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新技術帶來的巨大風險與回報(2 / 2)

“我們采用蘇聯的這種設計技術嗎?沒有參考,是否可以成功複製出來?”謝凱最擔心的是這個。

蘇聯的7.5萬噸大壓機,絕對不可能給其他國家的人看到。

中國的專業技術人員更是沒有希望看到的。

“不,我們都是采用自己的特殊設計。放棄蘇聯的非預應力結構設計,這技術我們不清楚。華清大學這些年一直在研究鋼絲纏繞預應力嵌合結構……”沈鴻對著謝凱說道。

謝凱能聽懂他的專業介紹,這讓他很是欣慰。

他在介紹的時候,也是盯著謝凱的表情的,這並不像是不懂裝懂。

“這種技術研究出來了?”謝凱變得有些驚喜起來。

國產八萬噸大壓機,最核心的技術就是這種。

不是說九十年代才研究出來?

如果這種技術搞出來了,他們的大壓機無論是鍛造精度,還是生產效率,都會遠比同類型的高很多。

那是屬於真正的新技術。

“目前隻有理論研究,模型試驗雖然也取得了成功,隻有生產出產品,才能最終驗證技術的可靠性。”沈鴻看著謝凱,嚴肅地說道。

潛台詞很明顯,這種技術,他們也不能保證。

采用新技術,風險性肯定會高很多。

“我就想知道,三年內,是否真的能把這東西整出來。”鄭宇成這一次被打擊的非常嚴重。

原本是指望著有了65000噸大壓機,就可以搞更多先進的項目。

“可以!”沈鴻咬牙說道,“這是我們根據目前現有基礎做出的綜合評估,同時,也是最快可以製造出來的時間。”

“風險多大?成功的幾率多少?如果這種技術失敗,備用方案是什麼?”謝凱比鄭宇成清楚,他不關心什麼時候能製造出來,更關心的是,技術可靠程度達到了多高。

“你對大壓機了解的很清楚?”謝凱提出的問題專業程度,是沈鴻跟褚國榮都沒想到的。

“原理我知道,不過具體技術細節就不清楚了。”謝凱說道。“我們手中有全套國家下馬項目的具體技術資料……”

為了避免引起懷疑,他解釋了一句。

如此一來,讓兩人眼神中的驚奇就更甚了。

“在華清大學,我們通過超級計算機進行了多次有限元分析,以1:10的比例製造了一台4500噸的全金屬模型,以電測法等手段為主,對各種載荷工況下機架、橫梁等結構件以及重要零件進行強度、剛度等測試,並與超級計算機的有限元分析結果對比,最終確定主體結構……”褚國榮介紹著。

“國內現在開始采用有限元分析了?”謝凱以前根本就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東西。

國內什麼時候開始采用前沿技術,都是屬於保密的。

華清大學在他們的大壓機項目上采用有限元分析,如此一來,會讓結構可靠很多。

“一直都在使用,不過以前超級計算機性能不好,計算結果很慢。”沈鴻說道,“國內航天領域一直都在用,否則我們的研發成本不會遠比國外低。就連運十團隊,也都是利用有限元分析,才能清楚他們飛機的安全飛行時間……”

沈鴻的話,讓謝凱明白,國內沒有他們想象那麼好的基礎條件;同時,也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差。

解決問題的手段,就那麼一些,國外在用,國內同樣也是沒少。

“這樣說來,成功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鄭宇成聽不明白,但是卻能判斷他們的意思。

“如果是采用大鑄件結構,我們可以保證100%成功。不過加工精度差,最終也沒法再向6.5萬噸大壓機發起衝擊,這種傳統的技術用到6.5萬噸大壓機上,使用壽命不會超過十年……同時,精度差的幾乎沒有什麼大的作用,維護成本也將會非常高……”沈鴻耐心地解釋著。

要想對65000噸大壓機發起衝擊,就必須得采用新的技術設計。

如何選擇,這得看鄭宇成跟謝凱。

他們要用傳統結構來搞出45000噸大壓機,以後再搞65000噸大壓機,難度不會有所降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