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2 / 2)

剛來到珠寶店,喬悠一進店門的就看到兩個有些眼熟的身影,她登時退了出裡。

那倆人正是裴佑銘和薑言言,也就是書中正經的男女主。

裴佑銘年紀和顧博彥相仿,同樣是海城有名的豪門少爺。不同於顧博彥的潔身自好,裴佑銘花名在外,非常風流,一向換女友比換衣服還勤。

直到遇見薑言言這個命中注定的真愛,他才徹底收心,從此身邊隻有她一個,開啟甜寵模式。

薑言言出身普通,長相清麗脫俗,熱愛演戲,大學報考的海城戲劇學院,畢業後即出道,如今年紀不過二十四歲,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新生代小花。演藝之路頗為順暢。

在一次聚會中,小花薑言言遇到了風流不羈的裴佑銘,當時清純動人的模樣便引起了對方的注意。

裴佑銘立刻展開追求,薑言言卻不接受,並坦言自己不會找一個風流的大少爺談戀愛,隻想找個相愛的普通男人過一生。

海城大名鼎鼎的裴少怎麼可能因為這點困難就放棄,隨即放出豪言,他能成為那個可以和她攜手一生的人。從此之後,他的生命中再無其他女人。

裴佑銘雖然風流多情,但一向金口玉言。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女人讓他說出這樣的話,一時間海城所有女人都嫉妒得雙眼發紅。

可薑言言依舊不為所動,她並不相信裴佑銘的話。裴佑銘絲毫不氣餒,堅持用實際行動打動對方。

豪言放出之後,裴佑銘再也沒有找過其他任何女孩,一心一意隻追求薑言言,薑言言對他如此高調的追求頗為苦惱,無奈之下決定和他相約談談。

結果到了約定那天晚上,薑言言因為臨時有事耽擱了,等到想起來時已經離約會時間過去兩個小時。

她以為裴佑銘已經走了,不想他一直在那裡等了兩個小時。

那天下著小雨,等薑言言趕過去的時候,固執的站在約定的咖啡館門口等待的裴佑銘,渾身濕透,仿佛落湯雞。

看到如此狼狽的裴佑銘,薑言言頓時被震驚了。雙眼含著感動的淚光問他怎麼那麼傻,為什麼要站在門口,明明約的在店裡見麵。

彼時落湯雞裴少說出了那句徹底打動薑言言的話:

“因為我不想錯過你啊。”

薑言言一下子哭了出來,舉起粉拳打了裴佑銘的小心心,卻打得裴佑銘眉開眼笑,接著二人在眾目睽睽之下上演一場激情四射的纏綿長吻。

這就是點醒喬悠的上了娛樂新聞的那“一吻定情”。

據現場目擊者稱,兩人擁吻長達十五分鐘,其中女方更是被吻到四肢脫力,最後被裴家大少給抱走的,至於抱走之後去乾啥,成年人都懂的。

當年看這本時,喬悠就是震驚於男女主這超長的一吻,從而記憶深刻。要不然也不會被這個新聞點醒,發覺自己是穿書的炮灰。

如今距離那一吻已經三個月,裴佑銘和薑言言正處於黏糊熱戀期。此時一同出現在珠寶店,必然是裴少要討自己的女友歡心,給她買貴重珠寶的。

裴佑銘和顧博彥是好友,但喬悠隻見過裴佑銘寥寥幾次,每次都是裴佑銘去顧家彆墅找顧博彥,恰好碰上沒有上學的喬悠。

見麵時裴佑銘總會熱絡熟稔的主動打招呼,喬悠則禮貌的敷衍兩句,而後就乖乖的退回房間。

至於裴佑銘的女友薑言言,喬悠還沒有跟她正式打過照麵。不過喬悠並不認為兩人有見麵的必要。

顧博彥的官配林小菲已經出現,以後就算顧博彥要介紹自己的女友,也是介紹林小菲。

喬悠即將從顧博彥的身邊下線,未來對男女主來說等同於路人,如今便沒必要往前湊。

從那家店出來之後,喬悠轉而去了距離更遠的其他店,顧博彥送她的首飾可不止一個品牌。

進入店內之後,喬悠先看了與自己相仿的首飾如今的價格,接著才去詢問回收的事情,結果讓喬悠大失所望。

回收價格竟然在當初購買價格的一半以內,這也就意味著一條五十萬的鑽石項鏈,回收價格不會超過二十五萬。

喬悠詢問的導購是位二十來歲笑容明媚的女孩。看喬悠麵露失望之色,女孩真誠道:

“首飾回收都是按照材質本身的質量來定,而賣出去的時候裡麵卻包含加工、設計、廣告等很很多附加費用,一買一賣中價格差距就出來了。像您這種等級的項鏈,我建議不如留下,或者送人,或者乾脆當傳家寶,有點年頭之後價格反而更高。都比回收要劃算。”

女孩說完這些之後,小心的看了下周圍,發現沒人注意,才又小聲對喬悠道,“如果你真的非常想賣,可以轉讓給有需要的客戶,價格雖然比不上原價,但絕對比回收要高得多。通常可以在原價的八折左右出售。”

喬悠眼神一亮,隨即了然的問道,“你是不是可以代賣?”

女孩眼神一閃笑了,“我有幫忙代賣的渠道,不過要抽成百分之五。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先留個電話。”

喬悠還未說話,女孩笑著朝喬悠示意,“喏,那位正在磨價的就是你潛在的客戶。”

順著視線看過去,隻見一位衣著誇張華麗的中年女性,正跟店長及店員說著什麼。

店長和店員都麵露為難之色,那瘦長臉的中年大姐卻一臉憤怒。顯然價格談不攏。

至此喬悠大致明白女孩所說的代賣是什麼情況,這才爽快的報了自己的電話號碼。

女孩給喬悠發了條短信自報姓名,便離開了。她要繼續去忙其他客戶,喬悠則坐在休息區,順手保存號碼。

正編輯著姓名,身後冷不丁響起一道男聲,“小悠悠?”

嚇得喬悠手機差點掉下去,一轉頭看到的就是裴佑銘一張含笑的大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