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裡有變化的,不光是孫梅英。
還有那些大姑娘和小媳婦們。
以往都圈在家裡,不能隨便串門兒,不能跟外人說話兒,更不能出遠門兒。尤其是年輕媳婦,被婆婆壓製著,抬不起頭來。可現在,每天去識字班認字兒,聽餘教員講城裡的事兒,眼界開闊了,心勁兒也高了,就連說話聲音都響亮起來了。
婆婆們察覺到了,卻毫無辦法。有工作隊撐腰,誰也不敢冒頭。那些阻撓進步的,都被稱為老封建,在人前抬不起頭來。
族老們也是一聲不吭,裝著沒看見。
工作有了成效,江隊長在總結中寫道:“學習使人進步,隻要堅持下去,農村的麵貌一定會煥然一新。”
可村民們的學習勁頭,來得快去得也快。
趕在秋後,地裡沒啥活兒了。
可村民們閒不住,有上山打獵的,有進林子裡拾秋的,有挖草藥的,有砍柴禾的。尤其是拾秋,一年就這一茬,那山菇、木耳、板栗、核桃、山楂、鬆塔,撿回來就是寶,除了自家吃點,還可以曬乾了,拿到集市上換東西換錢。
畢竟,吃飯要緊,其他的可以緩一緩。
男人們都忙著,姑娘和媳婦們也受了影響。在家裡的催促下,紡紗得紡紗,織布得織布,還要做衣裳做鞋子,準備過冬。
不到一個星期,來聽課的就少了一半。
餘曉華很著急,找到江隊長商量對策。
“照這麼下去,那些半大孩子也保不住要回家乾活兒,哪還有人聽課啊?”
“是啊,得想想辦法。”
江隊長召集村委員開會,挨家挨戶去做思想工作。可姑娘和媳婦們卻有顧慮,說家務活兒多,要洗衣做飯、帶娃娃,不能天天來。
田春華提了個建議:“那就帶著娃娃、拿著針線活兒來聽課,能學多少是多少,反正不做睜眼瞎。”
一番動員,又來了不少人。
包括許鳳蓮和呂秀蓉那樣的落後分子在內,都拿著針線活兒來了。可她們前麵缺席,學起來很吃力,就紮在一起,交頭接耳的,課堂秩序也不好。
餘曉華發現了新問題,學員水平參差不齊,精力不集中,學習質量不高。
她跟江隊長說:“要不,咱們抓幾個先進典型,帶動一下?同時,開展互幫互助,隻要一個人學會了,就去教其他人……”
江隊長覺得這個辦法好,立馬實行起來。
這一下,學習風氣就變了。
村民們爭先恐後,摽起勁來。一見麵不說彆的,先考考認了幾個字兒?會不會寫自己的名字?還有考算術的,把加加減減、乘法口訣都用上了。
孫梅英自然是先進分子。
隻要有人來挑戰,都打得落花流水,就連田春華都比不過。還有人開玩笑說:“梅英姐,餘教員是不是給你開小灶了?”
田小苗更是厲害,沒有她不會的。小娃娃們都搶著跟她一起玩,就連杠子都追在屁股後麵,喊著“小苗,小苗”。
餘教員在班裡公開表揚。
“田小苗年紀小,可認得字兒最多,還會舉一反三,跟個小先生似的。孫梅英同學很刻苦,燒鍋都不忘練字,是咱們學習的榜樣……”
聽到表揚,孫梅英紅著臉,很開心。
田小苗有點慚愧。她是作弊,娘是真得用功,就連做夢都在背口訣兒。照這個勁頭,念到高小畢業都沒問題。
她知道這場“掃盲”運動轟轟烈烈,將持續十多年。
辦識字班隻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會辦小學,甚至中學。現在是餘教員和工作隊的同誌輪流上課,以後會有專職的民辦教師。教學條件也會改善的,會有桌椅板凳,會發紙和筆,還會組織教材,按照年級正兒八經地傳授知識。
山村會越來越好的,舊習俗也會被打破的。
可她等不及了,她要跟娘去城裡。那邊也有夜校,娘可以繼續念書。她呢,也要像適齡兒童那樣,背著書包去上學。
田小苗不由得發散開來。
算算日子,爹該收到信件了吧?沒準,回信已經在路上了。
*
因為學習,孫梅英過得很充實。
家裡也很安靜。自打袁氏被提摟出來,就老實多了。餘教員又住在家裡,更是不敢輕舉妄動。
孫梅英耳根子清靜,心緒好了,去滬上探望就沒那麼積極了。
田小苗發現了苗頭,就催促著:“娘,爹咋還不來信啊?真是急死人了。”
“小苗,著啥急啊?”孫梅英嗬嗬笑著。
“娘,咱不是要去探望爹嘛?”
“小苗,滬上那麼遠,花費那麼大,不如把錢攢下來,先把債還了……”孫梅英哄著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