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三國(12)(1 / 2)

兗州、豫州兩線開戰, 對於兵力和糧草的消耗是巨大的,打兗州本就是場硬碰硬的戰事, 加上袁紹也不消停,從一開始的鏖戰慢慢轉變為消耗戰,意在拖住孫策大軍,令他不能增援兗州。

袁紹派來前線的武將名為張郃, 此人驍勇善戰,自顏良文醜死後成為袁紹手下順位第一的大將, 頗有幾分名聲。

孫策在戰場上和他交手數次, 兩勝一敗,其餘未有勝負,戰事上也互有來往, 張郃擅長排兵布陣,更擅長消耗戰, 即便是孫策也很難在一時半會兒結束戰事。

倒是郭嘉臨陣去看過一回,回來便表示他有法子。

周瑜便道:“怕是騙不過張郃。”

郭嘉搖搖頭, 說道:“何必要騙張郃, 騙過袁紹就行。”

這二人雲裡霧裡一通說辭, 孫策半個字沒聽懂,等到送走郭嘉, 被好友如此這般解釋完, 才點了點頭。

孫策倒也不笨, 隻是大部分的情況下, 靠腦子的謀士走一步看五步, 他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屬於正常人的範疇。

郭嘉和周瑜定計離間,周瑜先前也想過這法子,隻是覺得張郃頗有頭腦,即便使出離間計也有很大概率不出成功,但郭嘉給出的法子是不必兩方離間,隻需要使計騙過袁紹一人就夠了。

張郃老家河間,跟了袁紹之後就舉家搬來荊州,如今荊州和豫州開戰,一路波及多個郡縣,未免張郃出紕漏,袁紹便把張郃的家人遷到荊州治所,放在眼皮子底下看著。

這時大部分的主公在大將出征時都會這麼做,也是公孫瓚比較背時,沒料想呂布壓根不管妻子嚴氏,直接帶著貂蟬和女兒遠走高飛,公孫瓚雖想殺了呂布妻泄憤,終究被手下謀士攔住,殺個女人毫無作用,反倒帶累公孫瓚名聲,圖一時之氣根本不值當。

張郃為主將,軍中另有袁紹派來的文臣每日監察,周瑜和郭嘉商議之後,決定由郭嘉假稱投降,與張郃聯係。

一是周瑜在軍中地位過高,此時兩下對峙,由他去投降壓根騙不過張郃,二是郭嘉早年雖有些名聲,入了徐州之後便如珍珠入沙,再無一絲消息,由他出麵,更有說服力。

張郃為人謹慎,收到郭嘉派人傳來的消息後也沒有欣喜若狂,他沉吟一會兒,要郭嘉拿出誠意來。

郭嘉於當夜賣了豫州一處糧倉。

按照正常的跳反流程,這份誠意已經足夠了,賣掉糧倉之後,郭嘉也不能在對麵待下去了,然而在賣了糧倉之後,受到責罰的卻是周瑜,郭嘉隔了幾日又傳信來,要張郃派遣心腹來接洽。

他還能再賣掉兩處糧倉!

張郃驚呆了。

豫州境內存糧不多,攏共也隻有五處糧倉,這是張郃想儘了各種辦法刺探得來的消息,糧倉位置一向都是軍中機密,他命人去偷襲糧倉時仔細看過,那糧倉裡的糧草都是實打實的新糧,不存在詐降的可能性。

張郃當即回信,表示一定為郭嘉爭取到最優厚的待遇。

如此兩封書信交換完,郭嘉根據張郃的字跡偽造了一封投誠書,並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頻繁接洽張郃派來的心腹,在又賣掉一處糧倉之後,這封投誠書成功落進了袁紹派來的監察使手裡。

監察使嚇得魂不附體,連夜派人送呈至袁紹麵前。

計到此時,已經完成。

袁紹震怒之下當即派遣大將高覽率軍趕赴豫州,他手下的謀士雖有疑慮,但不管張郃究竟投降與否,派兵過去都是對的,若張郃投降,這層兵力至少可以保障荊州安全,若張郃未降,就當給他增援了。

與此同時,袁紹壓下心頭焦急和怒火,在謀士的督促下給張郃寄了一封加急文書,再三表明信任之意。

然而一封和他本人字跡相似九成的書信比這封文書快了半天。

郭嘉畢竟在袁紹手底下做過事,以他過目不忘的眼力和高超的造假水準,騙過一個文化水平隻有三年私塾的張郃再簡單不過。

張郃看完信,八尺高的武將硬生生吐了一口血,怒火衝上頭頂,當即率軍投奔孫策。

走到半道上,張郃忽覺不對。

假如袁紹懷疑他跳反,並於當日殺了他的一家老小,按照袁紹的脾氣,難道不是應該隨信送來人頭,以此泄憤嗎?

張郃反應了過來。

張郃思索了一會兒,發現自己可能中計了。

此時高覽領兵趕赴豫州的消息剛好送達,張郃怔怔站在原地,知道自己是真中計了。

可他人已到半路,全軍都知道要去投降豫州,且走時不帶戰旗,不帶金鼓,出來時還燒了營,難不成能告訴高覽,他是去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