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雖然看不見貞觀君臣的紙上對話,但他察言觀色的本領素來不錯。他將天寶眾人的表情看在眼裡,又格外留意了太宗的神情,見太宗神態放鬆,他這才不動聲色地鬆了口氣。
李豫甩了甩手指,將指尖上粘稠的液體擦在了絹布上。
【雖然在宦官問題上,代宗和肅宗稱得上子承父業、半斤八兩,但從後世史學家的分析來看,代宗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優寵宦官,而是藩鎮割據:“藩鎮之禍,河北最甚,延至末造,卒以亡唐,而其禍皆成於代宗之初。”】
【正如之前講到的蜀中花敬定,他就是安史之亂後期占地為“王”的典型代表。在代宗一朝,相當多的地方將領開始擁兵自重,而代宗則對他們采取姑息懷柔政策。同華節度使周智光跋扈不臣,以私怨殺他人宗屬80餘口,又火燒民舍3000餘家,代宗卻未對他采取任何處罰措施;而河北諸藩盤踞一方、從不入朝,代宗同樣對他們屢為寬貸,從不計較。】
【766年,杜甫在夔州作《諸將五首》,從組詩的題目就能看出,這是杜甫在抨擊地方的軍將:“朝廷袞職雖多預,天下軍儲不自供”“越裳翡翠無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各地的將領不知道屯田養兵,隻知道向朝中獅子大開口,不斷索要錢財糧草,與此同時,各地的供奉卻不斷削減,以至於再無音信。】
【杜甫的憂慮,朝中並非無人提出。早在764年,郭子儀就覺察到節度使權柄過大,向代宗提出要整修軍政,請罷節度使,李光弼也曾多次上表固請自貶。郭、李一人為平叛元臣,對唐忠貞無一,且在軍中頗有威信。可惜代宗心有畏懼,終不敢行,以至錯失良機。代宗之後,藩鎮漸強,直至唐末,終招禍亂。】
……
聽到這裡,一股怒氣同時盈脹在眾人的胸口,但還沒等誰發作,水幕裡突然傳來一陣嗚嗚咽咽的聲音。
李世民皺起眉,輕斥道:“哭什麼!”
竟然是李豫在哭!
說實話,四十歲的男人,就算保養得再好,哭起來總是有種莫名的難看和狼狽。更何況李豫完全沒有遮擋麵頰,反而生怕眾人看不清似的,拚命將自己的麵孔朝錦布前湊,所以眾人也越發清晰地看見他臉上的滾滾熱淚和……清水鼻涕。
“嗚嗚嗚嗚……”見眾人望向自己,李豫哭得越發響亮帶勁,頗有種含冤待雪的淒慘意味。直到李世民再次不耐開口,他這才勉強抽了抽鼻子,也沒管滿臉晶亮的淚水,自顧自地委屈道:
“兒臣冤啊!”
“你說說你哪裡冤了?”李世民抱臂,冷眼旁觀。天幕至今為止從未出錯,偏偏到了李豫這裡,他一口一個冤枉,實在令人發笑。
“兒臣、兒臣不敢不如此啊,太宗嗚嗚嗚……”李豫又啜泣了幾聲,本想再哭嚎幾聲賣個慘,見李世民怒火漸盛,他當機立斷戛然而止,麻溜地滾回正題:
“仙人怨我姑息懷柔,可若是不懷柔,這些將領又怎肯為我所用?太宗不知,兒臣對眾將多加人忍讓,屬實不得已而為之。安史亂興以來,朝中無將,多在邊鎮。等兒臣即位時,朝中兵權分割,兒臣手底無兵,隻能仰仗武人鼻息。兒臣多知軍中將士驕橫跋扈,可兒臣也實在沒法約束啊……太宗,兒臣日子苦啊!”
說到這裡,李豫瞥了一眼石潭邊的玄宗和肅宗,麵上卻掛著抱歉而怯懦的表情:“兩位祖宗彆誤會,兒臣沒有怪你們的意思。”
李隆基:……
李亨:……
“何不重用郭、李一將?”
“兒臣重用了。”李豫毫不猶豫地點頭,麵上卻又浮現為難之色:“隻是、隻是……”
“但說無妨。”李世民對於這種擠牙膏般的對話實在感到不耐,頓了頓,他忍不住補充道:“彆磨磨唧唧的,拿出我李家兒郎的風範!”
李豫眼神一凜,神色頓時嚴肅:“既然太宗說到郭將軍李將軍,那就恕兒臣冒犯了。”
“郭將軍對朕忠心無一,但郭氏一族卻並非齊心。朕與郭將軍結為兒女親家,升平嫁給郭六後,新婚之時頗有嫌隙。升平曾回宮告訴朕,郭六曾叫囂‘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
李豫語氣平靜,但郭子儀卻麵色大變,幾乎是瞬間跪倒在地。
李豫朝他擺了擺手,打斷了郭子儀即將出口的解釋。他朝郭子儀微微一笑,沾淚的臉龐此刻莫名地氣勢逼人:“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小兒女吵架之言,倒也做不得數,朕隻是隨便說說罷了。更何況,汝兒說得不無道理,沒有子儀你,又怎會有今日的朕呢?”
郭子儀麵色青白交加,額頭冷汗岑岑,他還想開口,李豫卻自顧自地轉換了話題。
“再說李將軍,李將軍在軍中頗有威信,朕多有耳聞。”李豫朝李光弼點了點頭,露出一絲微笑:“禦軍嚴肅,天下服其威名。每申號令,諸將不敢仰視。”
被點到名的李光弼謹慎上前,朝李豫恭敬行禮。
他的麵頰繃得極緊,有郭子儀前車之鑒,他不敢放鬆警惕。
果不其然,李豫誇完李光弼,隨即話鋒一轉:“隻是長安淪陷時,朕遙請將軍救駕,將軍為何遲遲不至?令朕頗為寒心。”
李光弼麵色肅然,跪在了郭子儀身邊。
“事後,朕命將軍為東都留守,將軍卻以詔書未至為由推辭,直接領兵回了徐州。朕隻好再遣使臣至徐州慰問將軍,又晉將軍的胞弟光進太子太保、涼國公,將令慈從河中迎回長安。”
李光弼麵色幾變,他深深望了一眼李豫,最後還是沒有說話。
說完這一切,李豫又進入表演狀態,開始無聲落淚,看上去既無助又無奈。眾武將對視一眼,仆固懷恩最為心軟,上前寬慰:“殿下,您也不要太難過,您……”
“哦對了!”
見到仆固懷恩,李豫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興致勃勃道:“仆固將軍,你還造反了!”
“不過你大可放心,朕不僅沒追究,還厚待了你的親眷。朕將你的女兒冊為了崇徽公主,保她一生榮華富貴。”
仆固懷恩:……
仆固懷恩也跪下了。
這下再無人敢上前打斷李豫。在眾人複雜的目光中,李豫旁若無人地對李世民委屈哭訴:“太宗,兒臣為難啊!兒臣這個皇帝做得實在……”
“咎由自取!”
李豫一愣,不敢相信自己聽到了什麼。
“咎由自取,文過飾非。”
李世民再次重複。他這次語氣十分嚴厲,神態更是難得一見的艴然不悅。
“朕早就發現你有文飾遮羞的毛病,沒想到現在愈演愈烈。”李世民威嚴地望著李豫,目光冰冷:朕問你,升平和你告狀後,郭子儀是何反應?”
李豫沉默了片刻,緩緩回答:“杖子數十。”
“其後郭家可還有此言?”
“……無。”
“朕再問你。你命李光弼救駕時,程元振當時又在哪裡?”
“在、在兒臣身邊。”
“朕再問你。李光弼率軍回徐,你若真想寬慰他,為何不將其家人送回徐州,反而命他胞弟駐守宮中,又特意將他母親從河中帶至長安?”
李豫抿唇不言,麵色逐漸灰白。
“還有仆固懷恩叛亂一事,究竟是何緣由,你一五一十說來!”
“兒臣、兒臣……”李豫頭上冒出冷汗,像是突然變成了結巴。
“讓朕來猜猜,是不是和你親信宦官有關?”
李豫訥訥不言。
李世民盯著李豫看了片刻,緩緩吐氣。
他知道恩威並施的道理,如今雷霆已過,必須春風化雨。見李豫麵色難看,李世民主動緩和了聲音:“朕知道,你登基時形勢不好,八年的爛攤子丟給你,你能做到如今地步,想必也是儘心竭力。”
“兒臣、兒臣……”
李豫抬起頭。
這一次,他麵上的委屈和痛苦毫無作偽。如同一隻的猛虎被強行束縛,李豫的眼裡還有不曾泯滅的雄心壯誌,但他四十來歲的麵容上卻已刻滿疲憊和滄桑。
李豫像是被剝掉了假麵,剛才還恨不得所有人都看清自己臉上眼淚的他,此刻竟然以袖拭淚,說不出話。見眾人望來,李豫豁然起身,居然匆匆離開了錦布前。
“無礙,讓他去吧。”李世民抬手示意眾人繼續看水幕。
李世民麵上自若,心頭卻難得地有一絲緊張:
這是最後一個考驗。
李豫,李冬郎——希望朕沒有看錯你。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770年,這一年,風起雲湧。廟堂之上,代宗設計除去權閹魚朝恩。江湖之遠,杜甫的生命也逐漸走向尾聲。】
【這一年,他在潭州遇到了一位故人——大名鼎鼎的李龜年。李龜年是唐朝最出名的音樂家、歌唱家。開元之時,李龜年在長安的風頭可謂盛極一時。可惜安史之亂爆發,李龜年逃離長安,一直流浪,靠吉日良辰在宴會上唱歌掙錢度日。從北到南,他居無定所,直至潭州時,已經漂泊了七八年之久。】
【兩人在潭州偶然相逢,兩位曆經磨難的老人相視無語,萬千感慨在心頭激蕩。在最終,杜甫卻隻以一句簡簡單單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紀念此事。以喜寫悲,戛然而止,萬般滋味,隻可意會。】
【據說之後不久,李龜年在一次宴會上唱了一曲《伊州歌》,唱罷“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後,李龜年因心情太過哀痛,竟然當場昏倒,四天後才勉強蘇醒。之後,他不吃不喝,憂鬱而逝。】
【而另一邊,才剛安頓的杜甫又遇到了潭州戰亂,全城百姓被迫倉皇出逃,杜甫一家也不得不卷入其中。一家人逃到衢州,找到了他們之前遺留的小船,慌忙向耒陽漂去。偏偏此時耒陽發洪水,杜甫一家被困在小船上五天五夜。當時的耒陽縣令聶某聞訊,派人送來酒肉,令杜甫一家死裡逃生。】
【幾日後,耒陽縣令親自來江邊尋找杜甫,可惜洪水蒼茫,小船早已漂到了湘江上。縣令不知道的是,杜甫因虛餓太久,驟然飽腹,竟然上吐下瀉,出汗不止。或許是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杜甫趴在枕上,寫下了人生的最後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杜甫仍未忘卻家國黎民:“書信中原闊,乾戈北鬥深。畏人千裡井,問俗九州箴。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隻可惜,故土戰火紛亂,太平遙遙無期。在這葉漂蕩的小舟上,詩聖杜甫走完了他的一生。】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一生憂國憂民、悲天憫人。正是在“窮年憂黎元”和“濟時敢愛死”的思想主導下,他將目光從王公貴族轉向了底層百姓。農民、士兵、織女、船工、寡婦、老漢……這些被其他文人懶得一顧的底層人民,卻一一進入杜甫詩中,成為他詩歌的重要內容。】
【講完了杜甫的一生,好似也看完了大唐的盛衰。在最後的五分鐘裡,讓我們伴隨著音樂聲,靜靜欣賞各朝著名文人對杜甫詩歌的評價吧!所有的評價都會在屏幕上以文字滾動的方式進行播放哦,請大家安靜享受!】
……
最後五分鐘,堪稱曆朝曆代文人狂歡。尤其是盛唐之後的朝代,聽到“著名”兩字,文人騷客幾乎是同時仰頭,誰不想成為“著名文人”?誰不想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焦急地望向天幕,期待能在上麵找到自己的名字。
悅耳的音樂響起,天寶與貞觀的文臣們也有些蠢蠢欲動:誰閒暇時不寫幾首詩打發時間?雖然比不過詩聖杜甫,但萬一自己也是個“著名文人”呢?
但這樣的念頭隻不過在眾人腦海裡一閃而逝。貞觀和天寶的騷動隻持續了幾息,很快再次恢複平靜。文臣們雖然想看,但是有一件更為迫切的事情放在眾人麵前——時間要到了!
大家都聽到了月兮的那句話:“最後的五分鐘。”
“還剩五分鐘?五分鐘到底是多久?!”李亨不由著急:“冬郎呢?他不是隻能和我們對話一個時辰,是不是時間要到了?”
眾人頓時緊張起來,就連李世民也不由麵色肅然。他從李承乾的手上奪過銅鏡,緊緊盯著鏡麵右下方空蕩蕩的龍椅。
“約莫還有三分之一刻鐘。”李豫的聲音突然響起。
所有人才出一口氣,立刻又被那“三分之一刻鐘”給急得憋了回去。
李豫的麵孔重新出現在銅鏡裡,他已經潔過麵,唯有瞳孔上覆著的那層晶亮水光,堪堪證明他剛才落淚的痕跡。李豫神色嚴肅,語氣急促:“兒臣之前設置了漏刻,如今還剩三分之一刻鐘,時間不多了!”
眾人默契地望向李世民,等待著他的選擇。
李世民原本心頭焦急,但看到李豫出現時,他又驟然鬆開了掐在龍椅扶手上的手指。
與心急如焚的眾人不同,李世民八風不動、安穩如山。見狀,一旁急躁的臣子們也逐漸安靜,他們望著太宗,莫名信服心安。
“冬郎。”
李世民也隨玄肅一宗喚了李豫一聲小名,他平靜開口:“你還有什麼要同朕與天寶眾臣說的?”
李豫抿了抿唇,再抬眼,他的眼底再無剛才的算計和詭譎,取而代之的是赤誠的堅定:
“三位祖宗,各位大人,安史之亂遺害無窮,懇請諸位千萬想辦法阻止禍事再起。另外,寶應元……我是說,762年,浙東有百姓叛亂。此事實乃豪吏為官,不肯放糧,百姓忿之,無奈舉旗,請朝廷務必多加關照。另外,763年長安之事後,劍南西山諸州被吐蕃攻占,從此蠻夷每年擾京、秋季必定南侵,還請諸位大人早作防範!”
言罷,李豫深深俯首。
“說完了?”李世民意有所指。
李豫的目光落在遠處的漏刻上——銅人手中的浮箭頂端距離刻度不過分毫,時間已經快要到了。奇怪的是,他此刻竟然前所未有感到平靜。對上太宗審視的目光,李豫長歎一聲,感慨萬分:“時至今日,兒臣方懂孟聖真意。”
眾人望著他,無不麵露焦急:時間不多了,代宗啊代宗,快問即位之事!
李豫對眾人催促的目光視而不見,他隻是望著李世民,一字一句、不疾不徐地念誦那段千古流傳、人儘皆知的孟子名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浮箭抵上刻度,音樂驟然停止。
石潭水波激蕩、光影繚亂。李世民和李豫的麵孔在波浪中搖晃變型,最後徹底模糊消散。
——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