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 / 2)

大姑娘嫁的是綿州鐵匠出身的商人,但那人樂善好施,德厚流光,豈是兒子能比的?在親事上,是他強人所難了。

“前幾日我給犬子說了門親事...”對方是其他州府舉人家的姑娘,兩家家世差不多,也算門當戶對。

聽聞陸公子親事塵埃落定,譚盛禮道喜,陸舉人頷首,“多謝。”

經過國子監秋試之事,陸舉人發自心底佩服譚盛禮,以德報怨,非常人能達,陸舉人道,“我等在這就是為告訴譚老爺此事的,在京逗留太久,最晚再過幾日就得回去了。”他和蔣舉人他們約好,等譚盛禮正式入國子監,他們就啟程離京。

譚盛禮拱手,“譚某那日有事,不能親自相送,還望陸兄諒解。”

“哪兒的話,此生能認識譚老爺是我陸某的福氣。”若沒有隨譚盛禮結伴來京,譚盛禮頂多活在旁人嘴裡,真正接觸後才知,譚盛禮的品行要比人們形容得更好,陸舉人拱手,“陸某在此恭賀譚老爺任國子監祭酒。”

古往今來,新科兩榜進士任國子監祭酒的前所未有,要不是譚盛禮學問淵博品德高尚,怎麼會有此資格呢?

“多謝。”

譚盛禮手裡還拿著讀書人的文章,陸舉人不好耽誤他忙正事,轉身去了後院...

殿試過後,樓裡的讀書人陸續離開,但仍門庭若市,多是來請教譚盛禮學問的,不乏有國子監學生過來混個臉熟,譚盛禮一視同仁,關乎學問,他知無不言言無不儘,若攀關係,禮貌且疏離,人們摸透他性子,倒是不敢聊無關緊要的事兒了。

難得的,楊府兩位少爺也來了,兩人年輕,站在眾多年長者裡顯得格格不入,輪到他們時,他們拿出書箱裡的文章詩詞,是近幾年兄弟兩所寫,楊嚴謹道,“父親說我的文章很難再有進步,除非有高人指點,還望譚老爺看看。”

兄弟兩是不想來的,會試落榜,他們又招了不少閒話,說他們能花錢買到譚家人的書,但買不到譚家血脈裡傳承的學問修養,他們煩不勝煩,與人起了爭執,父親知道後,嗬斥他們目光短淺心胸狹隘,喝水不忘挖井人,楊家有今天是受益於譚家,他們該存以感激的心情,而非嫉妒。

父親要他們來請教譚盛禮學問,好好調整心態,否則將來為官易受人唆使犯下大錯。

兩人不知父親話裡的意思,不過還是來了。

譚盛禮請他們坐下等等,手邊還有其他文章,他看完後點評幾句,輪到兄弟兩時,觀其神色,沒有半分不耐,譚盛禮這才拿起他們的文章看,楊家底蘊不算深,不過兄弟兩的文章都透著武將的炙熱和熱忱,與譚振興他們的文章風格大不相同,文章可圈可點,隻要明算不太差,沒理由會落榜。

譚盛禮考察其算學,楊嚴謹反應更快,回答得也算精準,許是受其父職位的影響,在銀錢方麵,兄弟兩更為敏感,譚盛禮又考察其他功課,回答得都不差,譚盛禮想了想,道,“兩位少爺是不是有什麼心事?”

功課不差,落榜就該是其他原因了。

屋裡還有其他人,楊嚴謹羞於啟齒,扭扭捏捏地不肯說,譚盛禮起身邀請屋裡人去外邊稍等片刻,其他人會意,識趣地退了出去。

如此,就剩下譚盛禮和楊府兄弟。

楊嚴謹道,“不瞞譚老爺說,我們此來是想請譚老爺出麵澄清楊譚兩家祖上的關係...”

都說楊家當年趁火打劫了譚家書籍才有今天的飛黃騰達,哪怕楊明訣貴為戶部尚書仍免不了遭受質疑,更有甚者為此大做文章,為人子不能替父分憂,楊嚴謹萬分愧疚,飲水思源,他感念譚家的好卻不想和譚家扯上關係,父親頂天立地,不該因此染上汙名的。

作者有話要說:男主最成功的三件事,教好了當年的皇帝,有個誌存高遠的學生,留下的書籍教化了楊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