從U型池台沿上出發,男選手的曆史最高周數隻有四周半,後來多了這十米的加速區,天花板升到了五周半。
可見在滑雪這一塊,初始速度的重要性。
即便是杭峰,都沒辦法在這十米加速區獲得更快的速度,但優秀的選手能夠更好地利用這起始速度。
隻見杭峰滑入池內,依靠初始速度衝上對麵的冰壁。
20邁的速度無法將他帶到最高處,但長期從事U型池訓練的經驗,讓他第一時間清楚自己能夠達到的極限是哪裡。
抵達慣性的最高時,他的半個身子已經超過了池沿,不等落在,雙腿用力,原地猛地一個硬拔。
跳起來!
內刃的偏軸轉體,前手抓板頭。
身在半空,團著的身體整個比池沿高出了一米。
強大的爆發力。
這個身體裡像是蘊含著一座活火山。
一周偏軸轉體快如閃電,在抓板的手鬆開之前,利用最後一點時間,身體再一個擰轉,半周的轉體,成功落在了距離冰壁池沿矮上一米的位置。
漂亮的落點。
是世界級的水準!
哪怕是在初始速度不高的情況下,依舊通過技巧和力量,獲得了最高的慣性積累。
彆看U型池的第一跳難度都不大,飛得也不高,但在U型池這個項目裡,每一次的折返都至關重要。
前期的積累,才是最後幾跳能完成高難度動作的基礎。
跳的越高,衝擊力越強。
落腳點越是靠近池沿,獲得的距離也就越長。
這兩個至關重要的步驟,其實都是為了下一跳積累的勢能。
所以,在既要跳的高,跳的近的基礎上,還要儘量在這一跳拿到該有的分數,一周半的技巧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
有經驗的觀眾,隻需要看選手的第一跳,就知道他們的能力上限是多少?他們即將衝擊的難度是什麼?
尤其是這場比賽的裁判們,在暫時放下“兩年印象分周期”的規則後,按照查利總裁判重新宣讀的杭峰成績後,一旦把對他的印象提高到白鳥優宇、也就是世界排名前五的程度後。
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很容易的就看出杭峰自身所具備的潛力,和他對後續幾跳的企圖。
畢竟,在這個賽場上,能夠在第一跳完成一周半難度的選手,不超過5人。
如果再考慮到高度和落腳點,杭峰確實是非常領先,而且個人真實能力和白鳥優宇在伯仲間的優秀運動員。
所以,今天杭峰的第一場,還是要計劃衝擊五周嗎?
這倒也正常。
決賽有三次機會,不斷嘗試自己能夠拿出的最高組合,正是比賽安排三場的原因。
一旦確認杭峰可能要衝擊五周,裁判們的眼神就不一樣了。
至少在決賽的賽場上,為了一個五周去犧牲前麵連跳,就比如杭峰在資格賽第一場,是絕對不可取的。
這不是一名可以排進世界前十的運動員,該有的實力。
所以,哪怕東道主的光環降臨,即便是暫時無視了一些細枝末節的裁判,依舊對杭峰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
總不能讓一個明顯實力不夠的選手,乾掉世界前十吧?
就算是東道主,也不值得讓他們拿自己的職業生涯做賭注,該有的合理性,還是需要杭峰自己去拚搏。
隻見杭峰從第一個直返出來,跳躍而下的衝擊力,瞬間加速了他在U型池裡的速度。
眨眼的功夫,滑速就提高到了45、接近50邁的程度。
能夠在第二跳就有50邁的衝擊力,至少在這個賽場上,隻有極少數的頭部運動員,才具備這樣的實力。
更快的慣性終於讓杭峰在第二跳,具備了衝上池沿的能力。
視野回到熟悉的地方,同時杭峰快速的在心裡計算著速度和落點,這時候判斷力占據的比重不大,更多還是來自於長期鍛煉的肌肉記憶。
就比如視線來到高於池沿的時候,杭峰就知道自己要跳了。
從蓄力再到真正跳起來,隻有瞬息的功夫。
同時視線已經遠遠高出池沿,並且還有往上衝的趨勢。
就算不跳,也能拋飛起來。
但在職業賽場,自然不是這麼滑的。
在雪板即將脫離冰壁的前一秒,杭峰極為準確,猛地向上躍起。
身體圈成一團,後手抓板尾,同時向後翻騰。
向後翻騰?
這是一個外刃的翻騰動作。
在U型池裡,向後翻騰反而是個比較簡單的動作。
想要在這一跳拿到高分,就要看杭峰能夠完成的周數和變化。
裁判和觀眾們凝目看去,就連範總都專注地盯著,畢竟杭峰是唯一一個沒有提前製定動作的選手,就連範總都不知道他在這一跳想要做什麼。
向後翻騰一周。
同時偏軸轉體了兩周。
隨後落地。
一共三周1080的二段變化嗎?
杭峰在資格賽裡,第二跳可是都能完成三周半的啊。
半周的差距,以每一跳20分為基礎,這第二跳的少了半周,裁判可能會直接少給2分左右啊。
緊接著,杭峰反向落地。
落地精準的就像是通過機械輔助測量過,距離池沿不足一米。
哦,反向落地,裁判會有1~2分的加分,三下五除二,好像也沒有虧多少。
同時,杭峰的起落點都非常接近池沿,高度和拋物線都非常漂亮,這是一個加分點。
裁判最少會給一分。
所以算是犧牲了難度,換取了高度值嗎?
也不對,這不還有個反向落地嘛。
範總一時間不是很能理解杭峰的做法,畢竟雙方成為教授關係的時間還很短,很多時候杭峰的做法,範總都要想一下才明白。
就比如第二跳結束後,杭峰用著超出華國國家隊最高實力,也就是孫烈在第三跳結束後才能夠達到的速度,輕鬆以超過60邁的速度衝向對麵。
範總悟了。
杭峰明顯是在第二跳降低周數,以獲取更多的慣性,為第三跳的大招做準備。
同時,為了避免這一跳的分數太低,所以他選擇了一個反向的落地。
小子一句話不說,心裡還是算的很精嘛。
不過這也能看出來,杭峰對這次比賽的重視,對冠軍的爭奪心。
儘可能的在前麵兩跳獲得超過60邁的速度,還不能降低難度,可以稱得上的藝高人膽大了。
範總提著的心臟放下來一點點。
60邁絕對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速度,在U型池裡,幾乎所有高難度的動作,完成的最低標準都是60邁。
杭峰用最快的速度積累到60邁,第三跳真正上難度的時候,就會輕鬆很多。
果然,衝到對麵的杭峰,開始了他的第三跳。
倒滑的起跳,因為看不見身後的池壁,難度分必然會更高。
杭峰扭轉身體,一部分當然還是要靠看,一部分卻要依靠經驗。
視野變化,不如正滑的直接,扭曲的視野為起跳的精準性帶來了難度,但這些都難不住杭峰,一口氣被深深吸入肺腑,杭峰猛地向上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