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船來了!”
“有船來了?”
“還是艘大福船!”
幾乎是一大早, 東江島居民便轟動於這個新消息,從碼頭到軍營, 再到深處以地窩子為主的居民區,都有孩子以嘹亮的聲音,半是詠歎半是歌唱地叫道,“船來啦,船來啦,糧來啦,糧來啦!朝廷的福船來啦!朝廷的軍糧到啦!”
“糧來了?”
更多的頭顱從地窩子裡冒出頭來了, 多數是蓬亂著頭發,也隻肯探出一個頭,更多的是沒有探出來的, “喂, 小孩,你聽誰說的糧來了?”
“兵爺們說的——老大的船——他們說那叫福船!兵爺們從船上往下搬糧食,一袋袋, 好香呀!袋子漏了,滾在地上, 我們抓著吃,你看——金燦燦的。”
這裡的孩子多數是很瘦小的, 又分外的調皮,張開手給大人看掌心的那金黃色的圓粒子, 又很快塞到自己嘴巴裡,誇張地咂摸了起來, “好香啊!我去拿給我娘吃!”
“哎, 你等等你等等——臭小子!”
地窩子裡時不時地便響起了一陣笑罵聲, 雖然糧食還沒有發到手, 但聽說了這個消息,眾人的心情顯然都很輕鬆。女人們還是沒有出門,而是隔著地窩子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天來,“一會等男人們回來便讓他們去問問,真有糧食,一戶怎麼也能發個十幾斤的。”
“今年過年倒有著落了。”
“能不餓死人就好。”
“是!”
這裡的女人,便沒有沒男人的,哪怕是自己的男人死了,也會立刻找上一個,不願找的都離開了東江島,至於孩子也並不多,多數是千方百計帶到島上來的——東江島說來並不大,不過是一座小縣城的大小,附近還有幾座大大小小的島嶼,上頭都住了守軍,這裡生活著的女人主要都是守軍的家眷,而守軍則全都是遼東的逃民。
自從建賊起勢,侵占了遼東之後,遼東的漢人有不願為奴的,也有禁受不住摧殘的,陸續都往外逃走。這其中往西的,甚至有逃去通古斯方向,往東南的則逃入高麗境內,此時高麗西麵的幾座大島,漢民甚至有反客為主的,達到了漢七鮮三。而位處在高麗和敏朝之間,在鴨梨江東高麗灣的這座東江島,也正為這些逃離建賊的遼民提供著宛若燈塔一般的作用,隻要東江島仍在,飽受鐵蹄□□的遼民便還有一絲希望,逃到東江島去,不論是往高麗種田,留在東江島抗擊建賊,還是設法前往祖國敏朝的土地上重新謀生……隻要東江島仍在,他們就還有個奔頭,就還有個去處,東江島,就是如今遼境敏軍最後的火種。
也因此,東江島被建賊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卻又因為不善水戰而頗有幾分無可奈何。而東江島的人馬抗擊建賊的意誌是最堅決不過的——現在留在東江島的兵丁,幾乎都和建賊有生死血債、不共戴天。他們留在東江島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為死去的家人複仇。
而這些願意嫁給兵丁們的婦女,她們的意誌也是最堅決的一批——東江島上很少有原配夫妻,因為這座小島的原住民極罕見,而逃民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完整抵達此處的,大多數攜家帶口的漢民,都會選擇轉入中原或者高麗繼續耕種為生,而選擇了留在東江島嫁給士兵的女娘,大多都沒了家人,其目的也相當的明顯,那就是要殺韃子,多多的殺韃子,即便不能殺韃子,也要給這些殺韃子的人提供後勤上的幫助。還要讓後代傳承他們複仇的使命,永永遠遠地和韃子戰鬥下去,不死不休。
但,複仇是長期目標,而人畢竟是要吃飯的,東江島本是個貧瘠地方,島上的沙石地幾乎無法耕種,這裡原來隻住了一些漁民,便是逃民來了這裡,也無法變出黑土來,而此處和敏朝的聯係又相當的不便——補給的船隻由於船速慢、火力弱小,很容易便淪為海盜和倭寇垂涎的目標,因此東江島獲取的補給,更多地還來自高麗朝廷的援助,以及現在寓居於高麗兩道中的漢民自發的奉獻。
既然是靠彆人給,而且高麗處的農業也不算多麼的發達,那麼吃食總是緊張的,雖然也有些漁夫在東江島邊為大軍漁獵,但這支軍隊也還是要為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奔波。這些地窩子中的女人們並非是懶於出門,也並不是因為懶惰而不願建房,而是因為此地以沙石為主,木材並不多,是不夠建房的,倘若采石建房,以如今天氣的寒冷,一旦入秋之後,石屋根本無法住人,反倒是地窩子要暖和得多——至於她們不願出門的原因也是很了然的,此時天氣已相當的寒冷,沒有棉衣,隻有幾件單衫,那就隻能在正午最暖和的時候,披著爛棉被出門揀些寶貴的柴火,等著大帥的親兵們前來發糧了。
因為東江島的特殊地位,這裡的居民全都是軍管,不從事農業生產,吃多吃少隻能靠上頭發放,到了冬天就是饑一頓飽一頓,連熱源都相當的珍貴,每年冬天東江島的軍民幾乎都在饑寒中度過,是要死不少人的,但即便是這樣,也比生活在韃子皮鞭之下要好得多,而高麗的漢民們,他們的日子也沒比東江島好上多少,高麗的平民日子也很苦,即便是兩班貴族,也談不上多少的享受。
孩子們在東江島的地位是與眾不同的,不但是自己的母親會想方設法地讓他們吃飽,就連那些曾做過母親的鄰居,也會從本就不多的口糧中給他們省下一口,他們身上的衣服也比成年人更齊全——耗用的布料少,還有人試著給他們做魚皮襖子,是以天氣冷下來以後,他們還能從地窩子裡出去,瞧一瞧、跑一跑,帶些金燦燦的玉米回來。他們像小狗一樣撲到地上去撿拾玉米碴子的時候,那些士兵也不太驅趕他們。
“娘!”其中有些回到窩棚裡,便懂事地將手裡的幾粒玉米遞給了母親,甚至還從嘴裡吐出了那麼珍貴的一兩粒玉米,含了一路也舍不得嚼的——“娘,你吃呀!”
於是地窩子便都知道,的確有船來了,船也的確帶來了糧食,她們手中縫補的勁兒似乎都大了一點——在地窩子裡不代表她們就不做活了,她們要為那些渡海作戰的將士們縫製軍衣,天氣暖和時也要幫助翻曬漁獲,以及去軍營裡幫助做飯——等到這天中午,來發飯的人就比平時要多了兩個,他們肩上的擔子也比平時壓得更彎。
“吃吧!今天管夠呢!”
今天的粥也比平時稠,金燦燦的‘玉米’、黃橙橙的‘土豆’,和粗糙的白米混在一起,熬得很濃,甚至可以掛壁,一人還有一個拳頭大的土豆。發飯的兵丁臉上也浮現了笑容,“吃吧,吃吧!看,桶裡還有呢!吃不夠了讓孩子再來打!”
在東江島,佐餐的鹹魚至少是不缺的,但人不能不吃糧食,這是魚鮮不能取代的美味,女人孩子們狼吞虎咽著粗陶碗裡的稠粥,第一碗甚至不用鹹魚來配,她們同時不忘了打探,“是朝廷的船嗎?運了多少糧食來?”
“是買活軍的船!”
“買活軍?”
這是從未聽過的名字,儘管買活軍在帝國的東部已經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但東江島和大陸的聯係相當稀少,婦女們迷惑地聽著士兵們描述細節,“是南麵的義軍!聽說領袖謝六姐是無生老母轉世!”
和完全局限於南部的天妃比,無生老母在北地還算是有些信仰,人們給了些反應,“哦哦!”
最重要的還是糧食,“運了多少來?是和我們做買賣的嗎?”
“二三百石是有的!這會還在往城裡挑呢!”
“二三百石?!!!”
“阿彌陀佛,老母保佑!”大多數人當場就成為無生老母的信徒。“老母保佑!謝六姐慈悲!”
“那今年可餓不死人了!”
“可是的呢!二三百石,一年都管夠吃的了。”
算學不好的缺點在這裡便顯示出來了,五噸糧食,一萬人撒開了來吃,也不過就是十天二十天的份量而已,東江島這裡的駐軍就有一萬多人了,還有這些家小,這一次補給完全是杯水車薪,不過是幾頓飽飯而已,但前景令人很憧憬,東江島總算又得到了外部勢力的援助,這裡一時半會也還滅亡不了,那麼遼東的漢民,他們的希望仿佛也因此增大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