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幸虧俞星城也是憂思重的性格,回京以後萬般陣仗,她也沒忘乎所以。
俞星城常年在外,不知道朝廷是如何包裝這一場“小燕王下西洋”的,從英軍退出印度,而後孟加拉國、暹羅等地先後民族起義,英軍被迫退出南亞時,朝廷就對內宣揚成了大明的功績。
這種宣傳無可厚非。拉克希米自然是戰爭的最主要力量,可大明確實提供槍炮與糧食,如果沒有大明暗自砸錢,以印度本土在殖民下幾乎稀爛的農產,拉克希米根本不敢全國開戰。
這些年來禁煙、廣州海戰以至於後來的淡馬錫海戰,大明與英軍的拉鋸持續了幾十年,今日算是真正的揚眉吐氣。
小燕王自然成為了被宣揚的主題。哪怕朝廷不授意,小燕王的血統和受寵一直是民間討論的熱門話題,哪怕遠到廣州一帶的小報,也要留個燕王板塊。再加上他以前作風張揚,既是修道問仙,又打贏過倭國,多少“桐鄉豆腐西施醉打俏王爺”“赤發燕王怒殺青麵夜叉”的故事,都是拿他當主角。
而小燕王當年離開大明時陣仗就足夠大了。誰都知道小燕王率領比三保太監鄭和規模還大數倍的艦隊,不是去給皇帝搜集奇珍異寶,也不是給那些爪哇小國去建交,而就是要一路衝到奧斯曼去。印度一贏,小燕王都快被吹上天了。
不過朝廷後來也覺得這股議論的風氣太過了,甚至民間各種寫書,在書中胡說八道,甚至有人編寫說什麼小燕王如何睡上印度女王的故事,朝廷既想管束,也怕燒書□□反倒讓人更容易誤傳,還不給皇室添光彩。
呂涵呂閣老提出,說百姓不過是好奇,也都想了解異國故事,不若讓人把俞大人遞交給朝廷的印度的報告陳情,加以刪減潤色,而後出版。俞大人筆下關於印度的調查,其中不少描述既真實也是揚我國威,又可作為商戶百姓甚至各級官員接觸印度時的參考,實在是合適。
於是俞星城就這樣被推到了人前。
隻能說給她的那本紀實風格的調查報告潤色的哥們,也是個人才,恰到好處的摻雜了一點地攤文學的苗頭,一點似有似無的跨國戀磨鏡傾向,但仔細去看,句句都是乾貨,條條都是紀實,看得人心潮澎湃又找不到痕跡。
此次車隊進入京師,人群夾道,四周樓閣城牆擠滿了人,本來死氣沉沉的內城難得熱鬨的過分,人們傍著儀仗隊走,又是呼喊又是揮舞胳膊,還有些拿紙做了旗子,上頭寫了些“揚我國威”之類的話語,隨著人頭攢動而亂晃。
有不少女子趕時髦,做女官打扮,不知道從哪兒搞來了綸巾,戴在塗脂抹粉的臉上,穿著圓領袍,似乎想要去瞧小燕王的模樣。但俞星城也隱約聽到不少人在議論她,甚至有些膽大的,喊道:“咱們那位俞大人也在裡頭嗎,怎麼沒有露臉瞧瞧!不知道是不是個才貌雙全的。”
俞星城並不打簾子往外看,她不太習慣被人這樣議論,更何況有些議論既是淳樸仰慕,也有看
熱鬨的心態。
遠遠的能聽到前門的禮炮聲,連譚廬都忍不住興奮起來,兩條鐵腿直冒蒸汽,俞星城轉頭笑:“大人提醒了我,怎麼自己卻按捺不住了。”
譚廬笑:“我剛剛聽這禮炮聲數,這算是難得的大禮,在崇奉年間說不定都是頭一回,我自然也覺得臉上有光了。皇帝今日也要封賞的,不過這才是第一輪,主要是為了給小燕王接風洗塵。之後你等著一輪輪的賞賜、宴請與封官吧,個把月都不得安生呢。”
俞星城搖頭:“我隻想趕緊回家。”
譚廬:“說來,我記得你住在城外,與你當時的幾個同年共租的院子?從今之後你怕是要住進京城裡頭來了。”
俞星城:“那些倒也不重要。”
她隻想趕緊見到她們。
譚廬:“我高興的是,皇上這次是真給足了燕王殿下排場。以前的寵愛若是會遭人非議,這一次便是沒人敢置喙了。”
俞星城懂,譚廬也是真的很喜歡小燕王的性格,更希望小燕王受到真正的重視。
譚廬興奮到一半,剛要探出頭去看看外頭的街道,就聽見哢噠幾聲,他的兩條白鐵的腿腳機巧卡住了,他一屁股坐回原處,趕忙去摸腰間的掛件。那是個白瓷小油壺,譚廬總是跟仙官們在一處,大船上也沒有太精通機巧的靈工,他隻能勉強自己給自己修著。
他這是怕一會兒自己沒法下車走路,也顧不上俞星城在對麵,滿臉歉意的卷起褲腿來,想要將小油壺裡的油滴進去。
隻是卻怎麼都調整不好。
外頭人群還在歡呼,道路愈發平整,算著時間已經離宮城不遠,譚廬有些焦急,額頭冒氣汗來。他離京時是皇帝親自任命的,此次回朝麵聖,他也是重要人物之一。而譚廬其實也努力隱藏著自己的一雙鐵腿,極其在乎臉麵,若是這關鍵時候他變成殘疾了,對他這一路的努力也太不公了。
譚廬:“好像是裡頭有個齒輪要陀螺了。”
俞星城半蹲下來,她抬起右手:“我能用一點磁力,讓我試試能不能幫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