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樹是去年十月份成的親,娶的連首輔家二子的嫡長女,算是徹底落實了白鷺書院一派的地位,同時也很有希望受到連首輔的全心栽培,甚至等到首輔退休後的勢力都是可期的。
謝樹曾經問墨雍會不會後悔過早的成親,以至於在兩人同樣能力相當的時候,卻是謝樹比墨雍更先進入連首輔嫡係,就連這次下放謝樹去的也是連首輔堂弟所在的省份,算是有大佬照應。
墨雍淺笑著回答從不曾後悔,所謂求仁得仁,墨雍奢求的從來都不是仕途一帆風順或者回報家族,這樣的念頭有過一次就已經足夠了,墨雍隻想在這樣的時代能夠護得住妻兒,讓他們即使在落後的時代也能得到一番淨土,從而自由快活的生活。
所以墨雍又怎麼可能本末倒置的去抱怨現在的處境?更何況海城在這個時代雖然屬於蠻荒之地,並不受當權者的重視,但實際上在遙遠的現代社會,海城可是走在時代前列的繁華之地,兩者之間差距的不過是眼光和想法,墨雍有後世的經驗,反而認為海城是最適合的地方,能讓墨雍真正開始施展手腳的機遇之地。
過了武川墨雍和謝樹就分道而行了,墨雍去的是最南邊的地方,一路上舟車勞頓,每每停留的時候墨雍都會找大夫給家人把了脈,確定連日的奔波沒有帶累身體。
實際上這次和墨雍一起出發的人確實不少,主要是嶽父那邊不放心瑾瑜跟著墨雍奔波,於是打發了吳家十二個堂兄弟過來照應,用嶽父的話來說就是吳家早就想要看看外麵的世界,尋找有沒有合適發展的機遇,吳家堂哥們不僅自己過來,還帶著他們坐鎮武館帶徒弟的兩個叔伯手下十來號出來曆練的弟子,一群人都是身體健壯的青壯勞力,還都練過武,走在路上浩浩蕩蕩的一群,看上去也甚是威武。
墨雍其實明白嶽父的一片苦心,這個時代的人可不興什麼北漂、南漂,吳家這些人之所以願意跟著墨雍來到出了名的荒涼之地,為的不過是一來護應瑾瑜和墨雍兩人周全,二來跟著墨雍也算是一個出路,不管墨雍到了哪裡總歸吳家也能依此創出一片天地。
沒辦法墨雍本身親族人丁稀薄,親大伯又是那樣的性子,墨雍去京城的時候族裡還有人提議跟著過去,被墨雍以京都物價過高拒絕了,等到這次過來苦寒之地,除了族長派過來的三個本家兄弟,其他人都沒有提過什麼跟隨的話語。
這也是墨雍一直以來用來在墨母麵前替瑾瑜加分的一項,吳家對於墨雍這個女婿那真是全心全意,吳家兄弟多又團結,他們有心照應墨雍才讓墨雍有了現在的人手充足,就是碰上當地勢力,墨雍也是有人可用,不至於太過束縛。
女眷這邊此次就隻有瑾瑜和她的幾個嫂子、墨雍這邊的三個堂嫂,三姐卻是沒有跟過來的,畢竟三姐的誌向在京都,又趁著墨雍和瑾瑜在京的時候找好了人家,以至於墨雍兩人出京的時候三姐已經嫁出去足足三個月了。
要說三姐所嫁的人家還真不算差,畢竟三姐這可算是封建社會另類的自由戀愛,對方的身份不夠三姐是肯定不會主動去設計的。
不過在墨雍來看這兩人也真是半斤八兩,三姐找的那人是個落魄的貴勳子弟,博英侯府世子。
說起博英侯周朝的官員們還是有所耳聞的,畢竟博英侯有一個名聲傳遍大江南北的英雄父親,先帝年輕時候博英侯那可是先帝的得力手下、天子寵臣,備受關照和信任,風頭可真是一時無二。
可惜當年的博英侯去世太早,兒子還沒有成長出來,先帝念舊情依然按照侯爵分封下去,但之後卻沒有重用過新任博英侯,而現在的博英侯世子那更是比之父親更加平庸的存在。
現任博英侯世子原是博英侯的庶長子,這代博英侯的後宅妻妾真心不少,但可惜子嗣就隻有這個博英侯世子和嫡子,嫡子長到十三歲的時候博英侯準備為其請封世子卻沒想到在這關頭世子墜馬而亡,後來查出來是庶長子的庶母算計的嫡子,一時之間博英侯府的家醜成為京城人人說道的談資,博英侯裡子麵子都丟個精光,他倒是嚴懲了算計嫡子的庶母,可兒子畢竟回不來了,庶長子就是他們府上唯一的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