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琴之聽完折霜的話後, 久久不語。
她一直堅持不那麼早成婚,但是日子一天天的過,顧羽之時刻圍在她的身邊, 她也不是不感動。她想過自己為什麼一直不同意,有時候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等什麼, 但是她此刻,她聽完折霜轉述的顧羽之的話, 覺得可能這是自己想要的。
如果說阿兄不喜歡阿霜姐姐,那肯定是不對的。兩個人青梅竹馬長大, 她也跟在身邊看著, 阿兄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 總能想到阿霜姐一份。
但是僅僅喜歡就可以了嗎?
顧羽之的喜歡,不能給她安全感,他一遍遍的強調他會一輩子喜歡她, 會不納妾,不會去喜歡彆的女人,她反而覺得不安心。
她拒絕, 又拒絕, 為了不給他期待, 話每回都說的很過分,很絕對,但是他堅持了很多年。
不算小時候, 也有四五年了。人這一輩子,能有多少個四五年呢?她覺得自己其實挺沒有良心的。
陸夫人在家裡就說她,“你就作罷,到時候人家威遠侯一家子不要你了,我看你怎麼辦。”
陸琴之就覺得阿娘真是不理解她, 但她也覺得自己確實是過分。
她挺對不起顧羽之的。
今日的筵席是怎麼回事,陸琴之也知道,她向來跟折霜親,跟流雲巷子裡麵還有自己特有的屋子,人人都知道好像她的親姐一般,她去後花園的時候,便有姑娘過來拉著她一起。
自從廢了守節製,京都的風氣在這幾年裡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家中再設筵席,不像以前那般死守著界限,而是在一個庭院裡麵,隻是婆子丫鬟們都在,人人身邊都有人跟著,也不會出事情。
顧羽之去的時候,就坐在一邊,有姑娘前來叫他,“顧家阿兄,可能跟你討個彩頭?”
小姑娘十三歲左右,笑著道:“女院的姑娘們在鬥花詩,想要長輩給個彩頭,可是陸先生還沒有來,便向您討一個。”
這話說的讓人欣喜,顧羽之自然是願意的,他笑著道:“我今日出門匆忙,倒是沒有帶什麼,就這塊玉佩吧?這是蜀州那邊來的蜀州玉,也算是文雅。”
小姑娘就笑嘻嘻的,“顧阿兄,可彆說你出門匆忙了,我們可都瞧見你從頭到腳是用了心的。”
顧羽之就摸摸頭,頭發絲也是焗了油的,道:“很明顯嗎?”
自然是明顯的。
小姑娘指著院子裡的一朵牡丹道:“人間自來有情癡,顧家阿兄可當得此話。”
正說著,就見陸琴之進來。小丫頭趕忙拿了玉佩就走,跟顧羽之小聲的道:“顧阿兄,你頭上的花正豔,可要抓住機會啊。”
她拿了玉佩回去,一群小姑娘嘻嘻哈哈,捂著嘴巴笑看這邊,“顧阿兄這回是不是又要被陸先生說了?”
“咱們拿顧阿兄的東西是不是不好?”
“沒有不好的,今日這筵席是什麼意思,你們難道還能不知曉麼?院長親設的,咱們這是順應大勢,來,剛剛誰寫了詩句?”
這邊得了一塊上好的玉佩做彩頭——關鍵是給了玉佩的人還挺高興,便大家一起高興。
陸琴之走過去坐在顧羽之的身邊,“被宰了?”
顧羽之湊過去,挨著她坐著,“我挺高興的,她們這是默認我們是一對。”
陸琴之心中還有些迷茫,坐在一邊吃花生。這花生是刕晴牙和折霜親自種的,一般不拿出來招待客人,可見今日之鄭重。
陸琴之就剝了一顆花生給他吃。
“你嘗嘗,還是我前些日子炒的。”
顧羽之做出一副遺憾悔恨非常的模樣:“早知如此,那我就不分些花生給那些孩子了。”
陸琴之沒忍住笑起來,“本就不是你的東西,怎還護食了?”
顧羽之見她終於笑了,便又湊近了一點,跟她說話。
兩人也是打小一起長大的,即便幾天沒見,但一點兒也不生疏,顧羽之跟陸琴之說自己要考舉人的事情。
“我跟明之都約好了,以後還是要早起讀書的,白日裡事情多,咱們這種人家,事情更多,要是來個叔伯,便要叫過去問問學的怎麼樣,這一來一回,就又耽誤了。”
陸琴之說:“所以說,讀書便要去學院,在家中擾人。”
“但你如今考了秀才,家中請了先生,再去書院,怕是威遠侯爺怕你受不到照顧,不會允許你去書院。”
陸明之跟顧羽之都沒有在國子監讀書了。他們如今請了先生,單獨在自家讀書。按照他們說的,國子監請了好幾個老先生,都教的太過於死板,又正好碰見了翰林院退休的林大人想要開個小學堂,文遠侯和威遠侯便索性去求了老大人,收了兩個人。
老先生的小學堂很好,唯一不好的就是上半天課,其他時間都是自學,回家裡來。
不過顧羽之很是勤奮。他和陸明之算是世家中的兩個奮進的奇人,在上回考秀才時名列前茅。
陸明之在家裡也是勤苦的,陸琴之還聽三哥說過他和顧羽之的約定,便道:“雖說要辛苦,但是也彆太過,身體要緊。”
顧羽之便覺得這句關心的話已經是天大的改變。他高高興興的唉了一聲,點頭道:“我知曉的。”
他又得寸進尺的坐進了一步。
兩個人說話,顧羽之永遠是多說的那個,他知道陸琴之不願意多說話。但他記得第一次見她的時候,她還是個趾高氣揚的小姑娘,高傲,有禮,卻帶著一股活氣,後來慢慢的,她的活氣就沒了。
彆人都說陸琴之如何如何,他卻隻有心疼她的,還覺得她很可愛。
她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可愛。那麼小個人,對他的靠近很是抗拒,他走近一步,她不是後退,而是拿起錘子錘他一下,然後再後退。
她錘他的時候多可愛啊!
他們都看不見她的可愛之處,那就他看。
陸琴之被他眼睛裡麵露出來的柔意看的臉上紅了一點,臉上正在升溫之時,跑來了四五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