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都過了, 裴三郎忙著開始張羅過冬。
各屋的壁爐要造起來,儲存瓜果蔬菜的菜窖也要造, 廚房旁邊要加蓋間暖房用來種蘑菇發豆芽, 他還通過太內司匠作坊的霍司掌弄到了泡澡的大浴桶, 以及各種型號的木水桶。
木桶對刨製板材、箍桶等工藝的要求都比較高, 做不好就是嘩啦啦地漏水,因此目前來說還是屬於高難度技術活, 隻有皇室工匠才掌握到的技術。貴族家都不怎麼用木桶, 是因為桶用一段時間過後, 隨著木頭裡的水分蒸發, 桶縮水,銜接處有裂縫, 漏水, 需要重新箍桶。
貴族們怕著涼,冬天不洗澡, 夏天洗澡有陶盆、銅盆、陶桶等打水的,對木桶的需求屬於可有可無。
他對木桶有需求呀。於是找到霍司掌,告訴他,“我在皇宮裡用過大浴桶,我發現洗完澡以後都是宮女們用盆舀水,再用毛帕吸底部的水, 不僅費事, 木桶還不容易清洗乾淨。”
霍司掌問“依你之見, 如何是好?”
裴三郎說“你幫我找桶匠做桶, 把他叫來,我親口告訴他。”
木桶是貴族平民家都能用的東西,並不違製,霍司掌很是痛快地答應了。
桶匠來的時候,還讓人抬著一個新造的沒加任何裝飾的桶。
裴三郎早準備好銅鑄的鑽孔器,當即讓人在桶的桶壁底桶開孔,再加上一根提前鑄好的銅管。他告訴桶匠,排水管可以延伸到屋外,以免排出來的水把桶泡爛,或者是在流到寢宮裡。他又把在排水管下麵接排水溝的法子安利給桶匠。
桶匠問裴三郎“堵孔用何物?”
裴三郎拿出提早準備好的塞子。木頭塞的圓柱形木塞,外麵裹了塊毛帕,直接就堵在了孔洞上。
這個時代沒有密封膠和防水膠之類的東西,但是有樹脂。鬆香這東西還是相當好獲取的,這邊有很多鬆樹,後院木匠那囤積的木材上就還有很多沒摳下來的鬆脂。他把鬆脂加熱熬化,澆上去,搞定。
至於耐不耐用,暫時不考慮。如果接排水管不行,大不了把浴桶架高,直接在下麵挖排水溝也行。
他還讓桶匠在裡麵加個按照人體曲線做的躺椅,這樣可以躺著泡澡。浴桶還要有配套的小桌子。
桶匠不解,問“要小桌子做什麼?”
裴三郎說“浴桶邊擺個小桌子放吃食,伸手可取。夏天,如果天熱,可以泡著涼水洗吃冰食。”
桶匠“……”沒見過比皇室天家還更會享受的。
他滿臉佩服地朝裴三郎拱手你厲害,給你造桶!
鎮國夫人發現自家小兒子真不是一般能折騰。
她被暫時請出主屋,睡到了廂房。
主屋被她兒子讓人鑿牆掏出個大洞,加了個壁爐和煙囪。壁爐造完後,又在距離她的臥榻不遠處靠牆的地方,挖水溝,說是要建浴室和廁室,不想她在寒冬臘月天跨過院子去入廁。
廁室建在起居室,得臭成什麼樣?
小兒子再三保證,不臭。
行,估且看看。
裴三郎是真受不了他娘從入冬到開春都不洗澡,趁著修壁爐的時候順便就給他娘把洗手間安排上了。
他在他娘的臥室一角,用屏風做隔斷,造了個半開放式洗手間。
沒有二樓,沒有樓下鄰居,隻需要考慮排水,不需要考慮滲水問題,因此,直接挖個溝,在牆角下掏個洞,埋陶管排水出去,再在屋後挖個化糞池。
考慮到防臭的問題,化糞池挖得稍遠些,上麵蓋石板封上。
至於室內,陶管做了個防臭的沉水管設計,兩個排水口,一個是接浴桶的,一個是接馬桶的。
鎮國夫人人到中年,雖然她不多,可裴三郎看她那樣子就知道年輕時肯定也是上過戰場的,指不定身上有點什麼傷痛後遺症,所以決定把坐式馬桶造出來。他燒不出結實耐用的陶瓷馬桶,陶製的不結實,於是座椅用的是木頭的,再在下麵接了個陶製馬桶。
浴室沒地磚,於是用木頭架高十厘米鋪上木地板。刨子把木地板刨得非常光滑,又再用石頭打磨過一遍,確定木頭表麵沒有毛刺後,再塗抹一層熬化的鬆脂做短簡的木材防水處理。
排水溝是密封的,又有防臭沉水,馬桶有蓋,也不用擔心臭。屋子裡還有一個大桶,作為裝水衝馬桶用,反正就他娘一個人,仆人每天打水都夠用了。
硬裝弄好了,浴桶、洗手盆架、銅盆、毛巾架、浴袍、睡衣、洗澡的拖鞋和冬天的羊毛拖鞋,一套備齊。昂貴的發油也給她娘備上一份,如今要跟貴族們打交道,香香的總是更受歡迎的。沒有香皂,搓澡巾卻是不難弄的。
他的屋子、他娘的屋子,從改造洗手間到造化糞池,全套安排下來做完,已經飄起了冬天的第一場雪。
鎮國夫嘛,兩個月沒洗澡了,身上已經有味了。
於是,裴三郎在造好後,迫不及待地請他老娘遷進改造好的主屋。屋子裡已經燒起壁爐,因為有煙囪排煙,可以燒那種耐燒的大木柴,有明火,溫度比炭高,屋子裡暖融融的。
女奴們用四個輪子的小平板小拖車運來熱水,直接送進浴室倒進浴桶裡。
這些東西怎麼用,裴三郎也早就告知了侍女們,等一切準備好,便請他娘沐浴。
之後他便去了客堂,見等待他的豪商。
秋收完了後,各地豪商陸續進京,隨之而來的,還有他們運來的貨物。
銅錢精不僅有錢,還有本事,連糙米都能變成細糧,豪商們來到後,也想碰碰運氣,特彆是運來稀奇物什的更是排著隊等著他見。
最出名的一樁就是有一個從大南邊來的一個豪商,運來一車名為甘柘的植物,說是甘甜可口,可以嚼著吃。
三公子當場削了根,嚼食幾口之後,說“此物,無論你有多少皆可運來京城。我全要。”以一文一斤的價格,全部買下了。
一文一斤!一鬥細糧十三斤,才五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