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1 / 2)

以這種殺雞儆猴的方式懲治幾位官員後,總算沒人再敢跑到正寧帝麵前說道四,勾起正寧帝心中的那點心虛。

隨著時間再次來到即將舉行親耕禮的日子,有了二人在去年默契配合的成功經曆在前,正寧帝可謂是身心輕鬆,毫無壓力。

何殊也沒有什麼壓力,將注意力都放在玉米、土豆種子的分配上。

從今年起,這兩種作物就算是正式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采收後,自行留種即可,大半都可用來食用。

關於玉米與土豆的食用方式與禁忌,都已隨著這兩種作物的推廣種植,告知給百姓知道。

去年為了給公主減輕思想壓力,何殊特意將東宮存的種子拿出一部分,讓東山府的受災百姓在洪水徹底消退後補種上。

雖然種得比較晚,但是因為那邊的氣候還算溫暖,後來的收成還不錯,由朝廷撥款,讓當地官府購回那批收獲留種後,完全可以在今年免費發往給那些受災百姓種植。

當然,不管是什麼地方,都需遵循一個原則,就是種植這兩種高產作物,儘量用荒地或次等地,還需輪種,好地主要用來種植小麥與水稻在、大豆等大安傳統植物。

土地是廣大農村百姓的根本,官府一再宣傳強調用好地連續種植這種高產作物,會讓好地變成廢地的危害,百姓當然也不敢冒險。

雖然何殊很希望百姓們都大豐收,不僅能讓百姓們早日實現溫飽,也能讓大安多建個可以裝滿糧食的儲備糧倉,可是何殊更清楚不能急功近利的道理。

不在最初之際,就定下相應的規則,讓相關規則深入人心,後來再想扭轉百姓已經養成的習慣,不僅艱難,還會難以成功。

借朝廷在邸報上公開那些被篡改的曆史真相後,何殊終於決定借此機會,挖掘出邸報這一早就存在的利器的潛力,讓其實現更多功能,類似報紙的功能。

在當前的這種大環境下,何殊不敢正式開報社,實現所謂言論自由,因為步子邁得太大,就容易出現失控局麵。

但是借助早就存在的邸報,宣揚朝廷的某些最新動態與決議,適當引導一下民間輿論,讓各地百姓也能通過邸報中可公開部分的內容,及時了解朝廷某些政令的修改與實施情況,官員的一些升遷消息等,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聽到何殊的這個構想,正寧帝有些不大理解。

“朝廷頒布的政令,公開的決議,為何要讓普通老百姓知道?就算我們這些年一直推教化工作,可是真正識字的百姓,終究隻是少數,他們能懂什麼?”

何殊耐心解釋道,“正因他們不懂,我們才要努力讓他們懂,鼓勵他們主動去了解,去關注,甚至是參與某些政令的製定與實施,讓他們意識到,大安不僅僅是我們老何家的大安,同時也是他們的大安。”

例如此前的稅改方案,在具體實施時,也曾根據通過不同方式提交上來的建議,進行綜合的考慮後,做一些不影響核心內容的修改。

真要論起來,那其實就是一個讓百姓初步參與到朝廷政令的製定與實施的案例。

在打壓與處置掉一批帶頭抗拒稅改方案的官員後,這幾年來,新稅改方案實施得相當順利。

從中得到實在好處的普通百姓們,對繳稅的事相當配合,那些掌握著大量土地的豪族迫於形勢,不得不售出大量土地,從而減輕自家的稅賦壓力。

那些幾世同堂的大家族,為了可以少繳稅,也像何殊所預計的那樣,紛紛選擇分家分戶口。

再加上農作物產量在近幾年得到逐步增加,綜合算下來,朝廷這幾年的稅收不僅沒有減少,還少了許多因征稅而產生的各種矛盾與糾紛。

畢竟就算是那些初時被糊弄,或是懷著質疑的態度,認為新稅改方案中可能藏著陷阱的人,也不得不在鐵一般的事實麵前,承認這份真正惠及普通百姓的稅改方案,是真的為老百姓好。

正寧帝不懂什麼叫做主人翁思想,也不知道什麼叫做國家榮譽感到與參與感,所以他很難理解何殊的這番解釋。

“這大安,本來就是我們老何家的天下,也是所有大安百姓的大安啊。”

可是對於現在的那些普通百姓而言,隻要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或者是有人能讓他們相信,跟著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一切,他們還真不在乎大安是誰家的天下。

何殊有些頭大的繼續解釋道,“先帝弄丟大安的那麼大一塊地盤後,不惜篡改曆史,粉飾太平的行為,可以說是遺禍無窮,它會讓百姓們在潛意識中認為,連皇帝都不在乎大安領土的完整,會輕易放棄大安領土與百姓,父皇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種情況下,您對大安朝廷又有多少信任與歸屬感呢?”

讀書人能通過書籍來認識這個世界,獲知那些曆史,而普通百姓不需要那些,他們隻會將自己所知道與經曆的一切,都化作相應的語言與態度。

那些讀書人不知道的真相,也會化作百姓們口中的故事,從而口口相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