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第 286 章(2 / 2)

陳英翻過一頁草稿紙,飛快記錄著研究人員報過來的數據,一邊記錄一邊做推演。她是三年前國家調來對接綠孔雀繁育放歸工程的專家,在這之前已有近二十年追蹤研究雲省地區野生綠孔雀種群狀態的經驗。

雲省過去的幾期自然保護計劃卓有成效,大項目被叫停,保護區監控設置被完善,宣傳工作和普法工作也在迅速跟上,綠孔雀野外種群數量不斷在增加,傳來的都是好消息。

然而專家組看到了這些信息背後的東西。

現在被統計到的綠孔雀分散在十幾個棲息地裡,或許曾經還有雄孔雀跋山涉水去尋找領地和配偶,但隨著車行道的鋪設、建築的增加,這些棲息地當中隔著人造的“天塹”,雄孔雀就是再努力都沒法飛躍。不同種群之間缺乏有效接觸,保護計劃施展後增加的個體都會被困在出生地裡。

這樣下去就完蛋了。

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近親繁/殖的未來是可以預見的。

專家們為這件事愁白了頭發,並且一時半會兒也沒有起效快的方法,綠孔雀畢竟聽不懂人話,不可能建個喇叭架在那裡搞宣傳;綠孔雀有領地之分,有繁殖季,選配偶挑剔,還特彆膽小,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去A地綁/架一隻雄性丟到B地,再從B地綁/架一隻雄性丟到A地。

但是問題總要解決。

肩上承擔著一個種族的重量,專家們必須走一步看三步。

“還是得建生態走廊。”有人就認真提出,“雖然現在看可能工程量很大,需要的資金很多,後期還要不斷保護維護,但真建起來了一定會有效果的。看看甘省的生態廊道,再看看東北的生態走廊,結果不是都很好嗎?東北那邊這兩年拍到東北虎和金錢豹的次數都變多了。”

這話不假。

生態走廊對所有遷徙困難的物種來說都是最優解,隻是等待的時間長,一但見效就會一直有效。

隻是還有一個小問題:綠孔雀抱團抱得太緊,平時也不怎麼挪窩,等生態走廊建好了拿什麼把它們引過去呢?食物嗎?現在到處都在補飼,它們並不缺少食物。

於是又有專家提出:“不如把建生態走廊和培養野外種群一起進行,將來可以直接把這些種群放歸到生態走廊附近。這樣相當於一個跳板,一座橋梁,兩邊的種群在和這個新種群接觸的同時就有機會和更遠的種群接觸。”

完美。

這兩位專家的意見高票通過。

消息下來後,陳英意識到原本就重要的繁育任務變得更重要了,筆都寫沒墨了好幾根。

在繁育小組的不懈努力下,上個月在十五枚鳥蛋中一共孵出了五隻綠孔雀雛鳥,這個孵化率較之以往幾批有大幅提升,而且證明了幾個關鍵變量預定數據的正確性。

大家都知道這五隻雛鳥將來或許即使第一批被派出去搞“外交”的人才,所以照看得非常精心,然而一精心照看就發現不對了——

怎麼有隻雛鳥不動彈啊?

剛孵出來時其他雛鳥都都在鳴叫,就這隻雛鳥一聲不吭,嚇得研究員差點抓起急救設備。出生兩天,它勉強活動了一下,四處扭頭,好像在找什麼東西(大家都認為是在找媽媽),但很快就發現自己什麼都找不到,於是又躺下不動了,隔著玻璃都能嗅到一股聽天由命的味道。

出生三天,研究員們準備給雛鳥做一次全麵檢查。

出於檢查需要,陳英把小孔雀輕輕地抓在手裡,飛速進行觀察。其他雛鳥都叫得好像世界末日,爪子脖子小肉翅都在使勁掙紮,就這隻小孔雀翻過來一動不動,脖子還往外歪,讓老人家一下就想起了小時候在農村裡養死過的小雞崽,不放心地看了好幾眼才把它放走。

這隻小孔雀也有積極的時候,就兩樣——吃飯和睡覺。

不管研究員什麼時候進去投食,它都能第一時間擠小食盆邊上,偶爾還會把兄弟姐妹擠得摔倒在地;不管換成什麼樣的繁育箱,保溫燈掛在哪裡,它都能第一時間找到,搶占最好的地形睡覺,其他小孔雀隻能挨著它擠著睡,擠猛了就會挨叨。

再資深的研究員看了都要撓頭。

好不容易礙到八天大,繁育小組光速把雛鳥轉移進了育雛籠。

隔了一道籠壁誰也欺負不了誰,其他小孔雀頓時覺得自己又行了,全然不知道悲慘的命運正在前方等待著它們。

曾經繁育小組試過親鳥一產蛋就把蛋挪走,這樣一來每對親鳥一年下的蛋數量可以突破20枚,然而那段時間蛋的質量大幅下降,不僅沒有達到提高孵化率的效果,反而導致死蛋變多,於是作罷。

沒有鳥蛋,哪裡來雛鳥。

加上親鳥自己孵出來的獨苗苗,今年這批總共六隻,數量少到都不用分群,將來會一起長大,一起接受訓練,說不定還會一起放歸。

該被叨的......還得被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