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心實意地在下死手!
布六又驚又怒,它想仗著體格優勢將壓著它的母獅掀翻,可它沒想到世界上還有體重這麼大的母獅存在,加上另外兩頭母獅的協同壓製,一下子竟然沒站起來。萬般無奈之下,它隻好退而求其次之,張開血盆大口胡亂撕咬。
這一招用出去,通常它都會稱心如意。
在雄獅的觀念中——也是在大自然的普遍情況中,母獅群不會和雄獅死鬥。結群的母獅不一定就打不過雄獅,但在記載中很少有這麼做的。它們必須時刻留意自己被雄獅抓住機會鎖住喉嚨、咬斷脊椎,或者造成某些會影響狩獵的重大傷害,千言萬語,不過是一句不值得。
不僅它這麼認為,一些遊客也這麼認為。
對此,向導們神秘一笑,隻是說:“看下去就知道了。”
果不其然。
幾秒鐘過去,圍在布六身邊的三頭母獅不僅沒有退卻,反而撲得更猛了。它們用對待反抗能力強悍的獵物時才會有的陣型,通過相互配合進行拉扯,時不時就有繞後的母獅衝著雄獅屁/股或大腿或渾身上下任何一個夠得著的地方來一口。
“這是要放血啊!”有學生驚呼。
西岸獅群是把雄獅兄弟當做狩獵目標在攻擊嗎?
人群中響起了嗡嗡的議論聲,而正被其他五頭母獅團團圍住的布七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它看看和白獅子打得不可開交的五哥,看看被咬得渾身血紅的六哥,再看看圍住自己凶狠咆哮的五頭母獅,五頭啊,差點嚇得當場變成貓貓團。
在布五嚴厲的要求下,它最後還是不得不參與了進攻。
但布七並沒有像兄長要求的那樣去對抗母獅,而是找了一個機會和布六會合到一起,幫助它暫時站穩了腳跟。兄弟倆對視一眼,又看看還在戰鬥的布五,最後竟然雙雙朝領地邊界跑去。
到了關鍵時刻,它們怯懦的特性又發揮了作用。
要是馬赫蒂能看到,說不準就得為這兩年還沒治好的毛病冷笑。
布五,布萊克三兄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雄獅,立刻意識到其他獅子的離場。它不得不在一次撲抓後抽身,用平生最快的速度朝兄弟們撤退的方向跑去。
讓它沒想到的是,那頭白獅子追了兩步就放棄了,好像頗有點節省體力的意思,可八頭母獅卻不依不饒,一直把它驅趕到對麵領地三百米深的地方才罷休。
這......這都叫什麼事啊!
布萊克雄獅邊跑邊咆哮。
在平原領地被哥哥們欺負時,它沒有這麼憋屈過;在水壩領地被兩個年輕人一個老頭打敗時,它沒有這麼憋屈過;占領獅群才半年還沒繁育後代就被推下台時,它沒有這麼憋屈過,但是被母獅追著打成這個樣子,實在是太憋屈了。
人與人的情感是不想通的,人與獅的情感更不相通。
當布萊克雄獅感到絕望時,圍觀的遊客卻在為自己拍攝到的視頻而歡呼,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拍攝下的畫麵又會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什麼樣的討論——不過說實話,大貓迷們也都快習慣了。
這些年來不知道多少雄獅在西岸折戟沉沙,跑得快的隻是流點血,跑得慢的還有把命交代在這裡的。
保護區在幾個月前曾發過一篇由向導整理完成的觀察報告,其中就有向導正式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西岸獅群是少有的以母獅為主導的獅群。
可能是受到流浪時期的影響,西岸小分隊在回歸獅群後並沒有服從首領破耳的命令,而是繼續支持它們自己的首領圖瑪尼,因為自身能力出眾,也因為母獅的強力支持,獅女王很快就脫穎而出,從破耳母獅手中接過了獅群首領的地位。
在它統治的幾年間,獅群發生了許多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領地爭鬥。
野生動物的習慣是可以培養的。
在不同地區出生的獅子往往有不同的對敵習慣和生活習慣,獅子之外的貓科一樣。
當年母虎朱莉收養母獅薩凡納後就一改老虎獨居的習性,和養女一起生活、迎擊外地,在獅女王一年年的影響下,西岸母獅也改變了在領地爭鬥中束手旁觀的習性,主動參與到保護領地的戰鬥中去。
而它們解決傷病問題的方法是集群贍養。
不得不說,這種生存模式隻能在豐饒地帶實現,坐擁西部和東部兩塊獵場,而且還在不斷向外擠壓,同時對獅群中的亞成年進行嚴格的狩獵訓練和篩選製度,西岸獅群這些年才成功地把這套生活習慣運營起來,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琪曼達和小不點放在其他獅群都能當做狩獵主力來用,不僅擁有熟練的團獵技巧,還有著強大的單捕能力,但在西岸獅群裡,它們隻是普通的成員。
西岸獅群至今仍保持著傳說一般的百分之一百的幼崽養活率,這一點隨便哪個獅群都無法與之爭鋒。獅女王好像真的是被土地庇護著,在遇到許多危機時都能提前規避、逢凶化吉。
等下一波七個亞成年中的母獅子長大成熟,又是一輪嶄新的外放和收攏。到那時就是十幾頭母獅,然後可能會隨著下一波幼崽到來而變成更多母獅。
再這麼下去,整個大河東南區的獅群都要被擠得沒地方站了。
和附近獅群的存亡一樣讓人擔憂的還有雄獅的狀況。
在報告中,向導指出這種模式把雄獅從保護領地和幼崽的絕對主力徹底變成了重要組成部分。也因為獅群屢屢參與領地爭鬥,致使統治兩三年就可能被打下台的雄獅也許會長久地統治下去,滋生近/親/繁/殖。
他們認為這個問題最終或許需要一點點介入才能幫助解決,甚至可能需要放歸一些性格溫和的大獅子才能解決。
結果不出半個星期,這句話就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