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 沈君庸的落河危機 雲縣.沈君庸 叛逆……(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5030 字 6個月前

說到沈君庸這個弟弟, 在沈家諸子之中,也算是十分特立獨行的了,雖然聰明絕頂, 天資公認是同輩第一,但也確實是沒少讓人操心——喜遊蕩、喜抬杠、厭科舉、厭應酬, 雖然有兄弟姐妹多人,但親近者唯獨同母姐姐沈宛君,便對父親也是時常頂撞, 在老成君子看來, 他的行為無異於將自己的天賦肆意浪費,不能不說是讓人痛心疾首的憾事。

反而, 因自幼他生母去世, 留在家鄉由姑姑扶養, 和父親關係生疏, 並不親近,便連父親也管束不了他, 和如今的沈老夫人之間,也多是麵子情, 除了沈宛君的話, 他還多聽幾分之外,彆人幾乎無法扭轉沈君庸的心意,漸漸地親戚之間都少了往來。他便更加肆意妄為了,仗著自己來買之後, 寫了不少叫好的雜劇,手頭十分寬綽,前些日子還帶著張華清南下去呂宋遊覽了一圈,也是剛回來不久, 和葉昭齊還在壕鏡見了一麵哩。

若是他一門心思寫戲劇,那也算是走上正途了,可沈君庸實在是愛折騰——這對姐弟是很不相像的,沈宛君頗為擅長為人處世,在外有侍姑美名不說,和繼母的關係也頗為和睦,處得如同親母女一般,現在奉養在家中,如葉老夫人一樣關照,對於異母的兄弟姐妹,也是關心有加,多方援引他們來買安身。

她做事更是有規劃,有毅力,定下來了走戲社的路子,便如蜜蜂一樣辛勤勞作,七年來築出了廣大基業,可沈君庸呢?做人做事完全是興之所至,到了買地之後,除了兼職寫劇本這個不說,先後做了二十多份工作,每份工作都乾不長久:自己開海貨店,做海商的文書,教書、考農業專門學校,想做田師傅——還真做成了一段時間,甚至還想去做水手、做醫生,去工廠做紡織工……

雖說都是自己辭職的,但有些專門學校,因為去上學有錢拿,無理由退學是要扣分的,沈君庸也滿不在乎,把自己的政審分搞得亂七八糟的,要不是張華清自己收入頗豐,沈君庸也寫雜劇,沈宛君真是要被愁死,不知道這兩口子的日子該怎麼過下去了!

說到這對夫妻的婚姻,也是讓人發愁——張華清是姐弟倆的親表妹,沈君庸的嶽母也是他的姑姑,因兩人生母過世之後,姑姑帶著表妹住進家中照管他們,三人是真正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沈宛君和張華清的感情因此極為親厚,她和沈君庸的婚事也因此順理成章:自小一起長大的親表妹,總不至於還欺負她吧?又是姑血回流,婆家這裡都是自家的親戚,就算和丈夫關係平平,張華清在妯娌親長處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這也是極為突出的優點。

但是,這樣的認識在眾人來買之後,又有了很大的轉變,在買地,大家才知道,原來沈君庸和張華清的血緣關係實在太近,會導致孩子容易出現體弱這些問題,當然,不能說他們曾經的幾個孩子,都是因為血緣關係太近而夭折的,或許完全是因為彆的原因,但在沈宛君看來,既然會有這樣的危險,那就不該再要小孩了。

如果再要,孩子生出來即便眼下是健康的,日後擇偶也會很難——門當戶對的人家,誰不想要個健康的女婿呢,父母是近親,肯定是扣分點。而且,雖然買地這裡醫療條件好了,張華清的身體也比之前健康了許多,但生育還是傷筋動骨的事情,沒有必要再賭一次,看孩子是否健康,趁著大家都還不算太老,和平分開,各自趕緊再婚,還能趕得及再生一兩個孩子,傳承血緣,也是為了養老的考慮。

這樣的想法雖然有些過於冷酷,但確實是一心為了夫妻二人打算,而且沈宛君是為張華清著急——沈君庸五六十歲了都還能再生,張華清卻不然,拖得越晚,對她來說也就越被動,到時候要再離婚,她能分到什麼?錢財上,也占不了沈君庸什麼便宜,對她來說就太不劃算了!沈君庸再娶個小的,不幾年嬌妻愛兒,熱熱鬨鬨的,張華清這裡,就隻有叫養女葉瓊章過去伺候,雖然葉瓊章對她的感情也極為親厚,自己更不會撒手不管表妹,但那和擁有自己親生的孩子,親親熱熱感情投合的丈夫,到底還是不一樣的。

理是這個理,可自古以來,夫妻之間就隻有勸和不勸離的,外人壓根都不該多嘴,便是沈宛君也不敢深勸,提了幾次,夫妻兩人都說自己知道了,但卻又遲遲不離婚,也不見他們生孩子,好像就僵持在這兒了——要說感情多好,又不像,說感情不和吧,也不見吵嘴,反正沈君庸自從來買之後,外出遊蕩便都帶張華清一起,沈宛君見他們似乎真沒有離婚的打算了,無可奈何之下,隻能反過來又催促他們,不管怎麼樣還是生一個——他們不耐煩帶孩子,送到葉家來,這邊一大家子人來幫他們一起照顧,這總可以了吧!

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呢?反正沈君庸也不發話,這驢脾氣隻能順毛摸,沈宛君逼急了也怕他翻臉,不知不覺這就又擱置了幾年,這幾年間,沈君庸又換了好幾份工作:現貨交易所的抄寫員,就是每天在那往大黑板上抄行情的底層吏目,然後他自己下場炒現貨,場外交易所剛開張的時候,他還混進去做了某個大商家的賬房,專門負責幫他打算盤,寫單子……

回來之後就寫了《論大交易所模式的得與失》,往《買活周報》投稿,這些年來,他乾一行就往往會寫一篇文章來針砭這一行的利弊,去遊曆回來,就寫文章論述某地的軍事價值,以及依托此地行軍布陣的思路,這些文章中,一多半是不能被《周報》刊登的,哪怕有沈曼君做主編也沒用,但其中不少登上了《吏目參考》,尤其是關於田師傅、農業專門學校的幾篇文章,明顯是受到了上頭的重視。

不過,要說因此得到什麼機會,被聘請進官府做事呢,那也沒有,買地這裡因為一篇文章而入仕的事情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不考吏目而獲得社會地位的,最出名的是張天如,但他也最多是被邀請參加立法委員會,作為專家顧問的身份參與,並沒有實職,之後會不會因為顧問而享有一份津貼,目前還不知道,但要說因此獲得什麼直接插手政務的權力,那是毫無可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