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是誰?為何如此做?”
……
“此番伐楚之戰,寡人要一雪前恥,一切戰陣之事儘數托付給王老將軍。”
“王翦,為我秦國上將軍,統率六十萬大軍,伐滅荊楚!”
大殿上,秦王政開口,正式將任命王翦為伐楚主將的事情宣告下來。
王翦走出來,行了一禮,說道:“謝大王,臣王翦必不辜負王命。”
相比上一次李信的各種豪言壯語,王翦的話很少,卻讓殿上諸人聽的十分安心。
“王翦穩啊,這一次終於可以打個順風仗了。”
趙佗看著這一幕,心裡很高興,有王翦領軍,完全不用擔心大敗的風險。
當今秦國的國力,隻要主帥不亂搞,勝算是極大的。
“隻是不知副將是誰?楊端和?”
事情就如趙佗所料,在宣布完王翦為上將軍之後,秦王政立刻又宣布了此番伐楚的副將,正是楊氏老將楊端和。
眾人皆感覺理所當然,沒人驚訝。
不同於上一次李信伐楚,秦王政想要用一乾新鮮血液來替換秦軍中堅。
這一次,他的目的是為了徹底覆滅楚國,一雪恥辱。
為此,他不惜親自前往頻陽請王翦複出,更是發動了秦國六十萬大軍,堪稱傾舉國之力。
這種情況下,秦王政決不能允許有任何的失敗。
所以這一次,他一切用的是最穩重的搭配。
主將王翦,穩。
副將楊端和,穩。
此戰,必須穩贏!
沒有第二個選擇。
趙佗捧著墨玉圭,站在殿上,看著楊端和老將軍出來行禮謝恩的模樣,心中卻若有所思。
他發現,整個秦國的高級武將,似乎都被幾大將門壟斷。
王氏。
蒙氏。
辛氏。
楊氏。
李氏。
桓氏。
……
雖然這時代有一句話叫做“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但實則,真正壟斷上層的還是各大將門氏族。
秦國的軍功爵,給底層的人開通了一個上升渠道,但真正的平民,能夠從小兵開始,爬到頂層的實在是太少太少,甚至可以說沒有。
哪怕像羌瘣,那也是出身羌人大姓,入伍就有爵位優待,非一般人能比。
或許,他趙佗能算一個真正從小兵爬起來的。
……
大朝會上。
秦王政正式任命了此番伐楚的主將和副將人選。
之後就由王翦、楊端和兩位老將,前往邦尉府,和邦尉尉繚共同定下其餘裨將軍的人選。
此番秦國出兵六十萬。
除去三十萬輔兵民夫外,戰卒也有三十萬左右。
如此便需要三十個校尉級彆的秦將,以及十餘位裨將軍。
“這趙佗該如何安排?”
“他現在可是中更爵位,真是傷腦筋。”
楊端和看著簡牘上的趙佗之名,不由犯了愁。
中更爵位,足以擔任裨將軍之職。
但按楊端和所想,這趙佗雖然在李信伐楚之戰中創造了輝煌的戰績,但畢竟年齡太小了,最高隻帶過五千士卒,沒有帶大軍作戰的經驗。
若是陡然升為高職。
這年輕人,恐怕把握不住。
最終落到李信一般的下場也有可能
楊端和想到王翦穩重的性子,以及之前在伐燕時打壓李信的情況,不由試探出聲。
“趙佗陡升高位,恐怕會重複李信之事。莫不如將其任為校尉,隻帶一萬人?如此便可穩妥一些,但趙佗爵位太高,不便居於人下,就讓其歸於上將軍直轄如何?”
聽到這話,一向穩重的王翦卻笑著搖了搖頭。
“不用如此安排,你彆看他趙佗年少,但本領可不小,並不差於其他裨將軍。”
王翦想到趙佗在伐魏之前,就跑來詢問自己若是“秦軍伐楚大敗,被楚人尾隨追擊,該如何應對”的事情。
如今想來,此子竟然有這般先見之明,甚至比他王翦還看得遠。
從昌平君的異常表現,就看出對方會有反叛可能,從而又推演出一係列的戰爭變化……趙佗這般見微知著的能力,光是想想就讓王翦歎為觀止。
更彆說,趙佗在楚地的戰績也讓王翦覺得很亮眼。
此子,不可以常理待之。
想到此處,王翦笑起來,對一旁的尉繚道:“尉公,我看咱們也不用故意壓著趙佗,就依他的爵位,任為裨將軍如何?”
尉繚笑道:“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