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 沒有一滴雨 京城.百姓們 喂!搞清楚……(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5945 字 6個月前

“呼, 這天熱得!竟是不下一滴雨!打從上個月下了一場透雨到現在,一滴雨沒下過!再這樣下去,怕是連金水河都要斷流了!”

“可不是嗎?瞧這地, 浮塵得有個兩三寸了,風一吹嗆得直咳嗽!擱往常,咱們哪是這埋汰的人家?一天不得灑上幾遍水, 把地好好地掃一掃?可今年竟再不能夠了!這井裡的水一家都有數,誰家也不能多用了去!臟點就臟點吧, 總比連喝的水都沒了要好。”

“是這個理,就說那浴池吧, 前些年南邊作興來的規矩, 這幾個月也都陸續歇業了,壓根沒法開!再不下雨,真連喝的水都沒了, 一桶水能賣出金子價來, 誰家還有這個閒錢洗身子啊?要我說,一人一條毛巾, 投一投,擦擦身子得了!”

“還真彆說, 這天是乾啊, 都五月了, 我這麵皮還皴得厲害, 和冬天似的,不抹點麵油不行, 這嘴唇直裂口子,一喝水滿嘴的血味兒!牆紙都乾得發酥了,一碰就往下落沫子!”

“唉, 這樣的天氣——還好這陣子京城裡走了不少人,咱們這胡同都去了好幾十口,咱們這井一時半會還能供應得上!這麼看,前陣子那鬨挺倒成了好事了!”

“瞧您說的,好像皇爺是為了給京城騰點空出來,特意鬨的這攤子事似的!那多少大官兒,就為了給咱們多供應一口水,全都拿鐵鏈子給鎖著南下了去!”

這詼諧的打趣,激起了胡同口的陣陣笑聲,這會兒大家都站著說話,不像從前還有人蹲牆根子了:真是幾個月沒掃過街了,天氣又乾,全是浮塵,蹲著吃飯那就是‘沒小鹹菜了——黃土拌飯’,這條胡同的人家日子還過得下去,就不至於這麼不講究了,就連坐著吃飯的人都少,大多都是站在樹下,手裡端著一大海碗的稀粥:小米、大米、麵疙瘩、玉米碴子、土豆圓兒……什麼的都有,在海碗和手的空擋中,再夾個雜麵饅頭、麵醬花卷子,另一隻手上拿著一根新下來的黃瓜,或是大西紅柿,日子過得好的人家,粥碗裡半個切開的鹹蛋,這就算是很豐盛的晚餐了,也就是這幾年來,京城這裡的百姓日子還算好過,否則這條胡同裡輕易見不到這麼體麵的飯食呢。

“您還真彆說了,那些官兒什麼時候吃過虧?看著是犯事南下去了,可那南邊日子過得多好哇?彆的不說,下雨總是有下的吧,收成都還是全乎的吧?沒準兒那都是有意占的便宜,到了南麵就過上好日子了!”

對於京城前段時間的連篇風波,百姓們也有自己的猜測,當然他們不會懂得這背後的博弈,甚至對於輸贏也是以訛傳訛,充滿了臆斷,但是,這畢竟是席卷了京城的大浪,人們還是能抓住問題的本質的,“走的不都是南官嗎?指不定這都是那些南官說好了的,現在南邊日子過得好,又有買活軍了,他們便金蟬脫殼,投奔買活軍去!”

“這麼說倒是,真沒見到那麼多官全都被清出去的,感覺一氣走了得有一兩萬人……前陣子不是還傳說麼?說是所有南邊祖籍的都要清退回原籍去,不管當不當官,那話聽著多嚇人啊,還好我們全家都是幾百年的老京城了,可這些年來多少南麵來的匠人、戲班乃至書生,這要都回去……京城怕不是要空出一多半來了!”

這話聽起來是不合邏輯的,如果走了幾萬人,京城就空了一半的話,那隻能說明這座城市實在並不算很大,當然,對百姓來說,上萬似乎已經是個巨數了,他們也很難想象自己生活在一個百萬人口規模的大城市之中。隻是憑著自己的印象推測,光是他們胡同就走了四五十號人,感覺胡同一下都空了一多半,便這樣把說法給放大了。

實際上,這條胡同裡有二三百人呢,說起來的話,隻是少了五六分之一而已,隻是一氣走的,走的時候又鬨出了很大的動靜,所以才留下了過分的印象。但有些見多識廣的住戶,譬如衛妮兒之父——識字班班主衛夫子,他們還是能識數的,此時便笑著說,“一多半不至於,再說也不是所有南人都清退,真要說少了一大半人口的,那肯定是朝廷,朝廷這是真少人了,這陣子,去上衙的恐怕隻有原本的三分之一。”

“那是的,前門外大街的江浙館子,都跟著關門歇業了好幾家——沒人去吃了!原本那裡都是接的散衙生意,少了老鄉,外地人偶爾吃上一口可是不夠照應的。”

現在,於這條胡同裡,衛家人說話,是極有分量的,大家夥誰也不會和衛夫子抬杠,都是順著他的話往下說,又有人嘖嘖歎道,“前陣子那鬨騰得,真是不能安生,這會兒那邊著火,那會兒那邊有殺人了,要不是遼軍進城,感覺還不知道要亂到什麼時候去!現在好了,安生下來了,天也旱了,流民都到眼皮底下了,哪哪都是事!今年從開年到現在,竟沒有安生過幾日!”

“知足吧,就這還不夠安生的?出了這麼多事,流民都要圍城了,糧價還沒漲,甚至還跌了一點,雖說限購吧,但至少糧倉儲量每日都是公布的,每日買活軍還從天港給運糧過來,又有漕運供應著,總算不至於斷糧……”

衛夫子還沒開口,他屋舍邊上,新搬來不久的楊大爺,清了清嗓子也發話了,他的聲音有些含混,但大家聽著都跟著靜了下來:這話不假,遇上這樣的災年,還能吃個飽飯,有雜麵饃饃吃,還抱怨什麼呢?若是往常,胡同裡的大家怕不是都要思量著賣兒鬻女,或者設法南下了,現在還能在京城存身得住,那就是這幾年來民生興旺的表現了。

“唉,這人走了一些也好,都往南麵去吧……也還好,遼軍進京了,買活軍又肯接手災民,若不然,咱們也得跟著受累……”

現在,買活軍在京城百姓口中,早已經不是什麼叛軍禁忌,或者是什麼新鮮的詞兒了,在民間幾乎已經達到了‘無買不成談’的地步,人們公然地把買活軍當成了衙門的補充來看待——甚至已經不是和朝廷並立的敵對政權了,而成為了生活中的‘二衙門’,對於買活軍的舉措,他們一樣如數家珍:

在之前的金鑾殿失火事件裡,買活軍表達了關切,並且提醒京城百姓,今年天乾物燥一定要加倍注意防火,還編纂了防火小冊子,由特科識字班的老師們到處去分發。而上個月開始,因為墒情極差,料定了今年要絕收,離開家鄉出來乞討的流民,彙聚到京畿之後,也是由特進士接手,直接帶到天港,和買活軍對接,買活軍願意無償接納這些災民,幫助他們去南洋安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