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有媳婦嗎?(2 / 2)

買活 禦井烹香 5976 字 5個月前

雖然在之前,不想養活的孩子,若是到了五歲就可以賣到買活軍的孤兒院裡,買活軍給的錢是足以能夠抵消這幾年的花銷的。但村裡基於老觀念,習慣性溺嬰的情況還是偶有發生,村人也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睜隻眼閉隻眼。

但文章發表,並經由村長組織村民們學習之後,農戶們監督鄰居的熱情開始高漲了,他們總算弄明白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自家溺不溺女嬰,那是一回事,但是鄰家的女嬰如果都溺死了,自家的男孩長大後也會和現在這樣討不到老婆。

所以,他們也有了多管閒事的動力——再說了,殺嬰現在是犯法的,若是去告發,還能得政審分呢!

但是,現在的民風,惠及的是以後的人,黃二郎這批年輕人還是不得不麵對現實:手裡有了錢,日子過得比從前好了,若光說吃食,隻怕是從前的地主吃得也就是這般了,可這些所有生活質量的提升,帶不來婚姻希望的提升。

黃二郎雖然收入高,但是他在泉州城毫無疑問買不了房子,鄉下的老家也沒有房子給他繼承,他就是因為家裡太窮,人又多,地不夠種才出來做苦力的,家裡如何能給他什麼支持?倒是又生了四五個侄子,他也很少回家,不知道是有意擇選過,還是點子就這麼巧,黃家連一個女兒都沒有,可以想見用彩禮來幫助家庭的希望也是完全破滅了的。

黃二郎倒是或許還可以有給老寡婦入贅做填房的機會,但他的侄子們實在是半點兒結婚的可能都沒有了。泉州城的女娘眼角長在額頂上,難道村裡的女娘都是傻的,寧可找黃家這樣的窮家戶,連房子都沒有的,不願去住水泥房?

要說是嘴甜會來事,自己也上進,又肯簽些卑微的婚書,或許能有一兩個小輩娶得上親,但大麵來說,個個都是幸運兒那是絕無可能的,現在婚介所的競爭程度就是如此,連四十多歲的老寡婦找填房,簽的婚書條件很苛刻的,都能隨意找到許多城裡的常住民備選,鄉下漢,若是不上進,原有的老婆自己也有田的,離婚析產轉眼就能再找一個,還想要新娶,那是做夢!

這是一件非常現實的事情,結婚難,但是人們普遍想結婚——娶妻生子,其實重點不在於妻,而在於子,在於要有一個能養老的後代,否則,到老了誰來管你?這年頭不論男女,對於結婚生子都認為是一件必做的事情,理由就在於此,沒有孩子,那就要一直勞作到死——這還算是好的,若是很早就失去了勞動能力,乾不得重活了,那麼,沒有人養著,生存便成為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因此,孩子肯定是要生的。

一個男人為了要娶妻出去闖蕩,這是再正當不過的理由,如果他還能為家族的繁衍考量,黃夫子就確然連一句反對的話都說不出來了——現擺著的,下南洋,若是發大財了,那不必說了,大丈夫何患無妻,便是發不了財,若能在南洋安頓下來,至少也是莊園裡的管事,前程不會比這個更差了,畢竟還有宗親可以依靠那,哪怕就做個農戶,那也是華夏國的農戶,知書達禮的,不比那些茹毛飲血的土人強?就不說三妻四妾了(南洋也要列入買式管理的),娶個土人老婆,總不成問題了吧?

“年輕人,出去闖一闖也是好的!”

他便轉了態度,開始儘心為黃二郎籌劃,並且去翻出了多年前寫的老信,從那淩亂的字跡中,努力琢磨著黃氏宗親在蘇門答臘的落腳點,“這個地方好像叫做……棉蘭?哎,當時說的都是土話,寫的字也難懂,你們若是要去投靠老親,最好拿著信去衙門裡問問,若是能由衙門牽頭,找到對麵的機會也大了幾分。”

得他鬆口,黃二郎心下便是一喜,忙道,“多謝叔公費心了,若是能重新聯絡了這一脈老親,也算是給族內豐富了譜係,以後我們黃家兒郎,也算是多條門路了!”

“現在可不興修什麼族譜了!”黃夫子唬了一跳,忙道,“這話再彆說了——可知道頭前出的那個案子?便是按族譜算的親戚,株連治罪!現在各族都在燒族譜呢,彆說修譜了,隻剩下一兩本也都緊緊埋藏起來,萬不敢被彆人看到了,否則若是出事,真按族譜株連,你我豈不是惶惶不可終日,生怕討不了好?”

閩南、廣府一帶,是全天下宗族勢力最強,抱團也最緊密的地方,這也是有來由的,有些事,譬如說出海闖蕩,必須要拉幫結派,大家抱成團才能在嚴酷的海外生存下來。黃二郎其實很不解,為何買活軍如此反感宗族——在他看來,就算燒了族譜,分了小家,親戚關係還寫在心裡呢,不過是表麵功夫罷了,難道分了家就當真不認這門親了?

不過,他這個人有個好處,就是不求甚解,不認死理,小事上很聽得人勸,一聽黃夫子這樣說,立刻唯唯諾諾,露.出了一副受教、感激的模樣來,哄得黃夫子心花怒放,這才取來了泛黃的信紙,小心袖入橐中,從黃夫子家裡告辭出來,徑自去港口尋了他相熟的好友華阿福,和他一道商議,“現如今,已經串聯起了百餘人,一船是夠得著了,也有了老親的人脈指引,不算是兩眼一抹黑,餘下,便是要找船了。”

出門闖蕩便是如此,再沒有現成的,萬事都要拍腦袋自己去想轍,這幫單身漢中,有黃家親戚這樣自以為在老家沒有奔頭,難以成親的,也有想去南洋發財幾年的。

還有些的想法更□□——在泉州拿不到好的職位,去南洋做個教書先生,做個小吏目,總是能考得上了罷?

總之,人齊了是容易的,也多少都有些積蓄,可以湊錢買物資,但船還是個很大的問題,這樣長途航行,川資必定非常昂貴,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支付得起的。

因此,二人坐在一起商議了半日,覺得光靠自己,還是無法成事,便約了第二天去衙門裡問問,有沒有什麼惠民的政策,能夠照拂一下他們這些願去南洋闖蕩的‘光複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