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172(2 / 2)

前幾日國子監交功課時,譚振學與他提起過,當時他問了兩句,譚振學沒有直接回答他,而反問他朝廷為何改革科舉重視算學,說他想清楚這個原因的話,這道題就能想明白了,為此,他專程問過父皇,父皇說每年國庫進項不少,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父皇希望這些銀子能幫助天下百姓過得更好,但怎麼用卻是個問題,故而他改革科舉,提拔精通算學的人就是想找到輔佐他完成大誌的人。

儘管他知道這個理由,但仍想不明白這道題的關鍵,直至譚振學又提醒他再思考題目。

國泰民安,國家太平百姓安定,要想國家太平就不能打仗,但敵國發起戰事朝廷不能不戰而敗俯首稱臣吧,故而要想國家太平必須得有驍勇善戰的將士,不懼敵國挑釁,想清楚他,他學其他人挺起胸膛,聲音雖稚嫩但鏗鏘有力,“學生以為,國泰民安需有鋒利的兵器,強大的軍隊,以防敵國來犯。”

打仗苦的是百姓,作為帝王,為天下百姓著想不能發起戰事,但真有敵國來犯絕不能懦弱!

語畢,周圍再次安靜下來,靜得能聽到周圍人的呼吸聲,太子不禁泛起嘀咕,問譚盛禮,“譚祭酒,學生答得不對嗎?”

“答得很好。”譚盛禮笑著道,“這就是我想說的。”

“四方太平,朝廷重視農桑,興修水利,那些武將們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地位遠不如文人,久而久之,少有武將打仗的事兒流傳於民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譚某覺得不是一件好事,如太子所說,國泰民安與軍隊是息息相關的。”譚盛禮的聲音不高,眾人齊齊陷入了沉思,尤其是在場武將世家的少爺,天知道他們活得多憋屈,朝廷重文輕武,武將地位低,他們走到哪兒都能聽彆人罵他們是莽夫,父輩也想過效仿楊家棄武從文算了,又怕從文失敗招來更多笑柄,再者,他們血液裡流淌著武將的血,比起滿嘴之乎者也,更喜歡和兵器打交道,要他們考科舉太難了。

譚盛禮頓了頓,還想說些什麼,餘光瞥到窗外那抹身形,又咽了回去。

真正的大國,不隻要有明察秋毫愛民如子的帝王,還要有堅不可摧的軍隊,善良正直的官吏...

不知為何,從譚盛禮欲言又止的神色裡,眾人不約而同想到了一位曆史久遠的皇帝: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愛民如子,奈何生不逢時,繼位後減免賦稅免除徭役也無法挽救南唐亡國的局麵,結合南唐曆史來看,譚盛禮說的不無道理。

思索間,看譚盛禮又拿出這次的功課,譚盛禮著重表揚了李賢誌那組的文章,比起其他極儘詳細的文章,李賢誌的文章著重寫乞丐,從乞丐的出身背景到他們的生活狀態寫得很詳細,譚盛禮道,“這也是我誇上次那些人的文章可圈可點的道理,人用不著麵麵俱到,儘心儘責做好一件事就行,因為做好一件事,再做其他事就有經驗了。”

李賢誌的文章輕描淡寫聊了幾句孤寡老人的現狀,筆墨不多,但很有用。

“如果能統籌考慮也是好事,這方麵來看,楊嚴謹的文章算佼佼者了。”說著,譚盛禮幾乎將各組的文章都說了說,“這次的功課大家完成得很好。”

得到譚盛禮表揚,學生們臉上笑開了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難掩得意,這時,皇帝插話,“不知朕能否看看這些文章。”

譚盛禮看向底下的學生,見他們笑得眼珠都不見了,有些忍俊不禁。

隻是顧及皇上日理萬機,譚盛禮讓楊嚴謹整理文章重新寫了份呈給皇上。

看完,皇上沒有急著評價,而是請六部官員入宮,將楊嚴謹的文章遞給他們,“眾愛卿以為如何?”

這篇文章集合了國子監文章裡的所有優點,在場的官員在家就聽自家兒子嘮叨了,想到這裡邊有自家兒子的功勞,臉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來,“譚祭酒德高,教出的學生也是非同凡響啊。”這篇文章,可以直接作為奏折看了。

誇譚祭酒就是誇他的學生,誇他的學生就是誇自己兒子,而誇兒子無異於誇老子,在場的官員們無不咧著嘴笑。

“如此,就交給戶部和兵部來辦吧,若是管用,再命各州府照辦。”

文章裡提到安頓乞丐的幾個辦法,有些人家境不好被迫以乞討為生,朝廷送他們回祖籍生活,若不想回家亦或沒有戶籍這類的乞丐,朝廷找地方安頓他們,屆時分發戶籍,為人清白者入良籍,兩代後可走科舉入仕,而在官府有案底的,根據情節嚴重和次數多少來判定戶籍...

然後,大街小巷的乞丐們高興的高興得要死,愁的愁得要死,原因無他,有人找著安身立命的場所了,而有的人得去坐牢!

坐牢是不會去做的,堅決不會去,秉著將功抵罪的想法,不得不出賣平日自己看到的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於是,那些靠著偷雞摸狗的小偷又危險了,至於街上耀武揚威的街霸,更是短短幾日就被衙門一網打儘。

百姓們眼裡,衙門的人們走路帶風,抓人帶風。

真的見了鬼了!

作者有話要說:  我胡漢三回來了哈哈哈。

其實這章還蠻接近現在社會的,現在街上很少看到要飯的人,有巡街的警察,看到他們會問,我記得有次看到個小妹妹跪在那,拿粉筆在地上寫什麼帶媽媽來這治病沒車費回不去希望好心人給點車費之類的,警察看到後就問她是哪兒的人,說送她去車站坐車回家。

我們的社會真的越來越好了。(我記得我當時還納悶她哪兒來的粉筆,在我看來,粉筆那玩意真的不好找!!)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