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個故事(1 / 2)

季言之沉聲回答:“興修水利, 本是立國之道,政兒自然是全力支持。”

興修水利河渠,利在當下,功在千秋。一條連綿不絕、橫跨很多地區的人工水渠, 不止可以飲水灌溉兩岸的農田,還可以戰時充當運輸糧草的重要交通紐道。

季言之自回秦之後,便對秦國做了方方麵麵的了解, 自然明了, 接連的兩場大戰役, 秦國國力已經疲軟了,當務之急不是再興兵戈, 而是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和民生。

季言之一邊慢慢構思組織思緒, 一邊細細的闡述。他儘量使用簡潔的話語, 快速的描繪他對秦國未來的規劃。

秦昭襄王聽得入迷,但卻不相信這些是季言之能夠想到的。在他看來,季言之的確早惠,也相信他所有知識皆是神授(古人很相信這個,正如他們普遍認為帝王皆是天子。), 但這話兒卻不是他這個年齡能夠說的,所有……

秦昭襄王默了默,很認真的開口道:“這些都是仙人在夢中跟你說的?”

呃,到底人老成精,季言之的靈魂年齡又何止是成了精那麼簡單。雖說對秦昭襄王冷不丁的問話有些錯愕,但季言之還是不露絲毫聲色的擺出了‘曾祖父你怎麼知道’的錯愕臉……

秦昭襄王哈哈大笑:“政兒想糊弄你曾祖父, 還差得遠呢!”

季言之罕見的‘靦腆’一笑:“曾祖父英明神武,政兒自然是比不了的!”

記得以前就說過,季言之如果想真心哄人的話,甜言蜜語可以甜齁死人。而現在,顯然被他哄的對象,秦昭襄王心裡也快甜死了,原先看好季言之繼承秦國,現在自然更看好。

秦昭襄王讓季言之繼續將‘夢中先師’交待他告訴自己的治國之道說出來。這下子,既然秦昭襄王都腦補那麼多的,季言之自然也沒有繼續再藏著掖著的必要,乾脆借著‘夢中仙師’之口,將他很多世自己學來的治國經驗,簡單的闡述了一遍,最後更是頂著秦昭襄王意猶未儘的目光,鎮定的說自己要閉關‘研究’為天下讀書人造福的造紙術……

對,造紙術是季言之準備拿出來的第一個‘發明’。自從來到戰國時期,他每回看一篇策論,就要差不多半車的竹簡給埋了。講真,所謂的學富五車就是這麼來的吧,畢竟彆看竹簡一片片輕巧,但多起來的話,那重量真的有點……

季言之選擇的造紙‘工業坊’地址選在一處附近駐紮有秦軍的彆苑裡,麵積不大不小,但勝在安靜以及安全。

實驗改良造紙術的時候,季言之並沒有像古早的那些穿越男一樣,明明可以自己做,卻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聚集曆史留名的所謂文豪一同研發,然後將功名分擔,大多結局都好,但少許也有便宜彆人自己當踏腳石的。

季言之總體來說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該他的他不會讓給彆人,不該他的,他會去爭取,但不會強行搶奪。

造紙術之於他不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之所以親力親為,不過是因為年齡小給自己找事情乾而已。

當然季言之不想便宜其他國家的學子,讓他們參與造紙借機謀取名聲,並不代表他不會便宜秦國學子。丞相範雎便是首當其衝的,而且對於這種功在千秋,能揚名百世的事情,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連沒必要的上朝事宜都推卻不參加,全身心的投入了造紙事業中……

冷不丁少了一位心腹愛臣,秦昭襄王心塞極了,想把國策都壓給另一位心腹愛將處理吧,另一位心腹愛將很恰當好處的生病了。嗯,是帶著白家小蘿莉跑到彆苑幫忙時,病的!

秦昭襄王聽聞這個‘不幸’的消息後,心更塞了,這麼敷衍的稱病抱恙的借口,大秦有史以來最為英明神武的他會相信?

嗬,即使現在秦國要暫時的休養生息,也不代表秦國最重要的將相也要休養生息吧!

真憋極了他,小心他也來個休養生息,將國家大事全甩給季言之來乾…

秦昭襄王想到堆積了一個屋子的公文,那是越想越心塞,也越來越動了將國家大事全甩給季言之來處理,他在一旁喝著茶,一邊‘指點’季言之的心思。

要知道秦昭襄王也是一個超有行動力的人,既然動了這樣的念頭,根本不知道白起稱病跑來參與造紙,和範雎互相彆苗頭的後續問題居然是這樣的季言之那就隻能躺著也中槍。

季言之搖頭歎了一口氣,難得去計較秦昭襄王越過安國君贏柱,越過王子楚(嬴異人),選擇讓他這麼個幼童處理國家大事,到底是信任多一點,還是磨煉多一點,隻能控製住自己想翻桌的衝動,開始在秦昭襄王一邊喝茶一邊‘指點’的情況下有條不紊的處理國家大事。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秋,多種造紙術的實驗改良成功,其中最為潔白如雪的叫秦皇紙,其他的則統一稱呼秦紙。

而後秦紙和秦皇紙造好了沒多久,活字印刷術也緊隨其後的出現,兩者相結合刻印的《論語》、《孟子》、《列子》以及《道德經》一經麵世,就惹得舉國嘩然,再加之隨後季言之又借秦昭襄王之手頒布了在鹹陽修建秦學館,供各國學子來往秦國交流學習,以及紀念秦國在戰場陣亡將士的無字功碑,更是將秦國在讀書人中的聲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秦昭襄王原先不解季言之‘討好’天下讀書人的行為,因為秦國乃虎狼之國,靠武力稱霸淩駕其他國,重視的一向是悍不畏死的赳赳老秦人,而不是如‘擅長紙上談兵’的趙括之流的文人學子。

這其實是一種很無奈的事,從本心上來講,其實曆代秦國都喜歡博得讀書人的好感,好讓兩國交戰的時候,秦國能夠站在正義的一方,問題是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之時,虎狼之國的凶狠名頭已經深入人心,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曆代秦國在找不到‘勾搭’天下讀書的點,隻能破碗破摔的放棄,

虎狼就虎狼唄,反正對上其他各國就隻有嘴上嗶嗶的能耐,不敢咋樣的!

雖說這項認識在上黨之爭的事情上打了臉,但並不妨礙每個老秦人自比虎狼,但萬萬沒想到,季言之這位秦昭襄王明確帶到身邊教養的最佳繼承人,隻是輕飄飄的幾招,就讓天下讀書人有了好感,假以時日,想來坑殺四十餘萬戰俘的事宜會慢慢的在世人的眼中淡忘,畢竟季言之回秦國之前,留在邯鄲的人手,會繼續將之所以爆發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的起因,全部推倒過於貪心而實力不足的趙孝成王的身上……

修建秦學館和無字功碑的命令發出後,轉眼就來到了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曆史上的這一年,秦昭襄王記恨白起拒絕自己的所下代替王齕為元帥的軍令,命令白起自刎。

而在有季言之參與的這方以《尋秦記》、《神話》作為主背景形成的小型位麵裡,信陵君魏無忌在邯鄲城下打敗了秦軍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反而是秦國借著兩國談話,索要了很多好處,邯鄲之圍戰役早就結束了,白起沒有軍令可以違背,自然也不會有自刎的事情發生,唯一和曆史走向一致的怕隻有蕭何這位西漢初期政治家,依然是這年出生。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秦國也算儲備了一些糧草,所以秦昭襄王便興衝衝的計劃著攻打韓國。

秦國上下可以說都對言而無信將上黨另獻給趙國,企圖禍水東引還他媽成功的韓國恨得要死,秦昭襄王決議攻打韓國的事並沒有受到多大的阻撓,就算是一直在規劃農田旱田套種,儘最大可能性提高糧食產量的季言之,也無異議。畢竟韓國的確欠揍。

於是在秦國上下矚目的目光中,赳赳的秦軍自鹹陽出發,經渭水攻占了陽城。然後轉道回國的時候,又順道騷擾了一下和韓國接壤的魏國、楚國,攻占了魏、楚兩國二十幾個縣……

如此流氓,與以往大不相同的行為,讓魏國、楚國那是嘔得連吐血的心都有了!

想抗議吧,他們兩國加起來估計都揍不過越來越流氓的秦國,不抗議吧,又覺得這樣實在太憋屈了,所以乾脆就聯合起來找周赧王姬延告狀。周赧王姬延對於秦國的虎狼之名十分的懼怕、恐慌,所以突然腦子一抽,同意了魏王、楚王提議的咱們聯手一起做掉秦國的主意。

周赧王姬延自告奮勇的聯絡燕國、齊國,和著魏國、楚國共商滅秦大計。結果,大秦的情報係統很出色,幾國和周赧王姬延還未商議出什麼個所以然來,消息就走漏了風聲。

趙孝成王哈哈大笑,嘲笑周赧王和魏王他們幾個都是傻子,

秦昭襄王也哈哈大笑,嘲笑趙孝成王難得聰明一回,卻也是個傻子,難道他以為自己不參與謀劃滅秦之計,秦國就算放過他,放過趙國嗎。說白了,秦國現在沒反應,任由趙國四處蹦躂,不過是在修生養息,如果準備打仗所需的糧草儲備得過多的話,那麼一鼓作氣的解決掉趙國是十分有可能的……

隻不過周赧王姬延, 秦昭襄王冷笑了聲,既然非要跳出來找存在感,就拿你開刀好了……

於是在秦昭襄王有意的放縱之下,姬延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然後,啼笑皆非的一幕出現了……

與各國交戰,兵力以萬計劃不同,姬延就湊了六千人馬的雜牌軍,沒有武器沒有糧餉,據說臨出征之時,姬延還信心百倍的跟西周境內的富戶保證,他日班師回朝,會給他們豐富的戰利品!

秦國上下都對這隻不達萬,掄著木棍、石塊就上陣的雜牌軍,大寫就一個服字,根本就提不勁兒來迎戰。就連原先打定主意要拿周赧王姬延開刀的秦昭襄王也是如此。就這樣,姬延親自率六千雜牌軍,浩浩蕩蕩的來到了伊闕,並很有氣概的著人通知六國諸侯儘快前來彙合。

姬延信心滿滿的在伊闕等啊等,等了將近三個月,隻等到了楚國、魏國和燕國三國,分彆一萬共計三萬的援軍,其他三國、特彆是趙國,更是失約沒有來。沒法子,姬延隻能解散了討伐秦國的‘皇’師,灰溜溜的率領出征一次還他媽長胖了的六千雜牌軍回西周。

對於這場滑稽的周赧王的‘個人騷秀’,季言之那是看得津津有味,甚至為了更好的看戲,在秦昭襄王準備派大軍攻打西周之時,主動請纓,要上戰場玩玩。

季言之這個提議直接遭到了秦昭襄王的拒絕,原因很簡單,因為後代子孫中,除了便宜重孫趙盤外,就隻有季言之這位重孫最為出眾。戰場之上,刀劍無眼,要是季言之有所損傷,秦昭襄王估計連哭死的心都有,所以不容反駁的拒絕了季言之的主動請纓。

季言之有些遺憾,不過因為隻是遺憾不能親臨現場觀看周赧王的個人騷秀,所以這遺憾來得快去得也快,畢竟不能看現場版,過後不久也可以聽轉播版的嘛!

結果季言之萬萬沒想到,即使他沒能上戰場,但還是看到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個人騷秀。找周赧王麻煩的秦軍出征後不久,周赧王姬延居然來了秦國,跟秦昭襄王磕頭請罪,並主動自己名下的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收下周赧王姬延飽含了誠意的謝禮,很‘好心’的給了騷秀不斷的周赧王姬延一份回禮——綁在柱子上遊街示眾。於是就這樣,周赧王姬延羞愧難當,被送回西周後不久,便病逝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