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
溫向平開始咬兒子軟乎乎的小手,繼續搖頭。
蘇玉秀又猜了幾個,實在是猜不中,隻得求饒,
“我猜不中,讓我看看吧。”
溫向平便單手抱穩兒子,打開行李袋,從裡麵翻出一個小袋子遞給蘇玉秀,
“這是回禮。”
袋子裡裝了一個十分精致的小盒子。蘇玉秀拆開一看,一條水綠色的手帕靜悄悄的躺在黑色的盒子中。
蘇玉秀忍不住小心拿起在手心,柔順的觸感和精致又大方的花紋讓蘇玉秀忍不住細細摩挲,
“這可真漂亮。”
愛不釋手的輕撫了幾下,蘇玉秀才意識到溫向平剛剛說了什麼。
“回禮?什麼回禮?”
溫向平從懷中摸出一方藍色的手帕。
手帕的質地遠遠比不上蘇玉秀手中的,漿洗的也有幾分褪色發白,卻顯而易見被主人愛護的很好,展展的毫無皺褶。
這是溫向平剛來這個時節第一天,頂著大太陽下地割麥子時,蘇玉秀遞給他的那條藍色手帕。
小朝玦伸著胖乎乎的小手,“啊啊”的叫著要去抓爸爸手裡的帕子,溫向平卻搶先一步收回了懷中。
蘇玉秀知道溫向平平素裡愛護這條帕子,卻沒想到溫向平一直都惦記著要回給自己一條。
當下便笑得溫柔,
“那可好,我們這也算是學陸川柏和紫苑一樣,互贈了信物,雖然不是定情信物,也是浪漫了一把。”
看著蘇玉秀小心翼翼的將水綠帕子拿去過水,溫向平抱著”啊啊”直叫的小朝玦,臉上露出一個再溫柔不過的笑。
蘇玉秀不懂,水綠帕子也好,藍色帕子也罷,還真就是定情信物,早在八年前蘇玉秀遞給他帕子的時候就是了。
如今這個,是姍姍來遲的回禮。
但是不要緊,他們還有接下來的四十年要一起度過。
……
這些年沽市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飛速發展,沽東沽西同屬沽市發展的同時,兩邊也不禁較起了勁。
八十年代的時候,沽市人都說,寧要沽西一張床,不要沽東一棟房。然而這句話在改革開放僅僅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遭到了質疑。
然而九十年代的鐘聲一敲響,沽東經濟開發區正式建立後,沽東就踏著對外貿易和國家政策的春風極速發展,短短五年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展了一大批新興企業,經濟在以一個極其不可思議的地步發展著,勢頭更勝沽西。
江家的店鋪正好抓住了這股東風,這些年生意做的越發的大。傳呼機、諾基亞之類的通訊工具剛上市,江家人便都用上了,江河清還趕在溫向平前頭給溫家兄妹一人買了一個。倒是讓溫向平苦笑不得。
難不成他是那種看起來就很古板、不準孩子們拿手機的老父親麼?!
先不說孩子們已經都長大了,連最小的朝玦如今也已經是個能自己背著書包踩著自行車在學校和家之間往返的男孩子,就是最新出來的手機,也僅僅能打個電話,撐死無非就是玩個“小豬快跑”、“波斯王子”一類的,再有幾個自帶的手機鈴聲可以輪著換,這就足以讓整個學校的孩子都羨慕了。
溫向平還真不擔心孩子們能玩遊戲玩到玩物喪誌的地步。何況溫家的幾個孩子教的都很好,自製力該有的都有,學習和娛樂向來分的開。
既然孩子們的已經被搶了,溫向平便後起直追,給蘇承祖二老和蘇玉秀一人買了個最新款的手機,平日裡聯係通訊也就方便了很多。
溫向平雖然不如江河清來錢那麼迅猛,卻也是沒缺過錢。這些年,從通俗到正劇,從散文到詩歌,溫向平幾乎都寫了個遍。
何況還有個蘇玉秀的溫蘇記在。溫蘇記這些年也逐漸擴大了店麵,甚至還在商業區開了分店,尤以餐食種類豐富而新奇出名,有時候的收入比溫向平的稿費還要多得多。
當然了,溫向平的收入來源也不僅僅是稿費就是了。
溫向平這些年來仍和吉恩保持著來往,有時帶著妻兒前往大不列顛拜訪,也會常常把自己的作品翻譯成英文版當做禮物送給吉恩,又在查老的許可下,將查式的譯本也都一應送了過去。
吉恩本來就對華國神秘的神話體係著迷,在看了仙俠、武俠後更是激動不已,拿去分享給了自己的朋友,朋友在看過以後皆都深深迷戀其中,複又拿去跟自己的親朋好友分享。吉恩手頭有超棒的東方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來。
總是西方對華國人秉持著高高在上的態度,然而絕不可否認,西方人的骨子裡有著對於東方神秘的好奇和追求,曾經的馬可波羅也好,古時風靡歐洲的絲綢茶葉也好,都足以佐證。
溫式中雜糅著濃濃的華國神話風格,查式亦描寫了傳承在華國曆史中的江湖,完全戳中了西方人對東方神秘的好奇,於是,這些書就在大不列顛的文學圈子裡飛速流傳起來。
因著大不列顛隻有吉恩一人的手頭有原著,而隨著越來越多看過的人對這些仙俠武俠的大力誇讚,嗅覺靈敏的出版公司便找上門來想取得出版權。
在得到了溫知秋和查世良的允許後,吉恩便將慷慨的手頭所有的都借給出版公司打印成一本本帶著油墨氣息的書。而在眾多看過這些書的讀者的強烈推薦下,華國仙俠和武俠很快就聞名於整個大不列顛。溫知秋和查世良這兩個名字也為漸漸整個大不列顛所熟知。
哪怕是街頭幾歲的金發碧眼孩子,也能像模像樣的掐一個法決或是擺一招劍勢,再用不甚標準的漢語清晰念出溫知秋和查世良,由此便可見一斑。
憑借著對整個華式風格文學體係和設定的貢獻,年僅四十五歲的溫知秋便與六十餘歲的查世良並稱為“華國式的開創者”。
而溫向平這些年對自我的不斷琢磨,在追求文章的思想深度上也逐漸有了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會。
溫向平當年從大不列顛回國寫的第一本書,就是葉落知秋的擴展版,並且就取了自己的筆名作為書名,喚作《知秋》。雖然已經寫過簡略版,然而五十萬字的故事,卻足足寫了五年才寫完。比起兩年上百萬字數的《蜀山》,可窺得其中難度一二。
與溫知秋同名,更是出自溫知秋之手的這本《知秋》一出版,就在華國內引起軒然大波。
中橫跨祖孫三代的悠久百年,第一代家族族長在沙場浴血奮戰數十年掙來的家業,最終在兩代子孫的手下被消耗殆儘。結尾,族長直係的孫輩拿著家中祖宅賣來的錢,又一頭鑽進了旁邊的賭坊,令人怒其不爭的同時,又忍不住回憶起當年雲遊道士見微知著,見葉落而知秋,確實目光灼灼。
《知秋》比起《和樂》來說,能明顯看到溫知秋的進步。賈平仄更是公開在人民雜誌上誇讚溫知秋,
“一整個家族的興榮衰敗儘數娓娓道來而不贅不乏,足可見溫知秋筆力深厚更勝以往。見微知著,葉落知秋,以旁觀者固然清楚,卻是當局者迷,主題層次豐富卻極富凝聚力。五年磨一劍,堪比乾將莫邪,《知秋》當稱傳世之作。”
這番誇獎比起賈平仄之前對於《和樂》可以說是要高的太多太多。
除去賈平仄,史仁、查世良,還有陸勝恩等人也都紛紛公開發表了讀後感。
“溫知秋是個有靈氣的作家,寫仙俠能寫的驚心動魄,叫人神魂顛倒,挖掘人世情理亦能入木三分,能與這樣的不世作家共處一時,實乃幸運!”
《知秋》不僅僅在文學圈子裡得到了高度評價,在讀者中評價也是相當之高。
要知道,這種對讀者本身文學水平有一定要求的作品就限製了它的受眾比不得《蜀山》來的廣。
這結果大概是得益於《知秋》被沽市的電台拿去讀給了廣大聽眾,窮極奢靡的家族和之後的破敗荒涼之間形成的鮮明對比,第一代族長的英勇令人崇拜敬畏,然而子孫們沉迷後宅,整日遛狗逗貓,打馬遊街卻讓人已經窺得破敗之勢,心中更是怒其不爭,不住扼腕。
每晚讀《知秋》的電台準時開始時,不知有多少戶人家,一家老少都聚在一處聚精會神的聽著。
在年底國家統計本年最受歡迎的電台中,《知秋》以絕對的優勢占領了第一的寶座。
而在緊接著的一期冒頓文學獎中,《知秋》更是一掃當年《和樂》名落孫山的頹勢,一舉得獎。
到這時,再也沒有誰能酸唧唧的說溫知秋是個商業作家,事實證明,溫知秋寫一行,勝一行。
這本書後來被溫向平又寄給了吉恩,吉恩在回信中誇讚到,
“溫,你居然真的把它完整的寫了出來!我當年居然還以為你是在開玩笑!耶穌在上,你的這本書不輸《蜀山》!是的,連我的爺爺也這樣認為,他從不輕易誇人,你知道的,他總是對我寫的東西諸多挑剔,然而他對你的這本《知秋》評價很高!溫,你是個天才!”
溫向平看完信後,不由得再次好奇起來吉恩究竟出自什麼家族,當年兩人以朋友身份來往時,因為吉恩沒有主動提及,溫向平也就沒有多問。
溫向平哂笑一聲,自己糾結這些要乾什麼,吉恩是不是大家之孫又怎樣,衝著這個青年,不,這個男人爽朗的性子,溫向平也很珍惜和吉恩之間的友誼。
溫向平這些年出作品的頻率並不是很高,之前一本《知秋》耗去了他足足五年的光陰,平日裡也就一如既往的發些劄記,有時也會有散文和詩歌。
然而當時寫《知秋》時,溫向平的全部心神都放在其上,連劄記也沒有什麼精力再寫。於是便從自己寫過的劄記之中選了一些出來交給了羅家和,其中正好有當年溫向平和蘇玉秀共遊海邊時,溫向平寫下的《情書》。
《情書》一出,引得多少年輕男女直呼“天哪”,果然做文人的妻子都是這麼浪漫的麼?!這會兒的大姑娘小夥子比之此後幾十年的開放,還要更顯羞澀拘謹些。看著《情書》時紅了臉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然而這也逐漸在全國掀起一股有情男女之間互贈情書的風潮來。雖然不比溫知秋寫的那麼纏綿浪漫,在兩個有情人自帶濾鏡的眼光下也是十分動人。
在《知秋》曆時五年的過程中,不僅劄記溫知秋少有時間寫,就連已經動了筆的溫家日記也落了許多。好在溫朝陽幾個孩子都培養了寫劄記的習慣,在完成《知秋》後,溫向平也能拿來仔細讀一讀。
同樣的事件,哪怕是溫向平和孩子們共同經曆,寫出來的筆觸也大不相同。倒叫溫向平又感慨良多。
《知秋》完結後,溫向平便又逐漸恢複了以往的頻率,一年除去劄記散文之流,偶爾再寫幾篇中短篇,長篇卻是再未輕易動過筆。
因為溫向平的重心已經從《知秋》挪到了《隧道》上來。《隧道》就是改編自溫家日記的版本,與寫《知秋》時的壓力不同,溫向平在寫這本出自自己切實生活的作品時,心裡極其輕鬆,那是一種彌散在四肢百骸裡的舒暢。
《知秋》壓抑而渾重,《隧道》卻明快而活潑,並沒有多麼厚重而深刻的主題,也沒有多麼的跌宕起伏、出其不意,溫向平用儘全力描述的,正是隧道兩頭的一家人每天如何最平凡、最簡單的活著。
正如《隧道》若要反映的主題,生命未必隻有崎嶇坎坷、驚心動魄、轟轟烈烈才叫不枉人世走一遭。
在向人生終點的路途中,雖然選擇一條平淡無奇的路看起來有點那麼沒麵子,然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這條路,能以最真實、最簡單、最輕鬆的自我狀態走著,哪怕隔壁的人馭劍上刀山下火海,引來一片豔羨,也不會後悔自己選擇的路。
《隧道》最終一共寫了四十萬的字數,沒有一個大家族的興衰榮辱,僅僅是一家八口的一輩子,等到寫完之時,溫向平卻已經四十八歲了。
蘇承祖和李紅枝在幾年前就相繼去世,然而子孫孝順,家庭和樂,兩位老人走的時候都帶著笑。
蘇玉秀馬上就要成為奶奶輩份的女人,雖然保養得宜,眼角也難免爬上了細紋。卻依舊會帶逮著溫向平寫作入迷不開燈時訓斥他一番,也會在溫向平給她寫著情書、說著情話時忍不住紅了臉。
溫朝陽和甜寶早就各自組建了新的家庭,連蜜果兒最近也跟一個臭小子打得火熱,頗有談婚論嫁之意,好在小兒子尚且醉心學業,無心戀愛,總算是讓溫向平這顆老父親的心收到幾分安慰。
在得知溫知秋新的長篇完成之後,吉恩很是激動,
“溫,這本曆時八年的作品,我一定要看!如果寫的好,我可以為你將他推薦給我的父親!”
吉恩也是個三十幾歲的中年男人了,卻仍然像當年初見時一樣的充滿活力。
後半句話溫向平並沒有看懂,卻是一如既往給吉恩把書寄了過去。
溫向平和新周刊的合作關係十分良好,在簽的合約到頭後也沒有再轉東家,選擇了續約。
冠著溫知秋名頭的《隧道》在新周刊上發表伊始就是萬眾矚目。眾所周知,溫知秋近十年來都沒有再寫過長篇巨著,它是時隔十年的第一本。
溫知秋已經要步入老年人的範疇,從最一開始陪伴著他的讀者也都年紀不小了。或許是年齡到了以後自然會有所感觸,明明《隧道》沒有《蜀山》的驚心動魄,也沒有《知秋》的深沉,卻看的人不知不覺間哭哭笑笑,不知情的人看了,當真是要以為這人犯了魔怔。
這次,《隧道》的受眾少了活力盎然的年輕人,主要集中在中年人和老年人身上。生命輪回的意義,到底是需要歲月沉澱後才能讀懂。
十月,溫朝陽家中。
這天是溫朝陽大女兒的生日,溫家的人都聚集在溫朝陽的家中為孩子過生日。
溫向平給大孫女的生日禮物是一本書,這也不是平常的書,而是通過吉恩買到的有著作者簽名的西幻。
或許是被溫氏文學和查式文學刺激到了,大不列顛也湧現出了一批帶著西方風格的魔幻,而溫向平送出的這本近年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都很是受歡迎。
看著大孫女喜笑顏開的模樣,溫向平慈愛的摸摸孩子的發頂。
正要說些什麼,溫向平放在一邊小案上的手機卻突然響了起來。得到了稱心禮物的大孫女連忙好好表現,主動跑去接起了手機按了免提,一邊向溫向平跑來。
大孫女踮著腳尖將手機交給溫向平,手機裡的聲音卻先一步從傳話筒中揚了出來。羅家和的音色清晰可聞,或許是對方實在太高興,壓抑不住的嗓門直直穿透話筒響徹在了整個房間裡,
“知秋!哈維獎!你得獎了!今年的哈維獎是你的!是我們華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