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郗家來人(下)(1 / 2)

隱鳳朝陽 看泉聽風 5164 字 3個月前

郗二郎和郗三郎正欣喜於哄騙到謝知, 卻不知謝知心裡做著如此凶殘的盤算。郗三郎出了客廳便難掩興奮的對郗二郎道:“二兄, 我們可以給小七好好調養身體了。”本來他都擔心小七會夭折,這樣他們就太對不起死去的大兄。

郗二郎微微頷首, 小七是他們大兄的孩子,不是他跟三郎的孩子, 也正因如此, 他跟三郎格外關注小七, 他們情願是自己孩子生病,也不願小七郎生病,小七有什麼三長兩短,他們怎麼跟大兄交代?

謝知看不上郗家, 卻不會耽擱孩子病情, 在同郗二郎、郗三郎虛與委蛇時她就已經派人去給孩子們看病了。說來這些孩子得的也不是什麼大病, 無非就是一路舟車勞頓導致感冒發燒而已。可這在古代已是大病, 因為發燒而夭折的孩子太多了。

不說郗二郎、郗三郎, 就是謝知派去伺候孩子們的侍女們都如臨大敵, 加倍精心的伺候著虛弱的孩子們。這些年受了謝知的影響, 下人們對孩子的態度也在轉變,從最初的不上心轉變成現在的重視,用謝知的話來說,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 如果連孩子都不重視, 那還有什麼希望?

秦府的態度, 給了郗二郎、郗三郎錯誤的信號, 以為謝知很重視他們,不然他們為何如此精心照顧郗家孩子?而謝知也有意給他們這麼一個暗示,她想要知道他們來這裡的真實目的。

郗二郎、郗三郎都是沒太大城府的人,或者說他們在來魏國之前都屬於本性不壞但沒太大本事,連紈絝弟子都稱不上的普通世家子,兩人唯一的優點大約就是老實,所以會才被父親委以重任,帶著這麼多孩子來投奔南朝的謝家。謝知派去伺候郗家兄弟的丫鬟,也不是受過特殊訓練的暗衛,就是普通機靈點的小丫鬟,她沒想郗家兄弟的口風那麼不嚴謹,不過兩三天就被丫鬟打聽到來龍去脈。

郗家的確在梁國攤上大事了。郗夫人再嫁皇後弟弟王暢,梁帝對郗家還算信任。奈何郗家後輩不爭氣,自郗夫人的外祖父因體弱多病致仕以後,郗家就沒得重用過。好容易通過郗夫人的關係,讓郗大郎在軍中謀了一個職位,結果郗大郎不到三年,就因貪墨軍中物資被梁帝砍頭。

謝知的舅公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會讓次子、三子帶著部分孫子潛入魏國,想要給郗家留一條後路。謝家在魏國混得那麼好,謝簡和陳留並無子嗣,兩人的兒子都是他們郗家女兒肚子裡出來的,郗舅公不認為謝灝、謝洵和謝蘭因會絕情到底,畢竟事情都已經過去二十多年,當年許多人早已作古。

謝知無語的聽著丫鬟打聽來的消息,祖父和郗夫人早已各自成親生子,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結束婚姻關係後還有什麼情分?就算是現代,分手的夫妻不說全是仇人,也大部分形同陌路。

更彆說郗夫人和謝簡或許是和平分手,可郗家跟她阿叔、阿娘之間都可以算仇恨了,他們哪來的自信,認為謝家一定會幫他們?就憑著郗夫人生了阿娘、阿耶他們?謝知相信就是郗夫人自己都不會有這種無知的底氣。

退一萬步講,就算謝家在魏國獨木難支,沒有跟皇家和秦家聯姻,他們也不算選擇完全沒有任何投資價值的郗家。郗二郎、郗三郎那資質,投資他們隻會虧本。而他們帶來的孩子還太小,根本幫不上忙,與其培養這些孩子,她還不如多花心思在自己的慈幼院上。

“沒想梁帝對郗家倒是仁慈。”謝知譏諷道,魏國對梁國步步緊逼,這種關鍵時刻還有人想要貪墨軍資,要換在魏國,拓跋曜早夷了那人三族,梁帝卻輕拿輕放,隻殺了郗大郎一人。顯然他現在對朝政掌控力度已經不夠,謝知輕輕一笑,拓跋曜這次應該會心想事成吧。

很多人對著謝知稱呼梁帝為偽帝,這是照顧她的心情,可謝知覺得她那位叔祖皇位坐了二十多年,不說現在皇位穩不穩,至少之前都是真正的梁帝,哪來什麼偽的?是故她一直稱呼他是梁帝。當然他也僅僅是梁帝而已,謝知緩緩轉動著手串,真正的中原霸主會是她的阿生。

“利欲熏心。”赫連鳳容對郗家的行為下個精準的注解。

“上蒼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滅亡。”謝知了解郗家發生的事後,不感興趣的將所有注意力放在高句麗身上,這才是她最關注的事。

此刻的高句麗王宮正處在前所未有的低氣壓中,高句麗王已經快有兩個月沒入後宮,整日整夜的待在禦書房同臣子議事。這段日子高句麗境內各地烽煙四起,幾乎每天都有人造反的消息傳來。高句麗王上位迄今還沒遇到過這種事,急的滿口生瘡,一臉憔悴。

按說隻要國家不滅,前朝事再焦心,後宮女眷還是能安逸度日的。可是最近這段日子,王將王妃的兄長投入牢中,說是要秋後問斬,王妃屢次跪在書房外求見王,王都不應,王妃將所有的怒氣都傾瀉在後宮諸位側室身上,側室們各個屏息斂聲,不敢惹怒王和王妃。

唯一悠然度日的大約隻有高句麗的寵妃秦淑媛了,秦淑媛是漢女,是魏國秦氏族女,代表秦氏和高句麗王的友誼,她又隻留有一女,王妃即便心情再不好,隻要她一天想當高句麗王妃,就不會去得罪秦淑媛,反而還要安撫討好秦淑媛,希望秦淑媛可以替自己兄長求情。

謝知在高句麗布置了很多年,安插了很多暗棋,建德離高句麗又近,謝知發出去的命令在一個月之內皆陸陸續續有了回複。高句麗各地都起了兵亂,有些是謝知派暗衛暗中控製,有些則是受了各地起義的煽動而自發造反的,一時間高句麗烽煙四起。

這任高句麗王是秦家扶植上來的,他不算昏庸無能的主君,但也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英主,隻能說是一個有幾分理智的君王。這樣的主君在和平時期應該能完成王朝的平穩過度,得個不慍不火的諡號。可在這兵荒馬亂的時期就不夠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