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洋油盞下說夜話(1 / 2)

國人過節時總愛說年年有餘,在過元旦這個日子更要準備豐盛了,佟家過節也不例外。佟文月估計中午的餃子和晚上這頓飯,差不多就把家裡存了一段時間的肉吃了個乾乾淨淨。

晚飯主菜是酸菜魚,除此之外竟然還有三個肉菜——蒜苗炒臘肉,臘肉是去年所剩無幾的存貨;另外佟媽還拿了一隻不大不小的雞,一半做了胡蘿卜燉雞湯,另一半精心的做了一道椒麻雞;這可以說得上家裡能夠拿得出手的頂級盛宴了。

素菜也是費了心思的,這年頭還很少有蔬菜大棚,大雪過境後家家戶戶常吃的就那幾個菜,新疆這邊更艱苦,翻來覆去就那老三樣:白菜、蘿卜、土豆,而且這三樣也是不好買的,都需要限量供應呢。

佟媽把這三樣做出了花,硬是做出了:醋溜白菜,清炒土豆絲,香煎土豆,涼拌蘿卜絲這四道賣相不錯的素菜。

五個人,四葷四素頂夠了。佟文靜上桌一看菜品,立馬決定收回中午的那句話,今天的晚飯才是最近吃的最好的一頓嘛。

今天的米飯也是管夠的,難得佟媽不用分飯,自己動手,想吃多少自己添就是了。

佟文靜想:“如果有人如果來家裡看,光看今天這頓飯,怕不是得以為家裡過得多麼富足呢。”

上桌了以後,佟媽象征性的說了幾句,都是些展望未來的話;大家也非常開心的應和著,絕口不提任何父親的事,他仿佛已經成了家裡的禁忌。

把難過的事情甩開,大家隻拿出開開心心的態度吃起飯來。佟文靜用筷子不麻利,嘴巴卻不閒著,一會兒指揮佟媽撚酸菜,一會兒讓二姐夾雞肉,應該是飯桌上最最麻煩的人了,也幸虧佟媽和二姐不閒她煩,自己吃飯還分出精力來照顧她,換其他人可不會將就她。

佟文靜特彆愛吃酸菜,酸菜用的不是芥菜,而是酸白菜和酸生薑,是自家的譚子泡的,泡菜水據說用了有一段時間了,泡出的菜特彆入味,酸辣酸辣的。

酸菜用來燉魚後,酸味得到了稀釋,留下的酸味是剛剛好的,佟文靜吃起酸菜來覺得可口極了,對它的熱愛遠超魚肉。

佟文靜其次愛吃的是椒麻雞,這是在新疆這邊流行的一道菜,外地人,特彆川渝地區的人看到椒麻雞可能會說這不就是拌雞嘛!兩者確實挺像的,佟文靜研究了一下大概不同點就是新疆放了特彆多的皮牙子,川渝地區的人可不愛這個。

椒麻雞的靈魂就是麻油,做法簡單,特彆省事兒,隻要調味做得好,味道絕對不差。具體做法佟文靜也沒時間問了,肚子餓著呢,趕緊吃飯才是正事。

晚飯吃地熱熱鬨鬨的,每個人幾乎都吃地有點撐。撐著肚子收拾完碗筷後,時間還早,大人小孩都沒有睡意。

但是今天電廠一點都不給力,可能今夜的用電量超負荷了,一會兒停電一會兒來電的,佟媽索性拿出了備用的煤油燈照明。

煤油燈有很多彆稱,其他的不說,佟媽隻把它叫做“洋油盞”。家裡的“洋油盞”做工特彆簡易,一個墨水瓶兒做底座,瓶子中裝著一小半的煤油;瓶蓋中間專門打有一個小孔,是用來插燈芯的;燈芯用的是布條,是用白鐵皮包裹著插入瓶子中。用“洋油盞”時,拿火柴點燃燈芯就行了。

佟家孩子多,怕一不小心走水,還自製了一個燈罩。燈罩用的是試管一樣的、上下通透的玻璃管,已經被被熏得昏黃了。

這時候“洋油盞”幾乎是家裡的標配,停電的晚上、走夜路時都離不開它;但對於曾經的95後來說,這絕對是個新鮮玩意。

佟文靜以前從沒見過這種古老的物件,一直認為電力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普及到戶了,沒想到完全不是這樣一回事。

以佟文靜這將近一個月的觀察來說,連隊裡幾乎都是通電的,其他的地方不知道,反正這裡的電力供應是非常緊張的,尤其是臨近節假日,斷電幾乎快成為常態了。經常性的斷電在之後的幾十年可能難以想象,但在這時確實真實發生著。

佟媽把“洋油盞”放在桌上,相比電燈,它的照明效果是微弱的;佟家五人圍坐在桌子邊,昏暗的燈光僅僅隻能照亮每個人的臉。

即使沒有風,燈芯發出的光也是跳躍的,每個人的臉上的“燈火”也時隱時現。

佟文靜覺得如果隻有一個人枯坐在“洋油盞”前,細瞧燈影,絕對會疑神疑鬼的往四周望去。為什麼?無他,氣氛過於寂靜、可怖了;特彆像以前看的老版聊齋中的場景——深夜、大院、獨身一人、昏暗的燈光、突然響起的敲門聲……

啊!佟文靜感覺不能繼續往下想了,越想越恐怖,越想越渾身發冷。於是她瑟瑟發抖發抖地往二姐身旁靠近,二姐以為她冷了,摸摸她攥著衣角的手,發現她溫度不是特彆低才放下心來,然後又朝著佟媽說:“媽,我去燒一壺熱水吧,讓大家暖暖身子。”

“你坐著吧,剛才煤爐子裡的水才燒開呢,我去拿幾個杯子就好了。”佟媽說著就轉身去了廚房。

每人一個大號的搪瓷杯,倒入大半的開水,蓋上杯蓋,握手裡取暖是再好不過了。

佟文靜摸著桌上的大茶杯,滾燙的,也不敢放上去,大哥看到了隨手拿來了幾片破布,不知道哪裡來的,把它裹在茶杯上再拿手握住,那感覺就是七零年代的暖手寶啊!

佟媽加完熱水就坐下了,但女人、做母親的女人、既喪偶又是母親的女人,是停不下手的,即使坐著和兒女閒聊,心裡還是想著活計的。

佟媽以前也是不會打毛線的,現在已經熟能生巧,不知道打過多少回了,完全可以不看毛線,手下自有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