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麼時候重建,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廢墟之上。蘇清之的吩咐沒有明說,但就一個意思,直接把越國往死裡揍,最好就讓越王勾踐和越國共存亡,越國在越王勾踐就在,越國滅,越王勾踐乾脆就以身殉國好了。
免得到時候,越國滅勾踐被俘,蘇清之還要想辦法怎麼安置越王勾踐。旁的不怕,就怕到了那般田地,越王勾踐還妄想來一招‘臥薪嘗膽’,蘇清之滿心就隻剩下窩草了。
蘇清之的這份心思,可以說整個吳國官員,最了解的還是伍子胥、孫武。
消耗有世仇的敵國勢力,最有效的辦法從來都是將其從裡到外擊得粉碎,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說法,可是尤為真實。
好在伍子胥以及孫武很了解蘇清之的心思,再次攻打越國,根本就沒有給越王勾踐反應的機會。吳國軍隊一直以碾壓的姿態,一路傲然的打進越國國都會稽。
越王勾踐成功‘以身殉國’,留下妻兒子嗣,被蘇清之下令遷來勾吳城,擇府另居。相當於清朝時期,當政皇帝對宗族王爺貝勒,所采取的‘圈養’政策。
榮華富貴有,可是其他的,比如說與政治、軍權沾邊的,哪怕是虛職,相當於歸附的勾踐後人,那是一個都彆想沾。對於蘇清之來說,花點小錢錢養些吃白飯的廢物可以。
可要是讓蘇清之進一步對‘俘虜’好,除非蘇清之瘋了才會選擇像原本的吳王夫差那樣,同意越王勾踐歸附,好吃好喝養了三年後,又讓勾踐回越國繼續當他的大王。
在蘇清之這兒,可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再白目,都不會像原本吳王夫差那樣,彆人稍微一忽悠,就乾出資敵的蠢事。
索性一切都按照蘇清之的預期走,不管是對越的征戰,還是大搞基建,不管什麼事兒都按照蘇清之的預期走。對越的征戰,詳細的就不說了,至於基建......
蘇清之規劃的第一步是‘要致富先修路’。
修路是個大工程,首先花費了差不多兩年的事情,才將勾吳城所屬的鄉鎮道路連通。接下來一方麵要籌備軍需,供征討越國的吳國軍隊,毫無後顧之憂。
一方麵又要建廠,建立更多的水泥廠。畢竟隻一家水泥廠,怎麼供應接下來會大需求的水泥,來建設整個吳國?
所以吧,勾踐的妻妾子嗣後代被一起遷來勾吳城居住後不久,蘇清之就吩咐以伯嚭為首的官員,開始多建水泥廠。大概用時幾個月的時間,成功在除勾吳城之外的城鎮,修建了幾處水泥廠。
規模都挺大,幾處水泥廠同時開工,每日生產的水泥足夠蘇清之特意組建的基建隊伍同時鋪設十條以上的路麵。這樣一來,修橋鋪路的速度放快了好幾倍,僅僅過了三載,蘇清之就初步實現了將吳國用水泥路連通的設想。
吳國各地的路麵已經完成從泥濘道路到水泥路麵的轉變,蘇清之就開始進行第二步,開始大力發展吳國的經濟。吳國位於後世的太湖流域,水資源豐富。
尚未發現開發的礦產資源就不說了,隻說水資源,太湖一帶,多采珠女。采珠女采集的珍珠,顆顆圓潤,經由商賈販賣到春秋各國,頗受世家貴族人士的喜歡。
吳國的淡水珍珠,稱得上稅收的重要一項。
簡稱‘珠稅’,比例是十稅三。也就是說,采集十顆淡水珍珠的話,就要上繳三顆淡水珍珠作為稅。
稱不上高,也稱不上低,畢竟其他國家的,有十稅四,或十稅五的都有。相對來說,吳國的稅收基本上都是十稅三,真的算是仁慈之君會做的。
畢竟‘苛政猛於虎’,就是指的春秋戰國時代,苛政雜稅繁多,老百姓寧願跑進深山,被老虎吃,都不願意留在故土,接受官府的剝削。
吳國的政策寬鬆,相對其他國家,稅收方麵又低。按理來說,吳國的治下百姓人數,怎麼著也該春秋五霸國之最。實際上,吳國的人口並不多...
秦國位於苦寒之地,人口最少情有可原,可吳國一個地處富饒之地,堪稱魚米之鄉的國家,人口比之楚國還要少,就有點兒過分。
蘇清之思來想去,覺得人口增長不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吳國沒有鼓勵寡婦改嫁。再加上情|色|文化豐富,堪稱後世的霓虹國,人口增長的數據,自然就以緩慢的速度增長。
這種情況,一時半會兒,還真不好解決。蘇清之乾脆就不解決,轉而專心致誌的搞基建。
如今路修通了,那麼紡織業、水利工程,甚至屯田,種桑麻的事情都該搞起來。
於是乎,路修通後沒多久,蘇清之就叫上自從打了勝仗,就有點無所事事的伍子胥,蘇孫武以及伯嚭,外加其他官員,開始討論屯良田、種桑麻、建造紡織業的事情。
該說時代的局限性呢,蘇清之的‘跳躍式’思維,除了蘇清之自己外,沒多少人能夠理解。而且官員們還越聽越糊塗,終於伍子胥忍不住問道。
“大王能詳細說說,大王是想怎樣屯田種桑麻嗎?自古以來,種植桑麻需要良田,百姓賴以生存的糧食種植,同樣需要良田。大量種植桑麻,會造成良田被侵占。而良田一被侵占,所帶來的影響絕對出乎大王的意料。臣覺得......”
“武卿說得有理,隻是寡人有寡人的考量。寡人肯定不會拿原本種植糧食的良田,改種桑麻。”蘇清之頓了頓,還是將心頭疑問說了出來。
“寡人一直感覺情況,桑麻不是種植在湖泊堤岸嗎?怎麼還要占用良田特意種?”
蘇清之記得後世有種模式,就是池塘兩旁種植桑麻,除了可以防治水土流失外,還可以養桑蠶,然後桑蠶的排泄物可以用來喂池塘裡養的魚。
和稻田養魚一個道理,懂得資源循環,合理利用,才是上位者真正該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