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交戰之際,大王竟暴斃西去,這於漢軍而言無異於是晴天霹靂。
漢軍的大臣將領極力想滿住消息,但此事實在太過突然,又前有呂誠、黥布、曹參已生異心,後頭的呂雉那一處也無人能確定她的想法心意,畢竟誰都知道呂夫人同周王姬感情深厚,也誰都知道呂夫人歸漢後的日子算不上好過。
雖說呂雉的兒子劉盈早早被漢王立為了太子,可那僅僅是為了鞏固政治而采取的措施,當是時還沒有劉如意,而在劉如意出生並且日漸長成後,誰都能看出漢王的偏愛。
畢竟劉盈自小沒長在漢王身邊,但劉如意卻是漢王看著長大的,而且其母戚夫人年輕貌美、寵愛正盛,再對比呂夫人年老色衰……
呂夫人自歸漢後,還從未承過聖寵,甚至作為漢王的原配發妻,她至今沒能被立為王後。
所以,要想連通前朝後宮、上下大臣瞞住漢王暴斃的消息太難了,而且不想那麼久遠的打算,隻考慮最近在眼前的問題就是眼下的戰爭誰來統帥?誰能服眾又敢擔起這麼大的責任?並且怎麼向士兵們解釋漢王為什麼“昏迷”著下了城樓?漢王臨陣“暈倒”對漢軍軍心士氣又是多麼大的打擊?在種種劣勢疊加的情況下,他們還有實力和楚軍對陣嗎?
所以曹參當機立斷,決定據實以告,向周王姬請求暫時停戰。
夏侯嬰和樊噲等死忠一開始是嚴詞反對的,但曹參一通反問叫他們悲痛未去的頭腦越發混沌亂糟,最終稀裡糊塗的應了下來。
連敵軍都知道了劉季暴斃的消息,這個消息又怎麼還能瞞過漢軍將士呢,楚軍可沒有那麼好的涵養幫他們隱瞞,項羽等人對劉季的憎恨,沒有擺酒慶賀,就已經是看在死者為大的禮節上了。
甚至對於周寧同意停戰之情,楚軍士兵私底下也是有頗多異議的,覺得周王姬仁義是仁義,可太過溫軟守禮,就是婦人之仁,太不理智了,就該趁著漢王暴斃,漢軍群龍無首、軍心大亂,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然而漢軍對於周寧的決定又是另一個心情:周王姬果真仁義啊!
所以相信周寧德行和承諾的漢軍在聽到周寧同意停戰三日後,皆卸掉了戰時的緊張狀態,像是村頭嘮嗑般,略帶憂慮的打聽起彼此以後的前程打算來。
“漢王去得突然,這太子如今才七歲,七歲的孩子能知道什麼,咱們往後可怎麼辦啊?”
“往不往後的,三天後過不過得去還另說呢。”有人很悲觀。
眾人一陣沉默,這話提醒了他們,他們如今隻是暫時停戰,等三日後王姬率兵攻來……唉,楚兵本就驍勇善戰,再加上王姬的智謀,唉,王姬用兵以來,可是未嘗一敗啊,唉!
眾人一陣唉聲歎氣,像是被傳染般此起彼伏。
“王姬仁德,給了咱們三日功夫操辦喪事,可……唉,這三日功夫也不夠太子長大成人啊!”有人如此感歎時間不夠。
但他的感歎並沒能引起同袍的共鳴,有士卒一臉怪異的問道:“你還想著和王姬打仗?”
前頭感歎的士卒一臉奇怪的回問,“三天後不是就要打了嗎?我想不想的不都得打?”
說完,這士卒的肩膀耷拉下去,“我也不想打,這眼瞅著的敗仗,誰願意去送死去?我媳婦還等著我回家呢!”
說到最後,士卒的聲音哽咽,伸手抹了一把眼淚。
三日時間的緊箍咒,將一切壓抑的情緒都激發放大了。
他這最後一句又叫眾人一陣沉默,是啊,誰願意送死呢,誰家裡沒有等候的親人呢?
他們也想活著回去啊。
“三年了。”突然有士卒仰頭說道,他的情緒悲憤,向眾人問道:“秦已經亡了三年了,為什麼我們還在打仗?”
因為……因為的原因太多太複雜,他們一時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隻是,“若當初是周王姬為關中王就好了。”有人如此說道。
漢軍士卒大多是從關中征來的,他們想不了看不了天下那麼大,隻想著關中看著自己。
“若周王姬為關中王,項王絕不會為難她,咱們早在三年前就過上好日子了。”
眾人又是一陣沉默,可不是麼,項王對周王姬情深,連楚國都願意送給王姬,遑論關中之地。
對,就是這樣,把隻有周王姬執政,他們才能有幸福安穩的日子的念頭紮根心底,他的宣傳任務才算完成了。
一士卒環望了一圈眾人的神色後,冷冷的、滿是怨恨的開口道:“其實,依約,周王姬本來不就該是關中王嗎?是漢王,是漢王竊占了王姬的功勞!”
這一句話屬實大膽,這是在怨恨漢王?
但聽到此言的漢軍士卒卻是都沉默而默認了,一時半會他們沒有武裝起義的決心的膽量,但卻不介意用一些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原本隻操勞劉季喪事就足夠劉季的一乾死忠悲痛忙碌了,如今又聞軍中有兵變的苗頭,不少漢兵悄悄剃光了胡須!
真真是內憂外患,即便是體力強健如夏侯嬰、樊噲者,都覺得一陣心力交瘁,不過一日便好似老了十歲。
“向周王姬遞交降書吧。”曹參按了按眉心如此提議道。
“不行!”樊噲斷然否決。
夏侯嬰指著劉季的棺木道:“漢王屍骨未寒,我們就要對敵人俯首稱臣,這也……我也不同意。”
“那你們說怎麼辦?”此時的曹參一臉疲色,好脾氣的無奈問道,沒有了在城樓上時的強勢。
也是,他如今還需要什麼強硬態度來憑白得罪人呢,在他們同意告知周王姬漢王死訊,並且請求停戰時,他們就已經把主動權交到了周王姬手裡,此事的結局就已經注定,而這結局就是他向周王姬投的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