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小師妹(1 / 2)

所有人都在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中, 聽著台上的老師講話。

然而,他們中的很多人與其說是聽,不如說是左耳進右耳出, 注意力總是不由自主地瞄向李瀟瀟, 心裡問題無數。

她來這裡乾嘛呀?

她喊滬市那邊的師兄師姐, 就是要加入的意思?

可話劇大好的前途她不要了嗎?

為什麼選擇滬市而不來我們這兒呢?

……

台上的老師忽然聲音一頓, 重重地清了一下嗓子,說:“看什麼?都注意點聽。”

走神的配音演員們馬上收回目光, 正襟危坐, 台上的老師這才繼續說下去。

李瀟瀟對配音史的發展十分了解, 所以台上說的部分未來一年趨勢與安排,她也都很清楚, 但她仍有在聽,因為有一些已經跟她知道不一樣了。

因為之前配合話劇的工作,配音也得到了一部分關注, 與配音演員相關的文件也比原來寬鬆了一點。

李瀟瀟一邊聽,一邊想著接下來的計劃。

在這二十多年中,配音演員與外國影片緊緊相依——如果沒有外國影片,不需要對它們進行譯製, 就沒有配音演員。

儘管這些外國影片的觀眾, 都是大院子弟或者大單位的職工,算得上是這年代的“上流”, 但這些觀眾十有八九都是不懂外語的。

正是因為這樣,當開放的春風來臨時,時代也在進步,英語課重新進入學生的課程表中,會英語的人越來越多, 有的人開始追求原汁原味的影片。

中華語言當然博大精深,但世界文明不止中華一家,每種語言都有它的魅力。

譯製廠的工作十分認真細致,翻譯遵循信達雅的黃金三規,可不管再怎麼細致,終究是二次加工。

配音演員的聲音,也不是演員的原音,不管配音演員做得多好,都不能撼動經典名片的原音地位。

所以,當觀眾有能力看原聲電影的時候,譯製片就開始流失觀眾了,後來甚至因為長期不變的配音方式,到了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時,誇張的譯製腔甚至被玩成了梗。

如果配音演員在這條路上死磕到底,路隻會越走越窄,結局就會像前世一樣,從黃金時代再次進入寒冬,觀眾在前進,譯製片被留在原地,而配音演員跟譯製片綁定,也會成為時代的眼淚。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那就需要讓配音演員的聲音,成為角色的原聲。

因此,配音行業發達的島國,很多配音演員同時也是演員,在影視劇中出境。

然而,電視劇演員的男女主角對顏值有一定要求,這就很大程度上限製了配音演員能參演的角色。

而且,有的配音演員性格比較內向,可以接受在屏幕後用聲音儘情演出,因為不需要露臉,可一旦麵對鏡頭,就會變得緊張,因此並不是所有配音演員都會選擇這條路。

能適合所有配音演員的拓展渠道,一是要讓他們的聲音成為角色原音,二是他們的角色是主角,三是不需要配音演員露臉。

在這個年代裡,能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就是美術片和廣播劇,尤其是廣播劇。

美術片的放映需要一定條件,比如需要放映員和放映機在場,提前布置場地和通知百姓等等,而這個年代電視機還未普及,百姓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得最多的是廣播,連農村裡很多人家門口都裝了紅星小音箱,用來聽廣播。

在未來幾年,譯製片的潮流將席卷全國,電影的片段也會以聲音的形式,以廣播為媒介,向百姓聽眾播放。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英語還未普及的年代,譯製片的配音演員聲音成了很多人的童年,在國內甚至比電影演員的知名度還高。

“新的一年裡,我們將會引進更多的電影……”

李瀟瀟心想,確實是越來越多,最開始因為量少,所以大家都精心打磨,到了後麵因為工作量多,而且配得多拿到手的收入越多,有的人開始沉不下心,為了趕工而放棄質量。

她托著腮,指腹輕輕地撫過鋼筆上的刻字。

這種將電影片段放在廣播裡播放的形式,其實也有點接近廣播劇。可做出這個舉動的,是電視廣播中心,並不是譯製廠主動。

也就是說,譯製廠並不負責推廣,隻負責譯製,畢竟這才是它的本職,如果要製作廣播劇,這是超出了它的職責範圍。

李瀟瀟知道,對於她來說,難的不是製作廣播劇,而是怎麼說服譯製廠考慮配音演員的前途,同意在這方麵投放人力物力,而且還要跟電視廣播中心進行對接,讓那邊在廣播中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