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故的支持下, 大晉朝的紡織事業日進千裡, 當然, 在導入工業化之後,對人力的需求大大減低, 大量的紗工因此而失業, 好在莫故提早安排了官員協助轉型, 這事倒也順順利利的過去了。
大部份的紗工是直接進入紡紗廠裡工作, 再不就乾脆轉行做了織工,甄應仁除了研發出甄氏紡紗機之外,另外也改良了織布機, 進一步改良棉麻混織的技術。
因著棉麻布的特性, 沒多久不少布行便開始販買起織造局所出的棉麻布。
一則,棉麻布兼具棉布與麻布的優點, 隻需調整其棉絲與麻絲的比例,便可織造出可輕薄亦可厚實的棉麻布, 而價格上又比一般的棉布要便宜,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
二則,因為棉布或著麻布大多是平民老百姓在穿用著,以往的棉布大多是農婦在農閒之時所織,商人從農家裡一匹一匹的收購回來的, 其品質不一, 極不穩定。
隻有像鬆江這等以鬆江布聞名天下之地,才有專門的作坊織造布匹,品質也比較穩定, 織出來的布精致細密,不過小作坊織出來的布匹,那裡能和織造局裡那些專門給皇帝大官織布的織工所織出來的布匹相比?
於是乎,這織造局織出來的布匹頓時衝擊到一般的棉布市場,這大晉朝還有莫故讓人安排輔助轉行,不過其他國家的人便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
英吉利商人很早之前便察覺到大晉的織造技術極佳,這些年來已經很少往大晉朝販賣布匹,反倒是直接跟大晉買了不少珍稀的布料,像是雀金呢之類的回英吉利販賣,這些來自於東方的珍奇布料在歐洲大受歡迎,竟成為大晉出口英吉利的重要貨品之一。
不過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英吉利商人的眼光,當朝鮮按著以往的習慣進貢之時,赫然發現,他們的高麗棉賣不出去了!
所謂進貢,其實也不過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商業行為,借由進貢,把朝鮮的特產帶到大晉朝中,除了部份是真正要進貢給聖上的貢品之外,其餘大部份產品則是直接在路途上販賣掉。
由於打著貢品的旗幟,這些貨品大多可以很快的販賣掉,再加上進貢的一路上不但有大晉朝的軍官保護,又可以住在大晉朝的驛站,吃住全是大晉朝出資。
而且大晉朝回的禮品往往高過於他們所帶來的貢品,進貢一次,幾乎可以讓朝鮮賺了個飽,要不是大晉朝限定三年進貢一次,朝鮮商人都想要年年來朝了。
但這一次卻和以往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在太上皇過逝之後,莫故終於可以發揮其‘奸商’本性,這第一件事便是驛站改為收費製!無論是大晉官員還是來貢的朝國,想要白吃白住!?
沒門!
再來,朝鮮驚訝的發現,他們的高麗棉賣不出去了!
朝鮮使臣不得不忍痛將手裡的高麗棉便宜賣掉,這可是貨真價實的跳樓大拍賣,每賣掉一匹高麗棉,朝鮮使臣的心都疼了,靠著這跳樓大拍賣,這才勉強把手裡積壓的高麗棉賣掉。
朝鮮使臣也大惑不解,明明人參、高麗貢紙、東珠什麼的還是有不少人搶購,可他們帶過來的高麗棉怎麼沒人要了?
高麗棉是朝鮮特產之一,雖然同樣是棉布,但高麗的棉花比中原的棉花更加纖長,再加上高麗織工的出色技術,織出來的棉布也比中原的棉布要細致舒適,隱帶光澤,這才得己被選為貢品。
以往朝鮮使臣帶來的高麗棉都是被人搶購一空的,怎麼這一次竟然會碰上滯銷?這些高麗棉在品質上雖然頗有不如進貢的貨品,但也絕對是一時之選,怎麼會在大晉朝裡賣不上價呢?
疑惑之下,朝鮮使臣也細細了解了一番,這才知道大晉朝眼下正流行著棉麻布,就連富貴人家都以買織造局所出的棉麻布為榮了,自然沒人來買他們的高麗棉。
朝鮮使臣好奇之下,也讓隨從買了一些棉麻布回來,使臣一摸之下,便微微色變,“這當真是棉麻布?這分明是棉布啊!”
麻布向來是出名的粗糙,而棉布細滑,而這棉麻布摸起來頗為細致,分明是一塊上好的棉布,怎麼能稱之為棉麻布呢!?雖然光澤感有些不如高麗棉,但就細致度上不輸給他們的高麗棉了。
隨從解釋道:“大人,這真的是棉麻布,說是摻了三成的麻,如果是純棉布,這布料更是柔軟細膩,遠非咱們的高麗棉可及。”
朝鮮使臣原是不信,硬是讓隨從買了一匹回來,一摸之下,不由得色變,這布料之細柔,幾乎讓他有在摸綢布的錯覺,而且觸手生溫,好似在摸自家小妾的肌膚一般的舒服。
朝鮮使臣驚道:“這當真是棉布!?”
如果棉布能做到這種地步,那他們還需要什麼絲綢,直接穿棉衣就好了。
隨從點頭道:“可不是棉布嗎!那布店的主人說這匹布可是他們的鎮館之寶,出自織造局裡的精品,說是什麼高支棉,不過這布料也是極貴,尋常的棉麻布五錢一匹,而這什麼高支棉足足要五兩銀子一匹,再添點都可以買綢子了。”
他們高麗棉也不過一兩銀子一匹,而這高支棉足足是他們高麗棉的五倍,同樣都是姓高,這棉布之間的價差也差的太多了,雖然這高支棉摸起來幾乎可以和綢子比美,不過想想它的價錢,隨從都覺得還不如直接買綢子算了。
聽到五兩銀子一匹,朝鮮使臣也不由得微微肉痛,他曬道:“不過是塊棉布,怎麼賣得上這麼衿貴的價格?”
雖是不屑商人把棉布賣出了絲綢價,不過朝鮮使臣也不由得暗暗羨慕,要是他們也能把高麗棉賣出綢子價就好了,便不會窮的差點連驛站都住不起。
咳,從朝鮮到京城,有著一千多裡,朝鮮使臣又帶了不少貢品與商品,一路上風行仆仆,足足要走好幾個月,這麼長的時日,一行人的吃住都要花上不少銀子,走著走著,朝鮮使臣便發現銀子有點不夠使了,若非如此,他們也不會狠下來跳樓大拍賣自家的高麗棉。
“小的聽那布店老板說,這聖上也覺得棉布貴了些,讓人再改進改進,說是務必要降到三兩銀子一匹,這是頭一批試織出來的高支棉,那老板也是好不容易走了些門路,這才弄出來嘗個鮮。”
在京裡的貴人不缺銀子,缺的就是些新奇的事物,這高支棉也是大夥圖個新鮮罷了,要不這麼貴的玩意,誰去買它。
這個朝鮮使臣姓文,乃是文益漸的後人,向來以朝鮮所產的高麗棉所自傲著,好奇之下便研究起這高支棉,他也是懂行的,這一研究倒讓朝鮮使臣大吃一驚,這棉布細柔幾乎可以和綢子比美,究其原因,是因為其棉絲極細,是以織出來的布料也特彆細致。
文使臣心下微微一沉,自從景榮帝繼位之後,他不斷推出各式各樣的新新奇玩意,軍事上的大晉步/槍和景榮炮暫且不提,那王氏大米還有那外番來的玉米、番薯什麼可是連他們朝鮮都受益著,這些年來餓死的人是越發少了。
但大夥也發現,朝鮮與大晉朝之間的差距是越發大了,朝鮮的高麗棉雖然有名,但也不是人人都穿得起,大部份的人都是穿著粗布麻衣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