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1 / 2)

九月。

“師父,前麵就是梁城嗎?”

山道上,一個氣質清正的青年帶著一個十四五歲、膚色微深的少年,一人一同朝遠處眺望。

兩人身後都背著巨大的竹製箱籠,用形狀特殊但契合山路特性的竹杖輔助著行路,從裝扮來看,一人已經走了很久。

少年將青年喚作師父,他眉間門緊鎖,瞧著有點謹慎嚴肅,望著遠處那座掌控方國命脈的大城時,他話語裡有微妙的忐忑,大抵是第一次來。

青年遙望那座五年不見的城池,心中無數情緒如煙升起,歎道:“是啊。當年我與我的師父、師弟們,就是在這裡,一點點掌握墨家術的。”

夢起之地,亦是夢散之地。

數載重歸,不知會不會有所不同。

青年停頓,催促道:“走吧,都到這裡了,我們走得快一點,傍晚之前就能進城。”

*

下了山,正往入城的方向走,走在城郊小徑上,途經一片農田,正值收獲的季節,麥田猶如一片金海,風一吹過,層層疊疊的麥浪波濤起伏。

青年看到這麥田,不由頓了一下,將背上的箱子放下,對徒弟道:“你在這裡等我一下。”

說著,他便跑進田埂,去與其中農作的農民說話,問道:“這位小哥,那邊的坡上現在也能種糧食了嗎?我記得以前那裡地勢不好,種不了東西的吧。”

那種地的是個年輕小夥,赤著膀子在做事,聽到青年如此問話,他連聲說“是是是”。

小夥道:“以前那上麵沒水,是種不了,但幾個月前朝廷突然說要弄什麼水利工程,拿咱們這裡先試試,修了好些灌溉渠,以前灌溉不了的農田,現在都能澆灌上,就能種了,足足多了好幾十畝好地。

“聽說今年我們這裡收成要是好,明年開始會修兩條主乾渠,總長一十裡,到時候附近好些村落都會按照標準修新渠。”

小夥子忙著種地,沒跟他說得太仔細,但青年一聽就明白了。

以前這附近有很大一部分土地土質本身很好,隻是土壤缺水,會影響農作物收成。

負責這一帶的官吏是個不錯的人,也懂一點水利,曾想在這裡修建河壩、開渠引水,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可是他人微言輕,向上級提議,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也拿不到足以籌措人力物力的錢,隻好一年年往下拖。

現在看來,這件事情時隔多年,終於做成。

若真能按照小夥所說,在這一帶按地勢修建兩條主渠,再建一些網格狀的灌溉渠,受益的農田,會以數千畝記!當地的農戶,想來生活也會有極大的改善。

青年聽了有點高興,看來過了幾年,梁城的風貌是有所變化了。

*

不多時,一人來到梁城城門外。

通過城門時,大概因為兩人的箱籠是自製的,在箱子底下裝了木頭輪子,平坦的地方竟能直接拖著走,守衛稀奇地看了他們師徒好幾眼。

踏進梁城,青年望見眼前的景象,又愣了愣。

他以前並非沒有住過梁城,哪怕常年待在臨月山上,也知道梁城的繁華。

但眼下,這份繁華,似乎又與過去有所不同了。

街上的商人眼見著多了起來,而且行人的衣裳居然個個簇新,像是同時換了新裝一般。

不止行人,不少鋪麵店麵沒換,卻都重新上了漆、安了新匾額,還有不少人推著車在道路上叫賣,看上去頗有朝氣。

青年師徒趕路多時,正好有些累了,就在城門內的茶坊歇腳。

一人手頭並不寬裕,一路省吃儉用到梁城,青年拿出錢袋,表情便有些羞澀,數了半天才敢進去,本來隻想點點最便宜的茶水潤口,甚至不打算坐了,站站就走,但等他進去,一看價目,反而呆住。

青年十分驚訝地道:“梁城的物價,竟然下降了?”

小一在一旁忙忙碌碌地擦著桌子,一聽青年的話,笑道:“客官剛從外地回來?離開這兒得有半年以上了吧?”

青年點頭。

小一說起這事很興奮,一拍大腿說:“我看這位新帝不錯,真是和以前不一樣了。城裡這稅本來回回都漲,收稅名目年年增加,您猜今年怎麼著?”

不等青年開口,小一已經自己揭曉謎底:“居然減稅了!”

話完,他又指指外頭道:“您瞧,外頭是不是家家戶戶都跟新店似的?其實有些店老早破敗不堪,店主都想修葺,隻是手上沒錢。

“前些年朝廷收錢厲害,一會兒收什麼治安費,一會兒收什麼道路維護費的,咱們小本生意,本來也沒什麼利潤,這上頭一直加收錢,地租又年年漲,咱們這錢也不會平白無故變出來,成本增加,為了活下去,可不就得漲價了。但就這樣,以前利潤還是年年變薄。

“好在今年不同了,稅忽然輕了,大家手頭錢突然就多了起來。你彆看我們店裡降了價,其實因為成本變低,客人又多了,反而比以往賺得多呢!”

青年聞言,又是錯愕。

梁城在天子腳下,朝廷有什麼變化,這裡反應是最快的。

現在地方上還沒什麼改變,但朝廷的方向一變,梁城這裡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青年道:“登基一年便展現出如此才能品德,這麼看來,這位新君……真是位難得的仁帝了?”

小一笑嗬嗬地稱是,但過了一會兒,他抹了抹桌子,又小聲地道:“其實,除了皇帝聽得進話,咱們看來啊,最主要的,還是多虧蕭大人。”

“……蕭大人?”

“蕭尋初蕭青天啊!客官,就算剛從外地回來,您這也太孤陋寡聞了吧?”

青年怔怔,隨即一笑。

他並非不知道蕭尋初這個名字,其實他也曉得,從兩年前的月縣開始,這個名字就開始在大江南北流傳,逐漸家喻戶曉。這位蕭大人的事跡,哪怕他遠在外地亦有所耳聞,而在來梁城的路上,甚至得知了他查辦齊宣正的大案。

青年隻是聽到彆人如此誇讚這個“蕭尋初”,太高興了,難掩心中驕傲的情緒,恨不得聽彆人多誇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