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般, 一晃而過正月就過完了。
二月二龍抬頭,這天家裡有小孩的都會在這天剃頭發。
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是萬物播種的時節, 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潤。
龍在民俗文化裡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俗語裡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一說, 因此龍抬頭是複蘇和吉祥的象征。
傳說裡人們選擇在這一天給孩子剃頭,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 保佑小孩健康成長, 長大後出人頭地。
不過在大商剃頭的小孩是在七歲以下,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聖人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孝之始也。
另一個則是《禮記內則》裡, 聖人曾言:“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意思是隻要過了七歲的孩子, 就已經算是大孩子, 就不能讓男孩和女孩同席而坐了, 也不讓男孩女孩在一起吃飯。
八歲,就要開始教孩子在進出門、入席就餐等日常生活中,學會尊讓長者。
九歲,教孩子倫理道德規範的初步訓練、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
等孩子長到十歲的時候, 就要送男孩出外就師求學,學習更多的知識、禮樂,遵守此前學習的謙讓之禮等。
所以,七歲以上的孩子,不管男女哥兒都不能再剃頭發,需得留有長發代表你已經長大可以主事了。
但是有人可能會問,那七歲以後的都不能剃頭,之後頭發一直長一直長,不是長的拖到地上了。
當然不是,隻說不能剃頭,可沒有說不能剪頭呀,或者是修剪。
因此二月二龍抬頭這天,七歲以下小孩剃頭,七歲以上,不管男女哥兒老少都會對頭發做個修剪。
當然以上那些什麼八歲九歲十歲了要乾些什麼的,那全都是那些世家子弟或是有底蘊的氏族才會遵守的。
像陳述他們這鄉下,除了七歲不剃頭外,村裡那些□□十歲的小孩子還不是成天滿山偏野上山下水的玩耍,還不是跟家裡或者族裡的哥兒姑娘們一起打打鬨鬨玩耍的。
所以其實規矩都是氏族才遵守的,鄉下你跟他們講規矩,還不如跟他們講怎麼賺錢有用。
今天,陳氏的小孩子全部都被家人帶到祠堂的院子裡,院子裡有個剃頭匠在那給一個個孩子剃頭,當然也不是全部剃成光頭,而是腦袋四周全剃光,正中頂卻留一撮頭發,每年都留下的那一小撮頭發現在都能紮個小辮子了。
那樣子就跟陳述在上輩子看到的福娃發型一模一樣,這一天陳述見著族裡的小孩和家裡的建功幾個侄子的小辮子在頭頂一甩一甩的,他都忍不住的想笑。
而書哥兒和建祖倆兩歲都不到,陳母說不用按照規矩,並且還說養孩子不剃頭如養石頭,然後讓剃頭匠給倆小孩子全部剃光成光頭。
書哥兒小小年紀就愛悄,發現自己美美的頭發被剃掉成了光頭,傷心的好一陣哭,最後還是木哥兒溫言溫語的哄著,又是拿糖果出來哄才哄住眼淚。
而陳述自己也修剪一下齊腰的黑發,當時給陳述修剪時,那剃頭匠謹慎的跟修剪寶貝似的,後來更是問可不可以把陳述的頭發讓他帶回去,供著讓自家的孩子沾染書香氣息。
陳述聞言嘴角隻抽搐,最後還是陳母搶回頭發。
等全族人的頭發都修剪完後,這些修剪下來的頭發被老族長在祠堂的祖宗麵前一把火燒掉。
至於為什麼要在祠堂老祖宗麵前燒掉,陳述也不知道,隻知曉這是祖祖輩輩傳來的規矩。
二月二過去後,陳氏族人又繼續建造紙廠。
陳述繼續上午在祠堂教孩子們讀書,下午在荒地那邊看書院的建造。
........
上月元宵過後,陳述去縣城找盧大牛建書院,當時盧大牛覺得陳述的想法不現實,要求上門看材料。
陳述把水泥製作的承重板看盧大牛看後,他直呼有這神器,彆說三層樓,就是五層樓他也能建得出來。
當天午飯都不沒有留下吃,在陳述不解的眼神中就興衝衝的趕回縣城,然後第二天他就帶著一班人馬上門,重頭到尾完陳述隻給了銀子和圖紙,然後完全不用他操心,這書院輪廓一天一天的出現在陳述的眼中。
.......
一晃又是兩個月過去了。
五月步入初夏,眾人脫下厚衣服,換上了短薄的夏衣,特彆是姑娘哥兒們,也都紛紛換上漂亮的夏裝。
陳氏的造紙廠完全步入正軌,老族長安排好族人們,什麼時候造紙,什麼時候務農,總之是賺錢種地兩不誤,現在庫房裡已經積讚了一批衛生紙和抽紙,隻等席念之那邊派人來取貨。
而陳述的書院也在五月初五這天正是竣工完成。
當初荒地上坐落著一棟高樓小院,也有曲水流觴的亭台樓閣、
陳述建立這個書院的初衷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書院。
這個書院內部分為四院,進入大門進去是前院,靠左側為南苑,右側是東苑,最裡側是後苑。
前院,是最進院學子們學習最基礎入門的地方。
後苑,是為要考科舉的學子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