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宋不敢?】
【因為如果重用辛棄疾,讓他在南宋做出了成績,會讓深陷水深火熱金朝統治淪陷區下的宋人,受到鼓舞。】
【聽著很奇怪,難道那些宋人受到鼓舞不是一件好事嗎?】
【是,也不是。】
大漢,元朔六年春。
漢武帝劉徹不理解,也想不明白。
怎麼就不是好事兒了?
每回打匈奴的時候,便是曾經被匈奴所虜的士兵最堪大用。
畢竟他們曾經在匈奴人中混跡過些日子,對於匈奴人的習性和識路等情況,多少也有些了解。或許這些了解在平日裡,並不是什麼打眼兒的事,但打起來仗的話,那可就是兩碼事了!
怎麼在天幕口中,宋廷就不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兒了呢?
【換個有些骨氣的朝政班子,那都覺得是件大好事,之後對著北伐會有極大的幫助與助力。但對著完顏構領導幾十年下的南宋班子來說,那可就不是什麼好事兒了!】
【畢竟那些“歸正人”若是來多些,被金人給盯上了,仇記在誰頭上?】
【嗬!】
【若是換了漢武帝的班子,又是一個衛霍在手,戰亂無憂,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若是換了唐太宗的班子,對麵民心在我,一波穩!】
【若是換了宋太/祖的班子,優待猛士,細觀戰局,徐徐圖之待北伐。】
【……】
宋朝這麼廢物,是漢武帝沒想到的,但他覺得天幕說的沒錯!
要是換了他是那南宋皇帝,手邊來了這樣一位對敵十分了解的人物,那不得分分鐘封侯作將!
便是那張騫帶了一百多人去西域,結果目標也沒達成。還在西域帶了十年之久,才帶著匈奴妻女回來,他照樣封賞重用,為的不就是激勵大漢子民?
何曾因著張騫困於匈奴十年,還娶妻生子而對他防備?
唐,武德九年。
按著規矩來
算,開國皇帝稱為“太/祖”、“高祖”,第二個皇帝被稱做“太宗”,那被稱作“唐太宗”的,便是他李世民啦!
對此,李世民頗為讚許地點了點頭。
天幕說的沒錯啊!
這一波,民心在我,想怎麼打不就怎麼打?
他,李世民,打仗就是這麼自信!
北宋,建隆二年。
宋太/祖趙匡胤心中暗許,看著下麵武官們麵上緩和的表情,心中也是極為滿意的。
論起手段來說,雖他那“杯酒釋兵權”之法,似是被天幕否決了。
但對打天下的兄弟們,他可是真心實意想要叫他們放下兵權,優待著養老,沒那個卸磨殺驢的想法啊!
【可惜,這是南宋。】
【是習慣卑躬屈節的南宋,是甘於偏安一隅的南宋,也是名將百出卻被套上枷鎖、無力痛呼的南宋!】
【換了完顏構的話,這回他早就投降了,金爹說什麼就是什麼,再也不敢對爹還手了。】
【但宋孝宗畢竟跟完顏構不是一脈,有點骨氣和血性在身上。】
宋太/祖上一秒還因為天幕誇讚自己高興,下一秒又開始心梗了起來。
見著弟弟趙光義小心翼翼望向自己的眼神,伸手輕拍著他的肩膀,正準備誇他兩句的時候,有聽見了天幕說。
【雖不多!】
嗬嗬,有點骨氣和血性,但不多!
氣的趙匡胤原本隻打算輕拍上趙光義肩膀上誇讚的大掌,瞬間用力啪得一聲打了上去。
趙光義剛剛還因為天幕誇讚後代,十分放鬆,下一秒便被哥哥的巴掌險些給打到地上趴著!
太後見狀,連忙起身上前幾步,攔在趙匡胤和趙光義之間,不滿道:“打你弟弟作甚?好歹,天幕不是也說了那宋孝宗有點骨氣和血性嗎?你要是不滿,就衝著我來,何必拿你弟弟出氣!”
趙匡胤能說什麼呢?
他知道母親這是提點自己,你的後代乾的還不如光義好,打他怎麼不打你自己!
哪怕他是個皇帝,也不免因著母親更偏心弟弟而產生那麼一絲委屈。他是皇帝怎麼了
?他有權勢怎麼了?憑什麼就因為他比弟弟強,就要讓著弟弟!
他比弟弟強,是他自己苦心孤詣謀求來的;他比弟弟強,是他浴血奮戰打回來的……
又不是天生下來,他占了弟弟多大的便宜,才比弟弟強!
一瞬間,趙匡胤險些變了臉色要給太後看看,讓她看清楚自己到底是靠著誰才坐上的太後之位。
可回憶起天幕之上,日後宋朝之景。
還是忍住心中委屈與不滿,咬著牙關坐了回去,咽下了這口怒氣。
為了這日後的大宋江山、大宋百姓,他要忍一時風平浪靜。
若是真到了日後得要靠著光義後代繼承皇位的境地裡,那絕不能叫光義傳出什麼太後溺愛不明、兄弟相爭鬩於牆的消息。
【但宋孝宗他不甘心,他還想準備北伐。】
【辛棄疾也察覺到了皇帝並沒有因為一時失敗,而選擇放棄。他提筆寫下了《美芹十論》,也是被後世稱讚辛棄疾在軍/政/謀略有著極高智慧的作品:《禦戎十論》。】
【裡麵很多的知識,以現如今我們的觀點來看,也是極為科學的。】
【比如《美芹十論·總敘》開篇寫的:“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於;事既至而後計,則應之常不足。”】
【簡單來說,就是“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做事之前,必要預先做好萬全準備,再是計劃著若是出了意外,又該如何及時應對反應,確保萬無一失。什麼準備都沒做好,便是有那些許的可能性,也有著極大的概率是不會成功的。】
【就跟打仗一樣,你要是跟人家逆著來,非要來上一套“糧草未動,兵馬先行”,那就等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