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漢樂府(2 / 2)

漢闕 七月新番 5076 字 7個月前

“我還以為進了大漢後,景致會有不同之處,可入關兩天,這敦煌還是隻有沙漠、胡楊,連座大點的城池都沒見到,說好的富庶上邦呢?與西域有何區彆。”

廢話,敦煌郡是漢朝一百零三個郡國裡,人口最少的一個郡,僅有三萬餘人,敦煌城倒是還不錯,可在外邊想找人丁繁茂,不是緣木求魚麼?

任弘想教訓一下這個小孺子,便指著黨河沿岸阡陌相連的田畝給劉萬年看:“萬年王子,上邦之富強,不在城池之大,不在廟堂之高,而在這不起眼的田畝溝渠裡。”

“鄯善樓蘭也有溝渠啊。”劉萬年強辯,反正他沒看出什麼名堂來。

“西域的溝渠雜亂無章,豈能與敦煌這精細規劃過的相提並論。”

任弘指著最大的一條溝渠道:“這叫馬圈口堰,孝武皇帝元鼎六年所修,其堰南北一百五十步,闊廿步,高二丈,總開五門,分水以灌田園,可根據水勢大小調節水流,保證均普,溉田三千頃!”

這就是敦煌水利的樞紐了,而除了馬圈口堰,周圍還有許多小渠,大多是官府組織人手修築的,比如他們接下來抵達的第二右內渠,水門廣六尺,袤十二裡。

一個精心設計過的灌溉網絡,由此形成。

它們像是敦煌的動脈和毛細血管,將黨河、疏勒河與乾旱的農田相連,眼下是七月初,充沛的祁連山雪水通過溝渠,源源不斷流入田地,滋潤已漸漸變黃的粟。

彆看敦煌人口少,但漢武帝征大宛時,這裡的田地可是能養活了好幾萬大軍的,而若無這些溝渠,就得像西域那樣看天吃飯了。

任弘記得,自己聽說過一種”水利文明“的說法:由於東方社會的水利灌溉,需要一體化的協作,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須是強有力的管理和控製,因而產生了**王權,進一步演變為老大帝國。

這就是馬克思提出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對一個農業文明來說,文明的基礎,不在城池之高,宮室之大,而是在水利上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

一個龐大的灌溉網絡,往往是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組織力。若沒有這些基礎的建設,哪怕奇觀修得再多,也會一夜轟然崩塌。

所以在乾旱少雨的敦煌,帶領移民開辟溝渠,興修水利,便是郡府最重要的職能了。

郡裡設有主水史,下領東都水官、西都水官,率吏卒、刑徒、官奴整治水利。又有渠官長,負責管理官渠,分配渠水。又設穿水督郵,專職督察水利。

而河渠卒與治渠卒主要來自關中和河東,那是大漢水利溝渠最集中的地方,對如何挖溝開井極有經驗……

在敦煌隻能管中窺豹,在大漢,幾乎每個郡縣都有配套的水利溝渠。這些努力讓地方上糧食產量一點點增加,倉庫陳陳相因,也讓漢朝隻依靠北方幾十個郡,就基本養活了五千多萬人口。

這就是楚漢之後一百多年和平帶來的利好,若是戰爭頻繁,內鬥不斷,水利溝渠很容易淤塞荒廢,隨著而來便是人口斷崖式下跌。

不過對這些構成了文明基礎的東西,劉萬年這沒出息的全然不感興趣。

倒是劉瑤光指著遠處,一群人光著膀子,正熱火朝天地乾活,不斷有一筐筐土被運上來。

“他們在做什麼?挖井麼?”

任弘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是,也不是。“

“任君此言何意?”

任弘笑道:“敦煌人將這技藝稱之為‘百眼串井’,所以它確實是井的一種。”

他又神秘兮兮地說道:“可那看似普通的井口下麵,還有些玄機,公主與王子想瞧瞧麼?”

此言一出,頓時吸引了劉萬年的好奇,想要過去圍觀治渠卒們乾活,卻被任弘攔下了。

“彆耽誤他們勞作,再往南走一段罷,沒記錯的話,前麵有一段挖好的。若是渠官長同意,吾等可以下去一探究竟!”

……

PS:第二章在下午。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