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皇宮中有一個地方叫武庫。
武庫的名字簡單,作用也簡單。
這兒不僅收納著天下藏兵、法寶、甲胄,也藏著天下諸多學派的秘典。
如同董仲舒此前聽聞屍無道誦讀的‘宇’和‘宙’代表時間和空間,又有黃老學派涉及的“道”與“域”,墨家學派的“久”和“宇”,又有名家學派“大一”、“小一”等。
每個學派的定義不同,這也導致了每個學派的學說內容不同,更是造成了通讀的困難。
這個學派的竅穴可以稱呼為‘神庭穴’,另一個學派可以叫成‘發際穴’,竅穴是同一道,但鑲嵌在文字中想讓人弄懂的難度極高,而通篇定義的不同如同張學舟等人國外文獻資料,會陷入直接的茫然無措。
而其中又涉及地區文字和古文字,這會在典籍上更增難度。
大多人進入秘閣都是選擇自己所熟悉的學派學說,少有人如董仲舒這樣跨行觀看古典籍,即便是儒家學派的其他大儒也是如此。
“我來讀,你來記!”
武庫秘閣不得將秘典取走,雖然秘閣內不限時觀看,但人總歸是要吃要喝,而且鑽研這些內容尤為費神,大多數人持續時間並不算久。
董仲舒也不例外。
但他慶幸有一些人天生存在特殊。
董仲舒可以快速記憶一段自己所能理解的內容,而張學舟則是真的能死記硬背。
甭管內容是否理解,張學舟都能記憶,而且張學舟可以做到記憶的內容複雜多樣。
這是董仲舒在淮南文英閣親自驗證過的真實,相應董仲舒極為放心讓張學舟來做記憶。
等到他出了秘閣,再通過張學舟口述進行書寫就能得到完整的秘典內容。
董仲舒並不貪多,但他想將自己所需拿到手。
“夫子,你讓我記這些東西,我也搞不懂啊,這算什麼好處?”
背誦過一冊《經法》,張學舟不免覺得自己記住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內容。
如果說文英閣的典籍經過了修正書寫與翻譯轉換,武庫秘閣這些典籍都維持在原貌狀態。
這或許就是景帝的《墳經》和文英閣《墳經》存在差異的原因。
這可以讓人學到最為原汁原味的內容,但也帶來了太高的學習難度。
張學舟背誦完之後壓根沒搞明白自己背誦的是啥玩意兒。
“我們現在搞不懂,但總有一天會搞懂”董仲舒道:“你好好背誦記憶,我以後翻讀給你就是了!”
“儘會畫餅給我吃!”
張學舟來之前就知道自己‘運’四平八穩,想獲得好處全憑貴人瞎了眼贈送。
等到了秘閣,他不免一臉果然如此的感覺。
“你對運術有些興趣,恰好我手中的這一本就是,你要不要記?”
秘閣中放置著大量竹簡,又有青銅片、鐵片、金銀等鑄造秘典,也有陳舊的獸皮記載內容。
董仲舒翻了許久,最終挑了一塊長兩米寬一米的青銅厚板,又拿手比劃指著上門的文字。
“這是什麼?”張學舟問道。
“這是黃老之學中的帝學,叫《在宥》”董仲舒道:“傳聞這是黃帝所學的運術。”
“聽上去很有意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