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說跟尋常百姓家那般,說分家,便隨便拿出點兒東西隨便打發了。
這些孩子雖然沒兩年就到成婚的年紀了,可在寶珠眼底還小呢,也就初高中生的年紀,將這麼點兒大的孩子趕出家在她看來實在有些不厚道。
那她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呢?
這還要歸功於清朝皇室的一種獨特的襲爵製度——
因為明朝末期,皇室成員太多又特彆能生,以至於最後明朝的皇室成員幾乎達到遍布全國的地步。偏偏這些皇室成員還都需要朝廷拿錢供養,於是每年供給皇室成員的俸祿就是一大筆消耗,平白浪費了無數金銀不說,這些皇室成員還總是惹是生非,完全是於國無益的害蟲。
明朝明明經濟發達,最後卻落得亡國的下場,除了朝廷**,官吏貪酷,前幾任皇帝都是昏君,以及天災頻發、清朝入關等原因外,這些尾大不掉的皇室成員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康熙從明朝亡國經曆中吸取教訓,為了限製皇室成員,特地搞出來了一個考封製度。
清朝的爵位承襲製度本也與其他朝代不同,雖然都是嫡子繼承爵位,但除了寥寥幾個鐵帽子王外,其他勳貴子嗣繼承爵位的時候,這個爵位卻會降等,比如胤禛若是最後沒能當上皇帝,那弘暉日後繼承的爵位就不會是胤禛的和碩親王爵,而會降等為郡王。而胤禛的其他兒子雖然也有機會獲得爵位,但卻無法如弘暉這般隻需等著胤禛死亡,而需要努力學習,然後在成年的時候參加清朝特有的考試。
考試共三門,滿語,馬射,步射,必須獲得優等才能按例襲爵——
考封製度不曾被折騰出來的時候,康熙規定,所有勳貴嫡子襲爵,則降一等,其餘子嗣封爵再降一等。也即是親王嫡子襲爵,若無意外,隻能襲封郡王爵,而其餘庶子則最高隻能獲得多羅貝勒的爵位。
當然,隻要是考試就不可能每一個都獲得優等對不對?
參加考試的庶子們,若是考試成績隻能得到了“平”的評價,便必須再降一等襲爵,如他原本獲得優等評價可以得到貝勒爵位,可因為因為評價不如預期,隻得了個平平,於是便隻能得到固山貝子爵了。
更差的,隻獲得了劣等評價的勳貴庶子們,比之獲得“平”評價的則要更降一等,原本的貝勒爵也變成了奉恩鎮國公的爵位了。
按照胤禛如今的爵位,這些孩子就算三門考試全都不及格,也能獲得一個奉恩鎮國公的爵位,這個爵位可比絕大多數人好太多了。而有了爵位,內務府自然會分配府邸給他們,等這些孩子成婚後,他們的生活也都有內務府分配供養了,可以給雍親王府減輕極大的負擔。
至少對胤禛對寶珠來說,都是一件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
況且這些還在學校學得很好,所有師傅都對這些孩子的學習情況稱讚不已,不說全部獲得優等,至少不至於得個劣等的評價啊。
也即是說,這些孩子若是真的被允許參加考試了,他們最少也能拿回來一個貝子的爵位。
想想吧,康熙如今已經成年的皇子當中,老八胤禩連個爵位都沒有呢,就算是老十四,那也不過隻有一個貝子的爵位。
此事若真能成行,彆說那些孩子了,就算他們的額娘也隻有高興的份兒。
這想法倒是好的,但偏偏沒那麼容易完成。
因為考封雖然並未嚴格規定參加考試的宗室的年齡,可真正參加考封的宗室們,年齡至少也有二十歲,其中大部分參加考試甚至是在有爵位的父親已經去世後,而他們的年紀更是到了三四十。
而作為胤禛的孩子,想要參加考封的話,還有一個算不上難題的難題。
胤禛的身份有些特殊——
胤禛不是普通的宗室,他是當今皇帝的兒子,是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
在皇位塵埃落定之前,一般皇子是不可能讓自己兒子急吼吼地去參加考封,將自己定位在普通宗室的地位上的。
普通人也根本想不到在兒子爵位上做文章。
但寶珠卻找到胤禛,勸他:“四爺您想想,您如今對外的形象,可不就是認真辦差,積極爭取,但淡泊名利,對皇位沒有太大野心的形象?但不管您對外形象如何,朝中如今就您一個形象正麵、不曾被皇上責罰、沒有犯過大錯的皇子,您可就是個立在皇上麵前的活生生的靶子。皇上瞧著自己日漸衰老的身體,心中的疑心也越來越重,保不準什麼時候就懷疑上你了。到時候,誰能肯定他還會看您順眼,而不想著如當初對付太子一般,為你尋個對手互相打擂台?”
曆史上胤禩徹底與皇位絕緣後,康熙轉頭就扶持了胤禵出來,保不定就有讓其與胤禛打擂台,不至於在朝中一家獨大的想法。
寶珠到底不在朝中,所以對朝中風向了解不多,但胤禛在前朝走動,對朝中風向簡直不要太了解,自然,他也就察覺到了皇阿瑪如今對自己也漸漸不耐煩起來,種種言行也透露出了對自己的防備。
“所以您需要給皇上表態,徹底坐實自己對皇位沒有太大野心的形象,好讓皇上對你放鬆防備。”
胤禛有些意動,但一時拿不定主意。
寶珠增加砝碼:“妾身瞧著四爺這些年對那個位置也不是真的沒想法,如何就不想想,皇上對繼承人的考察是多方麵的,考察對象也不止您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