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To be or not to be(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5735 字 6個月前

黃來兒、赤心兒、老高這一乾約十餘人的關隴漢子, 說來趕上這運動大會也是有點運氣在的,雖然從去年就有聽說買地要辦運動大會,但關陝距離買地, 何止千山萬水,對於這些羊毛販子來說, 不會因為要參會而特意改變自己的行程——換句話說,出門之後, 何時能到達目的地,其實也不由他們說了算,路途中有太多的艱難險阻了。抱著要參會的心思, 反而可能會失望,索性就不去考慮,能什麼時候到就什麼時候到。

如此反而少了掛礙,也不焦慮,從關陝入潼關,再轉走水路, 從水路往廣陵,到武林換海船南下, 如此一路上走了近兩個月的光景,一路上陸續押運了足足能裝滿三艘大船的細羊毛, 算是把半個關陝的羊毛出產都帶過來了——剩下一多半的出產,其實最後也是買活軍吸收,黃來兒等人也可以在長安就把所有的羊毛都躉給買活軍,隻是他們想要走一走這條商路, 借機瀏覽天下局勢,同時也和買活軍多些接觸,以此判斷自家是否也能和敘州一樣——雖然身處敵後, 但卻依舊是高舉紅旗,以買活軍領地的名義,傲立在敏地的腹心。

說實話,倘若敘州人的思路沒有這麼野,或者如果買活軍對他們的態度比較冷淡的話,這批關陝漢子們,恐怕也不會興起這樣的念頭。又或者這樣的事倘若真的發生了,但並沒有登上報紙的話,關陝那邊也不會輕易得到消息的,他們當然也就不可能因此心動了。但是,各色各樣的報紙,現在發揮的作用是越來越大了,這些漢子們自從去年在報紙上看到敘州舉事的消息之後,便很留意買地的回應。

黃來兒因此下定決心,放下了手裡的攤子,暫時離開了驛卒的崗位——當然,他現在保留這份工作,完全隻是為了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長期留在驛站並且使用驛馬,到各處去忙活他和張秉忠一起搗鼓的羊毛生意罷了。去年,他花了半年的時間,跟著買活軍的商隊走到了雲縣,並且在雲縣這裡租賃了一間屋子,掛上了《關隴同鄉權益促進會的》的牌子。

買地這裡,關隴人是比較少的,多數都是實在活不下去,輾轉各地,最後因緣巧合來到買地的流民,這些人並不是成規模一起南下的,也就很難凝聚在一起,平時都是各自為政,也沒有以鄉情為依托展開交際的習慣,黃來兒到了雲縣之後,便認為這是他們這些羊毛黨的機會,立刻申請成立了這個協會,並且租了個不大不小的水泥院子。

在當時,他的想法是,哪怕因為距離實在太過遙遠,路實在太不好走,又實在是太受到朝廷重視,關隴這裡暫時不便‘反正’,他們後續也該送些兄弟過來見世麵,學本事,否則,等到買活軍打到關隴的時候,好位置都被彆人占去了,還有多少職位等著他們關隴的老鄉呢?

不說彆的,光是報紙,也不好解讀本地的政策呀,哪怕是為了收集消息,結交本地的朋友,探知一些買地這裡的規矩、禁忌,以及在當地人這裡司空見慣的民俗共識,也都有必要送些親眷後代過來不是?

抱著這樣的想法,黃來兒便先把攤子支起來了,同時,作為延綏邊境組織村民養羊,並且前去收購的重要人物,他也和買地的官府有了一些接觸,收到了一些風聲——買地衙門有意派人前去接收敘州,並且承認它是自己領土的一部分。這也就是說,如果黃來兒等人在延綏一帶舉事的話——

黃來兒回到老家之後,和張秉忠、舅父高迎祥、侄兒赤心兒等人,幾番商議,並未能下定決心要在延綏舉事,也沒有下定決心要離開延綏來買地謀生——他們在老家做羊毛生意,去邊市經營,背靠鄉黨,地位其實是很穩固的,賺頭也很豐富。買地雲縣固然是令人瞠目結舌的神仙地界,黃來兒在衣食住行方麵,處處都有超過預料的新鮮見識,甚至大感自己完全是個鄉巴佬,在雲縣要步步小心,一不留神就容易露怯——但是,他們在雲縣,那點本錢根本不在豪商眼中,對於本地的地理人情,又沒有絲毫的認識,難道要學著南方人做海貨生意?那不等著賠個底掉嗎!

再說了,父老鄉親們都在老家,多少也是做了一番事業,如今多少人仰仗著一幫兄弟度日?需要他們來排解生產生活中的糾紛?光是對於這十裡八鄉村寨的責任感,也讓他們不能輕易地拋棄本地的基業。也正是因為本地的日子好不容易要好過一些了,之前已經鬨了多年的戰亂,光是從民心方麵考慮,黃來兒和張秉忠也認為,現在關陝的路還是在向上走,官府似乎沒有呈現出明確的打壓之前,似乎還應該慎重從事,不要貿然舉事為好。

而且,當然也有更現實的考慮,就是他們還沒有看到官府對敘州幫本土勢力的安排——冒著生命危險舉事,還要邀請外來的勢力占了正主的名分來統治自己……這本來就已經吃虧了,如若還被買地壓製忌憚,乃至於投閒置散,無法飛黃騰達……那他們是圖什麼啊?這不是自己找事嗎?又不是過不下去了,小日子美著呢,何必自討苦吃?

這些確實都是很有道理的考慮,但是,倘若不舉事,來自艾舉人這些地方士族的壓力,便始終無法徹底消除,雖然現在艾舉人對黃來兒是很客氣了,還免去了他們家的債務(後來黃來兒發達之後給了點錢,兩邊一筆勾銷了),但是,黃來兒對於這些地主,打從心底是十分厭惡的,他又不願看到自己牽頭的羊毛生意,最後滋潤了這樣的人家,到最後最大的好處還是給地主家吃去了,百姓們的生活隻能略微潤滑那麼一點兒,尤其是來過雲縣,看到雲縣百姓的日子之後,他更有一種怨望,希望能在家鄉,在關陝,儘快地消滅地主,過上‘買軍來了不納糧’的生活——

買活軍雖然也收保護費吧,但是數目不多,尤其是對豐產的作物來說,隻拿走不到三成,還不收取其餘的苛捐雜稅,對於黃來兒這些關陝來的漢子來說,這不叫納糧,應該叫做‘實物稅’,他反感的納糧,是五成到七成的苛刻地租,每年花樣翻新的勞役,那都是叫人活不下去的東西,買活軍收的保護費,相比之下根本都不算什麼了。除了收保護費,以及興修村子一些公共的區域,以及村民自發地營造附近的小水利之外,其餘修路修橋的活,買活軍一律都是雇人去做的,光是這一點,就讓黃來兒大為豔羨,恨不得立刻就照搬到關陝去。

哪怕隻是能實現這一點,其餘買地的好處一點都沾不上,那也比現在的日子要強得多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