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紀實詩】杜甫三絕句 諸位看我如何?……(1 / 2)

所有人都怔住了。

石潭邊陷入了怪異的安靜, 諸位公卿麵麵相覷,彼此都從對方的臉上看到了驚愕。

先是仙人現跡、預知未來;再是父子相殘,天家內訌;最後又是太宗現身, 欲行廢立……今天發生的意外實在太多了,跌宕起伏得就像一場夢。以至於當眾人聽到那句驚世駭俗的“朕欲另擇明君”,一時間竟有些神誌恍惚。

“好好好好!”

李亨倒是欣喜若狂、反應快得像一直在等這句話。

他自然而然地把李世民說的“明君”理解成了自己,聽到太宗如此高讚,李亨興奮得無與倫比。

他的臉上驟然騰起赤色的紅暈, 眼裡彌散著醉酒後的瀲灩水光。李亨舔了舔嘴唇,假裝推拒:“兒臣的意思是,太宗盛譽,兒臣愧不敢當……父皇一代明君, 兒臣怎好逾位呢?”

李亨恭敬跪在李隆基身前,意有所指:“父皇英明神武,多謀善斷, 想必心中自有計較。安史之亂茲事體大, 兒臣願為父皇鞍前馬後,讓您和貴妃娘娘能夠安樂無虞!”

見李隆基冷笑不言, 李亨越發殷勤。他膝行幾步與李隆基麵對麵, 臉上掛著笑,眼神卻似獵食的野狼:“父皇, 您覺得如何?”

眾人緩過了神,他們眼神複雜地看著李亨, 逐漸品出了味。

李亨此舉,說得難聽些就是逼宮。眾人本該上前阻止太子,但想到太宗剛才的話,大家又有所顧慮。

或許是李亨擔心自己得位不正、不能服人, 又或是他想效仿太宗之事,試圖用相似的境地喚起李世民的憐憫。總之,李亨姿態謙卑地跪在地上,苦口婆心地勸說李隆基主動禪位。

李隆基豁然起身,臉上怒氣勃發。他自知年老體衰,無法與兒子角力,隻好將希冀的目光投向臣子,希望他們能上前幫助自己製服這個不孝子。

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忠心耿耿的臣子們此刻竟都低眉斂目,視若無睹地站在原地。

“封常清!鄧景山!韋述……”李隆基一個個點名,可被他點到名字的人不是麵露為難就是充耳不聞,以至於李隆基的聲音開始不自覺地顫抖,如同即將崩斷的絲弦。

他將目光投向最後的郭子儀,李隆基踉蹌一步,淒愴道:“郭子儀……郭子儀!”

郭子儀抬眼,細細端詳著麵容扭曲的李隆基。半晌,他歎了口氣,半是安慰半是勸誡地輕聲道:“聖人,您累了。”

李隆基不敢置信地倒退一步。

幾秒後,他毫無征兆放聲大笑:“朕累了?朕累了?”

笑罷,李隆基猛然回身望向石潭,聲音憤恨:“太宗,您當真覺得此子堪登大寶?”

李亨一怔,立刻也轉向石潭,急切道:“太宗,您剛才也聽到了,安史之亂是兒臣在位時平定的!兒臣既能平定戰亂,自然也能提前阻止!更何況兒臣年富力強,而父皇隻剩十載壽數,若是國祚頻變,容易民心不穩啊!”

聽到這,一直沉默的李世民冷不丁地開口:“仙人有說,安史之亂是你平定的嗎?”

太宗一言,眾人頓驚。

水幕隻言肅宗756年於靈武即位,卻還沒說安史之亂何時平定。

“必是兒臣!”李亨不以為然,信誓旦旦:“除非這戰亂持續數十載,不然定是在兒臣在位期間平定。自古戰亂,逾時十載屈指可數,太宗不必擔憂。”

“是嗎?”李世民似笑非笑。

與此同時,水幕畫麵再次變動,月兮占據了主屏幕:

【揭曉答案的時刻到了!剛才我們說到761年大唐天災,與此同時,各地反叛不斷、將士擄掠百姓,民生艱難。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一個問題:皇帝在乾嘛?】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此時在位的皇帝是肅宗李亨。】

【肅宗一生頗有波折,他尚在楊氏腹中時,李隆基就曾想用墮胎藥殺死他,隻是最終沒有下手。他青年時代,目睹了唐隆政變、日殺子等殘忍事件,見證了宮廷傾軋的黑暗血腥。就算當上太子後,他也一直生活在父皇猜忌、權臣威脅的恐怖陰影中。邁入中年後,安史之亂雖給大唐帶來了不幸,卻也給李亨帶來了機會,他以性命為賭注,終於坐上了皇位。】

聽到這裡,李亨響亮地啜泣了一聲,兩行熱淚滾滾而下。他故作堅強地仰起頭,卻恰到好處地將委屈隱忍的麵龐展現在眾人麵前。

有臣子心軟,聽到這裡輕聲歎氣,望著李亨的目光也不由多了幾分憐憫。但石潭角落小屏中的李世民卻麵無表情,甚至覺得李亨有點上不得台麵。

說真的,李亨這套都是他玩剩下的,而且誰比誰慘都還不一定。弱勢的開端應當是奮進的動力,而不是拿來博得同情的玩具。

【千辛萬苦,終於登基,可肅宗並沒能在皇位上大展拳腳。在他短短的七年皇帝生涯中,給後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那一場靈武登基。不可否認,肅宗在位時也曾試圖平定戰亂、複興經濟,但或許是能力所限,他最終沒能成功。】

【此外,或許是被叛亂牽扯了大部分精力,肅宗沒有及時察覺後宮、宦官勢力的膨脹。在其放任之下,宦官李輔國開始操縱軍政大權,而他的皇後同樣也開始乾預政事,由此給安史之亂後的重建留下了難消的隱患。後世評價他即位後,“宦妾交煽,甘蹈前車,既不能保其子,且不能安其父”,認為他過多於功。】

【最為不幸的是,肅宗並沒有遺傳到玄宗的長壽基因。公元761年,當杜甫寫下那句半諷半怨的“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時,肅宗正臥病在床,根本無力掌管朝政,隻能命太子監國。】

【當時間來到762年,中原大地上的悲慘事件愈演愈烈。一方麵,山賊塞路,強盜橫行:段子璋反開州,徐知道反荊州。另一方麵,饑荒愈演愈烈:從江淮再到吳,原本的魚米之鄉也淪為人間煉獄。杜甫心係家國安危,同情民生艱難,於是作《絕句》以記之。】

【這首詩,首章記蜀中之亂,次章寫難民罹禍,末章歎禁軍暴橫。762年,百姓死傷不計其數,杜甫詩中的“一十一家同入蜀,唯殘一人出洛穀”堪稱這一年的悲慘縮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