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 / 2)

寒門升官手劄 卷六一 7257 字 3個月前

再加上聽到近日京城傳來的消息,哪裡還需要先生們鞭策,各個恨不得日日夜夜手不離書,讀書讀到廢寢忘食,指望著明年卷土重來,一路飛升,好洗一洗身上的臟名。

身邊的同窗都在奮發圖強的時候,謝行儉也在給自己施壓,將徐大人寫得書單看完後,他又買了一套算術書籍,正式將學算術搬上了讀書日程。

聽考過的人說,今年院試覆試中的一文,最後兩道大題選考的就是算學。

算學這一門,縣學今年沒有單獨排課,是因為近兩年院試的第二場覆試一次沒有考過,因此很多人都忽略了算學。

謝行儉作為一個義務教育出生的人,院試的算學題對他來講不算什麼難題,隻不過古代有一點不同——科考算學自有一套答題格式,且格式根據題目千變萬化,一旦格式出錯,即使你答案正確,也拿不到滿分,就這一點,難倒了諸多考生。

謝行儉縣試、府試都排在羅鬱卓後麵,他心裡苦啊,他可不想明年院試因為寫錯算學格式而丟了冤枉分,從而又與案首失之交臂。

除了算術,律法他也不打算放過。

古代算術他要重頭學,律法卻不用。

很早的時候他就在他爹跟前將朝廷的律法背的滾瓜爛熟,隻不過新帝繼位後,相關律法稍有改動,所以他需要與時俱進的更新腦中的條文律法內容。

律法枯燥無味,而且容易忘,他自詡熟悉本朝律法,可在科考麵前也不敢掉以輕心。

唯有好好準備,他才能在明年院試中大放異彩,從而拿到案首稱號。

他暗暗發誓,這一回不拿案首誓不罷休!

謝行儉這邊在努力學習,清風書肆的考集買賣也慢慢步入正軌。

一個月出三到五份試卷,末尾附帶答案,一經問世,各大私塾的讀書人紛紛搶購。

謝行儉考慮到他和魏席時要靜心準備院試,便交代陳叔不要對外聲張這些考卷是他們所出。

為了方便稱呼,三人起了一個雅號,名為“長山書人”,以後都以此綽號登記在考集封麵。

林邵白本身是秀才,何況他又不打算明年參加鄉試,因此他主動站出來,說今後與清風書肆交接對稿的事由他負責,這樣謝行儉和魏席時可以少操些心。

謝行儉求之不得,於是放心的將心思放在院試上,除了每月交一到兩套考集卷,他不再過問相關事情。

自從考集生意一炮而紅後,謝行儉含蓄的跟陳叔表明他將不再接潤筆的活,陳叔知道謝行儉為人謹慎,眼光長遠。

從這些天的考集銷量上來看,出考集比給話本潤筆要劃算的來,謝行儉提出不再潤筆,陳叔想勸也沒法子,另外,他們簽訂的契約年限年底就到期,到時候他不答應都不行。

而且謝小子這回留了心眼,跟他簽訂考集契約時提了要求,要求他給出的四成分紅不僅僅包括雁平縣,還要涉及府城清風書肆總館的分紅。

這要求太大,他一時做不了主,因而他給府城大東家遞了急信,大東家第二天就回了消息,讓他答應謝行儉的要求。

要說大東家不愧是常年與書商打交道的老手,一眼就看上了謝行儉這幾套考集的價值,直言一旦出版,定會在讀書人堆裡掀起波瀾。

果不其然,頭一個月的縣試考集才出了兩百份,一天內就賣脫了銷,可把陳叔樂壞了。

他連夜將賬本從頭到尾算上一回,刨除成本、工匠薪金等等,清風書肆一天就賺了相當於一個月的話本錢。

陳叔賺的盆滿缽滿,謝行儉和魏席時以及林邵白他們自然跟著沾光。

隻不過印刷速度慢,兩百套考集至少要十來天才能印出來。

所以這種暴利的事,一個月頂多來兩回。

哪怕陳叔加大人手,夜以繼日的勞作,一個月也隻能印五六百本。

考慮到市場飽和的問題,陳叔也不敢為了賺快錢而胡亂加大印刷量。

因此規定清風書肆每月隻賣五百套,先到先得,這樣的廣告一經發出,清風書肆每天都門庭若市,進出的讀書人為了一睹為快,恨不得將清風書肆的門檻踩塌。

至於謝行儉提出分府城總館的分紅,大東家也給了回應,隻能讓出一成二厘的分紅給謝行儉他們。

府城足有六七個雁平縣大,客源自然也多,一成二厘的分紅看似少,其實已經算很多了。

一成二厘,分攤到他們三人頭上,每人就持有四厘。

如果以雁平縣一個月能給他們一人四五十兩進賬為標準,那麼算下來府城一個月就要給他們每人七十五兩左右的分紅。

夠了,真的夠多了。

他們這些才十幾歲的少年,一個月能到手一百二十兩的銀子,這種賺錢的日子他們做夢都沒想到過。

一旦考集生意興隆起來,周圍必然會出現眼紅的商人,跟風模仿的比比皆是,清風書肆的銷量自然而然會降下一部分。

眼瞅著一兩個月的進賬逐漸減少,謝行儉卻絲毫不擔心。

他上輩子九年義務教育不是白學的,各類輔導資料不說做了有上千本,五百本總有吧。

他腦子中有無數編纂科舉輔導的想法,到時候他隻要結合當今科舉模式加以創新,不怕對家抄襲,就怕對家望而卻步,抄都不會抄。

讀書人都愛麵子,但凡正版在前,都不會為了占便宜去買盜版,這一點謝行儉深知肚明,陳叔心中也有數。

所以他們心照不宣的都按兵不動,接下的日子裡,果不其然,模仿清風書肆考集的那幾家書鋪,慢慢的就被讀書人追著罵,不得已很快就歇了這筆生意。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