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1 章(1 / 2)

兩條街外的小學是用一個舊貨倉擴建而成的,現在老北城這邊的師資力量十分緊缺,白翎因為頂著一個研究生的名頭,於是就這麼稀裡糊塗被推了過去,光榮成為了第十八中的一名小學部老師。

五年學製,所以她教五年級語文。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的樣子。

之前在掃盲班的時候,她麵對的都是成年人,偶爾有那麼幾個十六七的,但也都可以算得上是大人了,能溝通能交流。

而這個第十八中是小學和初中一起的。

因為房子緊缺,擴建也沒時間大搞特搞,她在小學區域,斜對麵就是初中生的教學樓,等著進去待了幾天以後,她感覺自己好像能適應,慢慢也就放了心。

今年的糧食收成和去年比起來翻了好幾十倍,秋天過完,糧倉立馬變得滿滿當當的,所以學校的學生們也能吃點好的了。

再苦不能苦學生。

學校食堂咕嘟嘟蒸起了白麵饅頭。

不過十八中的學生們年紀差彆確實有點大,在白翎那個年代,六歲入學開始從一年級慢慢往上,同學之間年齡不會差彆太大,但這邊的學生,一年級的教室坐著一堆十來歲的都有,不是按照歲數排序而是按照學習水平,這無疑就給學校的老師們增加了一層難度。

白翎所在的五年級,年紀最大的已經十七歲了,但管這群人最大的困難不是如何讓他們讀書學習,而是要想辦法讓他們能夠老老實實的坐在教室裡,不要亂跑——

這裡的好多人都抱著一種讀書沒有用的態度,好像他們的大腦裡隻存留著勞動這一概念,讀書沒有意義,稍為學會認幾個字兒就差不多了,學那些什麼數學啊外語什麼的完全就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多幫家裡乾點活來得實在。

這種觀念從他們家長的口中反複被提及,搞得他們差不多也都是這樣的想法。

要不是因為聽說來學校上課每天都會有五毛錢的飯食補助,那些家長可不一定會讓孩子們進學校……

十來歲的年紀,都屬於青壯勞動力了!

也是因為聽說去學校上課能有補助,所以不少家庭會把家裡年紀小還乾不了活的小女孩送過來讓學校“幫忙養”。

勸學和如何教課,就是學校目前的兩大難題。

而另一頭,張梁也遇到了跟白翎差不多的困境。

張梁最開始是跟他們學校的老教授奔著偏遠地區做農田調研的,當時他們學校大概來了四十多號人,各自都有不同的去處,他手氣不佳,抽到了山區,也隻能硬著頭皮上。

他出發的時候路還沒有修,完全是一路顛簸著過去的,後來又因為山路不好走,大巴車開不進去,他們隻能背上背包步行。

張梁去的地方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地標,那裡群山綿延,有些村莊甚至建在懸崖邊緣。

他們被安排進了山下村莊的農機站,前前後後忙活了好幾個月,平時也就是教那些農民如何利用農用機械耕種,後續路慢慢修起來,拖拉機也能開過來了,農機的維修他們也要懂,不是被這戶叫去幫忙就是給那戶調整機器。

十月份的時候,鼓勵教育的風吹到了山邊的小村莊,附近的縣城正在修建社區,建成以後可能就要來一次大搬遷了,而學校就是其中最快建立起來的一部分,地址在新社區旁邊。

但找不到合適的老師又是一個大問題。

於是縣城的乾部思來想去,就忽然把主意打到了張梁這群人身上來。

上頭不是說這些年輕人個個都是大學生嘛,那他們不就是最好的人選?

而張梁之所以會答應這件事,其實多多少少存了一點兒想偷懶的心思,他來到這兒以後,從開春忙到現在,幾個月的時間幾乎是一直泡在地裡的,這邊條件又差,什麼都是原生態,他好想回去抱著奶茶看電影啊!

但老教授還沒走,他不能做那個第一個開溜的,雖然這事兒大家都能理解,可是說出去多沒麵子啊,正好縣城的領導找上門來問他們這些人的意見,他就心思活動起來了。

這邊屬於極貧困地帶,但縣城的條件總會比這邊好點吧?

而且當老師就可以有自己的辦公室,天天就坐在屋裡頭,不用風吹日曬的忙活……

於是張梁和同伴一商量,就表示自己願意當這個老師。

他們一起過去的正好三個人。

語數外三門課程可以直接包圓了。

然而真等開始做老師這門工作的時候,那三個人才發現這個工作其實一點兒也不比種地簡單!

首先,就是生源的問題。

這種窮鄉僻壤,連掃盲班都搞得格外艱難,更彆提一個正兒八經的學校了——上頭有指標,儘量要讓未滿十八歲的孩子全部都進入學校開始學習,不管想什麼辦法也要說服。

於是張梁又得跟著縣城的領導乾部一起,挨家挨戶去找人。

老北城好歹也算是一個大城市了,那邊的學生都收得格外艱難,這種偏僻的小地方,難度直線上升。

張梁跟著幾個乾部先去了他最熟悉的那個馬莊,那邊離縣城近,走路大概也就半個小時的樣子,所以他覺得再怎麼著也能說動不少人吧……馬莊一百來號人,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五六個孩子,每家往學校送一個也不少了。

然而他剛去第一家就碰了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