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國想要吞下晉地的野心由來已久, 從前陳寧還未被分封至此時, 兩國兵力相當,大大小小打了幾場下來, 已經在晉地占了優勢,眼見著不消幾年就能將晉地整個吞下。
誰料陳寧一來,原本還以為他是個草包王爺,探子刺探到的消息也都是他沉溺酒色, 卻不想到了戰場之上的陳寧會如魚得水, 整個將晉地的兵帶得變了個樣子,士氣十足層層推進, 將原本被趙國侵占去的土地慢慢都收了回來,還在邊境形成了僵持的態勢。
趙國因此對陳寧有些忌憚,逐漸也有將這塊地界放開的念頭,卻沒想到才一年多,陳寧就被皇帝給叫了回去,且大有回不來的架勢。趙國前後判斷, 這時晉地無主, 內裡鐵定是亂成了一鍋粥,而晉地的軍隊群龍無首,士氣大減, 這個時候選擇進攻進晉地,不說將晉地整個拿下,吃下一半便能拿到不少好處。
晉地向來富庶,近年又因為航運增加了貨物的商貿而越發比趙地好。趙國為了拿下晉地, 這麼多年來花費的軍力糧草無數,本就是虧了,已經沒什麼拖延下去的本錢,要麼馬上將晉地拿下補貼國庫虧空,要麼就隻能撤兵,五年十年裡麵再無法動晉地一根毫毛。
天時地利人和差不多給趙國占齊全了,這個時候哪裡還能按捺地住。
晉地的臣子的確因此有過憂慮,然而趙國君主周國皇帝卻是錯估了一件事情,他們以為陳寧是這晉地絕對做主的人,卻沒想到實際上對時局的把握與安排大多都由謝琰做主,除了武將都在陳寧手裡,大部分辦事的文臣都把謝琰一樣當成主子。
陳寧不在,謝琰依舊可以做晉地的主心骨,連同武將都提前得了陳寧吩咐,對謝琰十分尊重,在這個時候很沉得住氣。
趙國雖然陳兵,然而並沒有貿然開戰,隻是先對晉地做試探,而後逐漸增派兵力,未曾靠的太近,卻也不離太遠,準備摸清楚晉地這時候的具體以後再一擊重傷。
兩邊一時形成了對峙的態勢。
這消息經過層層飛鴿傳書策馬奔走傳到謝琰這裡已經有小半個月,即便是快馬加鞭傳到京城也少說也得半個多月,等那個時候情勢恐怕另外又會生變。
趙國出兵一事,謝琰並不意外,也對此做過一些推演,這個時候也不慌張,隻手書一封讓人快馬送去京城,另外又派遣了兩個從前跟在陳寧身邊關係最為緊密,也在趙晉邊境打過勝仗的兩個武將先去邊境處鎮守,若有情勢不對,不必怯戰。
武將最怕聽見的就是讓他們按捺住不要輕舉妄動,好在聽見的是讓他們不要主動迎戰,但卻也無需壓抑,兩人因此領命,精神抖擻地奔赴前線。
同一時刻,皇帝那邊雖然還沒有收到晉地的消息,身邊的臣子卻也不是沒有提過這一茬,另外又性格謹慎的還是勸皇帝三思。
宋國公那邊對情勢也有判斷,這趟陳寧回來,他雖然未曾單獨見過,但也打過照麵,陳寧麵上看著還是原本那股子精神氣,吊兒郎當眼裡有笑,可是再往內裡一看,明顯又不是從前那個人了。
想來也是,皇家哪有幾個真傻子,這個時候想來都已經明白了自身的處境,對現狀有自知了。
陳寧在軍事上麵的才能已經很明顯,雖然朝堂之上還差些謀略,然而從謝琰的得勢與手腕來看,沒有陳寧的許可也無法完成。這起碼說明陳寧能容人,有識才之能,這其實也是一種本事,不能說不是君王度量。
若是放陳寧安然回到晉地,下次再想讓他自己回到京城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這無異於放虎歸山。到時候晉地如果有什麼變數,那恐怕與謝琰也脫不了乾係,到時候一件件一樁樁,皇帝算不到謝琰頭上,多半也要算到國公府去。
想到謝琰,宋國公心裡也恨不得除之而後快。這麼多年以來,他幾乎沒有正眼看過謝琰。謝琰的母親出身低,性格也不討宋國公的喜歡,謝琰在府中因而越發低微,加上國公夫人記恨打壓,宋國公要給她薄麵,自然越發不會重視謝琰。
久而久之竟不知道自己兒子是個什麼樣的性格,忘了他心中有可能藏匿著的恨意。原本以為一石二鳥打發了謝琰又幫著皇帝廢了陳寧後路的計謀,到頭來卻將自己的退路完全堵住了。
現在想來,彼時起了送謝琰去晉地的念頭前,他得到的諸多暗示與舉薦,都與謝琰脫不開關係。謝琰早在他想到這個庶子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去晉地的打算,已經想到了今時今日國公府的處境。
想透徹這些,宋國公心驚又心涼之餘,更覺得陳寧越發不能留。
故而,宋國公多次向皇帝提議直接軟禁,或者乾脆斬殺陳寧,切不可將陳寧放歸晉地,到時候後果不可設想。
道理是這個道理,皇帝心裡也清楚,然而他對國公府已經沒了信任,又忌憚如今還在晉地的謝琰,對宋國公說的立刻斬殺陳寧的提議反而猶豫起來,就怕這背後不知有什麼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