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疑雲重重(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6470 字 6個月前

政治, 是人和人關係的統稱,思想, 雖然無形無質, 但卻是人類指導行動的第一要素,外交,則是兩個政權之間彼此了解最為重要的途徑之一。

這三句話聽起來雖然非常的空洞, 但卻並非毫無意義,謝向上來到京城兩年了,他經常在自己的工作日記中反複撰寫類似的感悟,而且從重讀中找回當時的心境, 獲取更多的感想:很多人會覺得寫日記是一種虛偽的習慣,似乎日記唯一的作用,就是在自己成名後給後人提供傳記題材,這是一種平庸者的誹謗,實際上, 工作日記對於一個人的總結、反思、進步, 幫助可以說相當的大。

而且, 也可以說是一種教育上的保險——世事無常, 就算是在買活軍這裡, 也不是誰都很有把握,自己能看到明天的太陽,如果出了意外, 在孩子長大之前就早逝了呢?如果因為工作關係, 天各一方, 家信往還又相當不便呢?說得難聽一點,如果鄭地虎死在南洋征伐之中,那他給兩三歲的兒子留下最好的遺產, 以及能施加的最多的教育,估計就是他在下南洋期間寫的日記了。

這種日記,有他的見聞,思考,是他智慧的結晶,一本家族內傳承的日記,是很寶貴的財富,虛偽的不是日記,而是把自己的日記到處傳播出去,引人討論,當然,討論者對於日記中的思考視而不見,津津樂道於其中偶有的綺思小事,那又是另一種膚淺了。總之,謝向上在寫日記時,態度是越來越嚴肅了,他認為自己這點感想雖然微不足道,但是,也的確有一點小小的稀缺性呢。

這三句話,可以說是他在工作中投入得越深,就越發深刻的感觸:道統幾乎決定了政治的完整形態,個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實在是很小的。

就譬如王恭廠爆炸案,為什麼必須在事發後立刻明確案件性質:吏治不清,朝廷已下令搬遷,而工部始終拖延,最後防火不慎,引發爆炸。

這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敏朝的天人感應思想,天子得益於此擁有部分神性,但受到的限製更多,任何大災,都會被歸類為‘德政不修’,引發的天譴,再往下歸因,那就是朝中小人當道——意外事件總是會和政局聯係在一起,成為朝中黨爭的工具。

敏朝用三年多時間,初具雛形的‘廠衛新政’,很有可能因為這樁意外慘淡收場,所以不論皇帝還是田任丘都極為緊張,田任丘下野,如果九千歲不能回歸的話,可以想象,特科將成為鏡花水月,高產糧種引種一事前景也將立刻晦暗不明。

這和買活軍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買活軍現在散布於華夏各地的田師傅,其安全將立刻失去保證,他們還能平安歸來嗎?還是會被衙門扣留?這是誰也說不清的事了。

歸根到底,是思想的不同,決定了政治的不同,如果類似的事件出現在買境之內,將會如何?謝向上完全可以想到其中的步驟——先救災,然後調查事件起因,是生產紀律不到位,那就由生產線負責,是廠房設計不合理,那也自有負責一方,總之事件就隻是事件,和政治沒有太多的關係。就事論事、實事求是,這是買活軍的思想,也就決定了買活軍的政治。

這就是外交的意義了,如果沒有使團在京城,如此近距離地接觸京城的決策層,謝向上也會覺得皇帝昏庸無道,不配為人君,對他產生智力和道德上的輕視,但他現在來到京城,住了兩年之後,謝向上終於了解了敏朝官府的運轉邏輯,也明白了,敏朝的上位者並非愚蠢無能、絕對的自私自利,他們的反應都在自己的政治邏輯之中,思想決定了政治,政治又反過來影響了思想,最終,造成了如今敏朝的處置態度——這件事就是王恭廠藥火保管不慎引起的爆炸,並無任何災異不祥要素在其中!

這樣的態度對於救災是有益的,因為原本護兵顧慮重重,不敢踏入受災區域,百姓們也對京城上空逐漸擴散籠罩的黑煙感到恐慌——黑煙蔽日、白晝若夜,這也是凶兆。除了那些家在南城的兵士之外,大多數人想的是外逃,而不是救災,但,在謝向上火速麵聖之後,中樞立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統一思想:是事故!要趕緊救災,否則怕有瘟疫!

從反應速度來看,敏朝君臣也還算是上下一心的,否則此事若有一人定調為邪祟,政令就沒那麼容易往下調撥出去。今日的速度還算是快的,隻要衙門運轉起來,接下來的事就很好辦了——救災、疏浚,還有使館中的活死人,這會兒都戴著口罩,拿著救災手冊出去臨時充當醫生,因為京城裡確實沒有什麼醫生能做救災時的醫療急救工作。

烙鐵、木炭、酒精、紗布、鋸子、小刀、針線、剪刀、爐子、小鍋、水桶、鏟子……好在還有個超市在,出納臨時來記賬,又從東城商鋪那裡征集苦力調了二十輛小板車來,把二十套稀奇古怪的急救設施堆上小車,由苦力推車——給錢的,而且必須是苦力自己推才行,這種獨輪車不是每個人都能推好的——護軍左右隨從,活死人們手裡拿著《救災手冊》,戴好口罩,推車就這樣走進了黑煙彌漫的災區。

一邊走,他們一邊找活口,推車上所有東西都有用處:被木頭瓦礫壓在下頭的百姓,若是能用鏟子挖出來還好,若是被石頭壓住了肢體,一時半會確實挖不出來,那就隻能用鋸子截去肢體,立刻烙鐵止血,隨後紗布包紮——這比被慢慢壓死要好,若是晚上一段時間,就算是把石頭搬開,人也多數活不了了。

所以,車上的爐子是不熄火的,小鍋隨時換水,煮著剪刀、紗布,要用烙鐵時就把鍋子移開。這都是救災手冊上注明的規程,活死人們都學習過這套救災手冊,這和地動後的救災原則是差不多的,隻還有一點,就是要注意空中不斷迸發的霹靂爆炸之聲——爆炸似乎還沒完全結束,護軍們心裡十分畏懼、忌諱,不敢去王恭廠附近,隻在外圍打轉,活死人們也不強求,救災的第一要務就是保證自己的安全,再說確實誰也不敢擔保王恭廠會不會再炸一次。

到了晚上,因為不敢見明火,害怕會引起第二次火災,京城各處出麵救災的人丁傍晚開始,就陸續往外撤退,撤退以前都把水桶裡最後的殘水潑在能見到的木頭上,希望能避免再發生火災的幾率,雖不說是井井有條,但如此也算是亂中有序了。可見在救災中,有沒有一個組織方各方協調,差彆實在是很大。

這一晚,京城未受災的城區中都是燈火通明,宵禁非常廢弛,就連很多商家也沒有上板子——布鋪在找紗布,鐵匠鋪在打烙鐵,他們這是在給自己所屬的街裡湊救災的行頭。各裡坊都湊了救災的隊伍出來,有車的出車,有力的出力,由裡正家出人率領,明日按照衙門的吩咐,各自分區救人,今晚這些救災隊員都聚在一起,聽人念買活軍散播出來的《救災手冊》,“口罩一定要戴,再怎麼樣不能摘下,見到人之後,該如何做……”

許多高宅,今夜也是人員出入頻繁,仆役多的,自成一隊,仆役少的,便去裡坊隊伍,他們家中識字的多,少年郎有力氣的就準備第二日出人,這會兒在細看《救災手冊》,體弱年幼的也沒有閒著,都在忙著抄寫手冊中關於地動後救災的那幾頁,準備明日到處去散發,務必要讓進災區救人的隊伍心中都有個數。

“不許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