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來聊聊大家所熟知的保險,關注新聞熱點的同學應該知道,保險公司每年都在不停地招人,而且一招就是成批成批的,從來不存在限量的說法。”
於洪偉展示了一份自製的數據模型,笑稱:“按照招人規模,我國幾大保險公司的員工數加起來早就突破3000萬大關了,每100人裡就有2個是賣保險的,聽起來是件多麼可怕的事。”
“可事實上呢?目前保險行業擁有正規從業資格的人數隻有三分之一,也即是1000萬左右,仍在執業的更是僅有300萬不到,大部分人已經脫離了這個行業,另謀出路。”
“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想必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
照理說於洪偉是受邀教師,在行業備受尊崇,說話怠慢點,表露下自豪亦在情理之中,可他卻主動自嘲起保險行業,拉近了與同學們的距離。
“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什麼保險公司每年招了那麼多人,員工規模卻沒有顯著擴大呢?”
“原因很簡單,流失率高,那你們又要問了,到底有多高?”
“以我曾經從業過的某家公司為例,在管理層內部,我們喜歡把員工分為四個等級:0-3個月的,4-6個月的,7-12個月的,一年以上的。”
“其中不滿半年的員工占了將近70%,能在這行乾滿一年的隻有區區8%,彆的公司10年工齡才有資格被稱作老員工,我們這不同,乾滿一年就能獲此殊榮。”
“這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過高的流動性給業務拓展帶來了諸多不便,我任職期間就換了三任上司,總部還把我的績效獎金克扣了,所以我果斷選擇辭職跑路,這些待會兒再聊。”
“我同諸位一樣,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儘管不像你們那麼厲害,我當年在財經類985大學學的保險業,也算是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吧。”
於洪偉很會說話,一句話誇了所有人,同學們也非常識相地予以掌聲回報。
“年輕時思想比較單純,想著畢了業走本行發展,憑本事闖出一片天地,校招隨便麵了幾家保險公司,便匆匆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各種薪資待遇聽起來特能唬人,全是沒聽過的津貼補助,加起來有23項之多呢,我心裡那叫一個激動,也沒多想,就這麼草率的入職了。”
“初期的培訓看上去挺正規的,又是旅遊參觀,又是講座授課,每天給你重複灌輸保險理念,覺得不買份保險前途灰暗。”
“老師。”有位女同學舉手示意。
“請說。”於洪偉停下節奏,端起講台的紅棗茶喝了口。
“我想請問下灌輸企業文化是否和灌輸保險理念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於洪偉頷首道:“這個問題問得好,不能一概而論,強勢的企業文化,無需通過主動灌輸,而是在日常行為舉止中對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它能讓你對公司產生價值認同感和身份歸屬感。”
“但形式主義的企業文化,隻會讓員工產生逆反心理,正如同餐飲公司每天營業歇業前都要召集人排隊報數喊口號,純粹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