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衛青:…………
如此沉默片刻之後,終究還是剛正板直的汲黯開了口,一字字給此事下了定性:“匈奴殘虐不仁至此,真是天亡之,天亡之!”
當然,在詛咒完匈奴“天亡之”之後,理應再加一段歌頌大漢仁德的阿諛。但汲公嘴唇微動,到底沒有好意思說出口來——畢竟吧,將收稅收到三分之一以上、動輒劫掠人質為奴隸的匈奴與大漢做比較,怎麼聽怎麼像是在陰陽怪氣。
皇帝默然片刻,卻忽的問道:“當年秦朝……將賦稅收到多少來著?”
汲大夫思索片刻,俯身道:“秦政不仁,田租約為十之一、二,額外還有口錢、算賦,不勝枚舉。”
說完此語,汲大夫也不由默然——秦人官麵上的稅率才不過一二成,就已經搜刮到天下騷然、號稱“泰半之賦”、民不聊生;匈奴人一口氣奪取三分之一,豈非連西域的骨髓都要榨出來?
秦人橫征暴斂不過十餘年,立刻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遍地都生出了陳勝吳廣;但與匈奴相比,似乎暴秦也算是含情脈脈的福報了……
汲大夫打了個寒戰,再也不敢想下去了。
馬車內一時沉默,各人都懷有心思。唯有霍去病端端正正跪坐在自家舅舅之後,仰頭看著天幕,若有所思。他畢竟年幼,倒不太懂皇帝與汲大夫議論暴秦時深刻的政治意蘊,隻是隱約覺得……如果西域諸國的百姓對匈奴如此怨恨,未嘗不可以稍加利用,譬如選取精壯組建對匈作戰的騎兵什麼的。
當然,以他現在的年紀,能隨皇帝出巡已經是莫大的恩遇,絕無可能出入西域。正因如此,小霍內心暗自琢磨,打算請旨留在舅舅軍中曆練,借機說動舅舅,盯住西域的動向。
【當然,在明白了這小小的差距後,我們才能明白漢使在西域那順利得超乎想象的征服進程——為什麼會有大批的西域小國望風而降,甚至於砍下國王的頭顱喜迎大漢天兵。《漢書》說這是蠻夷慕大漢之仁德,各種意義上倒也沒有說錯;隻不過一半是孝武皇帝的武德,另一半是孝昭與孝宣皇帝輕徭薄賦的仁厚而已。
昭宣之世,朝廷恢複了文景三十稅一的祖製,減免算賦、口錢,儘量的節省徭役,在這樣風氣培育下的公卿官吏,委實在盤剝上過於缺乏想象力了——尤其是在匈奴給了西域各國以充分的遊牧震撼之後。
所以,漢朝征服西域,真的僅僅是依靠所謂個人的武勇,乃至漢兵戰力的威懾麼?不,曆史喧囂而鮮亮的潮流之後,永遠有某個強大而沉默的力量在隱約主宰著它的軌跡。而在大漢輕易席卷西域,所謂“日月臨照,皆為漢土”的身後,則是某種文明的優勢。
是的,文明的優勢。農耕文明相對於遊牧文明的優勢;或者說,某種悠久的、成熟的偉大文明,相對於暴發戶文明的優勢。
這種優勢是全方麵的,而不僅僅局限於一點稅賦的差距。
以現有的史料判斷,匈奴在西域的統治不僅僅是橫征暴斂的問題,它在各種意義上等同於擺爛——匈奴設置在西域的僮仆都尉,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搜刮,其餘一律不管;無論內亂也好,天災也罷,匈奴一概置之不聞,隻有年年水漲船高,愈發不可容忍的稅賦與剝削。
這種怠政甚至離譜到了什麼程度呢?西域各國水旱不均,收成不佳,但隻要稍作治理,就可以開拓豐腴肥美的耕地;但直到漢軍抵達屯田時,西域多國居然都還在半澇半旱的過著日子——換言之,哪怕動一動手指就能讓西域增加收成,可以剝削到更多的收益,匈奴都不願意費這個力氣。
所以你說漢軍到底在西域做了什麼了不得的仁政麼?其實他們也沒做什麼,隻不過稍稍滿足了一下自己的需求而已——漢軍要在西域屯田,總得修一修水利吧?漢軍調動要方便,總得理一理往來的商道吧?再有,每年自中原往西域的商貿是一塊巨大的肥肉,為了吃下這塊肥肉,也不妨定時清掃攔路的盜匪,乃至護送一下商隊吧?
要知道,哪怕是以武帝時漢使聞名遐邇的凶橫、粗暴,出使外國時除了忙著幫對方換一換國王之外,最主要的工作也是展現大漢的“富厚”,吸引西域的商賈——大漢多得是賺錢的機會,快和我們通商吧!
——招商引資刻進DNA了屬於是】
皇帝……皇帝頗為尷尬的咳嗽了一聲。
說實話,雖然他對所謂的“漢使橫暴”不太在意,但當著衛青這位外戚至親,還有年僅十一二歲,似乎還算蒙童的小霍麵前,總還是有那麼一丁點的羞恥。
有些事情彼此心照不宣,但真要翻出來晾在台麵上,還是有點損傷皇帝光輝的顏麵。
在如此皇帝尷尬難言的時刻,衛青與霍去病都相當識趣的垂下頭去,裝作聽之不聞的木頭人。但世上永遠不乏在領導夾菜時轉桌的鐵頭娃,隻聽中大夫汲黯輕輕咳嗽了一聲,打破偌大馬車中怪異的寂靜。
“陛下……”他慢吞吞道:“據這天幕中所說,中原到西域的商貿似乎是一塊巨大的‘肥肉’,不知又肥到什麼地步呢?”
皇帝愣了一愣,下意識道:“匈奴對西域如此酷虐,還有胡商不辭辛苦而來,想必獲利不少……”
說到此處,皇帝忽然怔住了——不錯,胡商遠涉千裡,頂著匈奴洗劫擄掠的風險也要步行至中原,背後到底有多大的利潤?
這麼大一筆利潤,朝廷居然一無所知,數十年間門連一分一文都沒有分潤到手;所謂抱金磚而坐吃山空,這還有天理麼?還有王法麼?
當然沒有,也當然不行!皇帝深深吸了一口氣:
“……汲公的意思是?”
汲黯不動聲色。
“臣的意思是,朝廷不可與民爭利,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他緩緩道:“所謂彼可往,我亦可往。臣聽聞關中無賴惡少年甚多,橫行諸郡間門難以劾製,倒不如送出關外,試一試這一本萬利的生意。”
此語一出,不僅皇帝愕然,就連衛青與霍去病都忍不住抬頭窺視汲黯大夫——這樣錙銖必較、字字不離保本暴利的銅臭之論,出自張湯、公孫弘猶可,怎麼會由古板端直,力求國家無事的中大夫說出?莫不成是大受刺激,神誌已然昏亂不成?
麵對數道詫異之極的目光,汲黯神色不動,隻是向皇帝鄭重一揖。
畢竟是天縱聰明的至尊,僅僅稍稍的驚愕之後,皇帝俯視中大夫的麵容,已然漸漸明悟汲公那不能言說的暗示——被天幕展示未來之後,汲黯心服口服,已經同意了皇帝征伐匈奴的構想;但直臣的風骨不改,依然想為黔首稍稍儘力。戰事浩大,節流已不可行,那便隻有新開財源;朝廷能從通商中獲取足夠的利潤,或可彌補黎民的困頓。
但這樣垂恩上下的話隻能由皇帝來說。天子默然片刻,唏噓出聲:
“如若西域的商道當真重利如此,那麼應當能夠充實國家的府庫。”他道:“既然這樣,朕會傳旨丞相,關中的賦稅就不必再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