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書院 離開前的準備(2 / 2)

昌平縣這些年的變化他們都看在眼裡,縣令周大人對這個學堂格外重視,十數位先生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跟著入學,哪怕不能讓子孫成才,起碼也不會讓他們長歪到哪裡去。

周律剛一現身,便被人圍了起來。有些開朗的孩子平日裡聽周律的事跡聽多了,就喜歡蹭在他身邊,先生們攆都攆不走。

看孩子們樂意,周律也就隨他們去了。他示意蕭琰上前勉勵幾句,卻被蕭琰直接拒絕了,蕭琰可不想喧賓奪主。

“說說吧……” 蕭琰看著周律,揶揄著說道。

周律回了他一個無奈的目光,想了想,卻還是開口說了幾句。

這書院是他一手促成的,可他卻不能留在昌平縣,親眼見到這一批孩子學成畢業。心中悵惘,可說出來的話卻都是激勵:

“你們之中,最長者不過十二三,最幼者不過六七,都是總角之年罷了。一朝踏進書院,隻怕也懵懵懂懂、不知何故。可這將是改變你們人生的一段經曆,同樣的孩童,生而同聲,長而異俗,這就是教化使然。教化能否見效,還需看你們是否勤奮、好學、用心。你們中間,將來或許有人高中吏選,繼而入朝做官;或許於書畫中有造詣,成為一代名家;又或許隻是熟通文字,卻也能遠離農耕,去酒樓會館做一個帳房先生,從此衣食無憂。”

周律說完,隻見下麵的孩子一臉向往。

對於農家出身的孩子來說,哪怕隻做一個帳房先生,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可周律卻將這個可能擺在了他們觸手可及的地方。

旁邊有個六歲的小孩兒吮著手指,興奮地問:“大人,我們真能當賬房先生嗎?”

“會的。”周律摸了摸他的頭,“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隻要用心讀書、學有所長,你們將來無論做什麼都能有建樹。”

周律太過溫和,說的話又太讓人遐想,底下立馬有些騷動了。後來還是幾個先生咳了一聲,才讓這些孩子們消停起來。

周律隻是抱之一笑,又說:“隻是,你們來到鬆山書院是為了讀書明理,卻也不要因為讀了書便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我們之所以能讀書、行路,是受了父母的供養,得到先生的指教,深受朝廷的恩德。比之數以萬計未曾受到教育的孩童,你們遠要幸運許多。故而,更不可將所有精力都放在追名逐利上。既享受了這份機遇,將來就該用這些學識,幫助千千萬萬讀不了書、識不了字的孩子,懂了嗎?”

這回的孩子們都乖乖的,整齊劃一地回了一句“懂了”。

周律知道他們如今是知道的,但往後能否保持,還得看先生。

周律會在自己臨走之前,將書院的一切打點好,絕不會讓下一個昌平縣縣令會對鬆山書院有任何的後顧之憂。

周律走了個過場後,學院也正式開課了。

周律跟蕭琰他們還圍觀了一下學院的諸多課程。學院裡麵用來授課的教材都是這一年裡彙聚眾家之長編寫而成,淺顯易懂,最適合啟蒙。

五經詩書固然也教,但往後等他們學會了認字,學的更多的是算科、法科與法科。因為如今的吏選考的正是這些,更因為對於尋常的百姓來說,這些恰恰是最實用的。若是不能入仕,學了這些,也能有個一技之長。

周律不會盲目要求孩子們變成出口成章、七步成詩的才子,隻想著讓他們能通過讀書,過得更高罷了。

蕭琰目睹了學院開班之事,對周律又多了一份了解。

周兄所行之事或許異於常人,但這份赤誠恰恰最為打動人心,或許這便是昌平縣百姓民心凝聚之所在。

南瓜種好之後,蕭琰又去了一趟養豬場。

楊縣丞如今早已大好,但他畢竟錯失了良機,趙三晌屬於那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後輩。一旦給他尋到機會,便再壓製不住他。

如今養豬場雖明麵上是楊縣丞在管著,但其實大家更願意聽從趙三晌的指揮。

蕭琰在邊上看著,也瞧中了這個勤懇做事,頭腦還靈活的年輕人。

蕭琰年紀與周律相當,但正經做事也隻是從這兩開始的,他手底下正缺人。如今要離開昌平縣,蕭琰便盯上了周律身邊的幾個能乾的。

若能帶走,自然最好。且周律當初也說過,不會攔著不讓他們走的,隻要他們願意。

蕭琰跟周律相處,向來都是直來直往。他去要人,也是直接將看中的那幾個人點了出來。從吳老三到王金定,從趙三晌到陳銘,凡是平常跟著周律忙前忙後的,都被選中了,前前後後足足有十餘人。

連周律聽了都倒吸一口氣。

好家夥,自己培養的精英,全被要去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