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自己今年已經年滿四十四周歲,聽到下麵的群臣附和,紛紛表示修建皇陵事宜需要儘快提上日程,正寧帝這次沒有一口回絕,而是選擇暫先擱議。
眾大臣見這次提起修皇陵的事,正寧帝不再像從前,總是滿臉地抗拒與反感,然後一口回絕,就覺得這次可能有戲,有種鬆了口氣的感覺,有些人則從中看到某些機會。
而這些大臣其實都理解不了皇上的想法,要知道,連他們這些當臣下的,大半都已早早地為自己選好風水寶地,提前修好陵墓。
可是皇上身為一代帝王,對修皇陵一事,不僅不上心,還表現出十分抗拒的態度,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些滿懷疑惑的大臣不知道的是,正寧帝下朝後,就開始跟太子算賬。
“他們說,這個修皇陵的投入需要百萬兩白銀起步,朕早就算過,百萬兩起步,意味著一百萬兩肯定辦不下來,計劃個一百五十萬兩,就算朕將來可以與你母後葬到一處,不必再修後陵,在皇陵旁邊留些位置,葬那些嬪妃,不必再修妃陵,這般下來,沒有兩百萬兩,肯定辦不成。”
何殊就這麼看著自家老爹心情煩躁地在他麵前走來走去,算賬算到最後,得出一個頗富哲理的結論。
“唉,算來算去,這修個陵墓需要花的錢,實在多得嚇人,朕都要死不起了!”
正寧帝實在想不通,這修個皇陵,為何會投入這麼大,可是他曾看到過在他之前的曆代皇帝修皇陵的花費,知道那些大臣說的百萬兩打底,並非虛言。
遠的不說,就說給他留下一個大爛攤子的先帝,他的皇陵前後共修了三十多年,耗資近九百萬兩。
窮得快要走投無路的時候,正寧帝無數次吐槽先帝不厚道,不惜掏空國庫與私庫給自己修那麼奢華的皇陵,都不願給他這個繼承皇位的兒留點養家糊口的錢。
不過他也是直到前段時間,才知道先帝除了修建那奢華的陵墓耗資巨大,還在私下裡拿出大筆的錢財安撫草原蠻族與理山國。
後者才是導致國庫與私庫都變得一貧如洗的主要原因,但是不管怎樣,為了修皇陵,正寧帝連十萬兩都不舍不得掏,更彆說是不一定夠的兩百萬兩。
聽到正寧帝的這句感慨,何殊迅速將它寫了下來,這給了她靈感,下一期的公開邸報,完全可以拿這個做主題。
她對這種不惜耗費巨資修建陵墓準備豐厚陪葬的風俗,不僅不感興趣,也並不支持。
哪怕她自身經曆有些有玄奇,但她仍然奉行人死如燈滅,身後事辦得再怎麼盛大隆重,死後也帶不走,享受不了的態度,畢竟她對此還是有發言權的。
看到何殊在寫什麼內容,正寧帝湊過來看了下,有些不解。
“皇兒記下朕的這句話做什麼?”
“兒臣覺得這句話可以充分展現父皇身上的珍貴品格,吝於在修皇陵上投入,卻不吝拿出巨資,為百姓修路鋪橋。”
根本沒想這麼多,就是單純舍不得花那些銀兩的正寧帝聞言,頓有滿腔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卻態度矜持地回道。
“朕就是覺得,將這麼大一筆銀子花在修陵墓上,實在有些華而不實而已。”
何殊卻態度真誠地回道,“若是曆代先王都像父皇這般英明,就不至於出現那麼多百姓衣食無著、民不聊生,帝王卻在大興土木修宮室、修陵墓的事情,從而導致一個又一個朝代滅亡的慘劇了。”
正寧帝對此心有戚戚,要知道他當年若不是因為選擇聽太子的安排,先想方設法地開源,態度堅決地直接拒絕修皇陵的事,說不定他們大安也會斷送在他的手上。
“皇兒,要不,我們爺倆的皇陵修到一處,看能不能節省點花銷?”
對於這個建議,何殊選擇毫不猶豫地回絕。
“不了,父皇,兒臣可不想修什麼皇陵,兒臣隻想在死後一把火燒個乾淨,不立墓、不立碑,不讓後人來擾我清靜。”
正寧帝瞠目結舌的看著何殊,差點找不回自己的聲音。
“皇兒為何什麼這般打算?這怎麼可以?”
“父皇可能不知道,不僅亂世時,會有賊人打那些王公大臣的陵墓,就算是尋常世道裡,有些實在窮到無路可走的百姓,或是貪婪之徒,也會打那些墓的主意。”
不過這隻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何殊活了兩輩子,這輩子還投生成為皇子皇孫,算得上是富貴至極,幸運至極,可她卻仍然活得這麼辛苦,讓她看透了做人的不易。
所以若有來生,何殊覺得自己還是不要再做人得好,實在太累。
正寧帝沒聽懂何殊的意思,“打陵墓的什麼主意?”
何殊這才想起在對方所接受的教育中,不存在‘盜墓’這種大逆不道的操作。
“因為知道那些帝王,王公大臣,或是有錢人家的墓中陪葬豐厚,有些人就會想到去偷挖那些墓,盜走那些金銀珠寶,曆史上甚至不乏開國帝王,靠著這種方式募集軍資。”
據說他們老何家的開國□□當年是寒門出身,與群雄奪江山時,有沒有乾這種事,實在有待商榷。
正寧帝難掩錯愕地跌坐在椅子上,對太子說的這件事,感到非常難以置信。
“這……這怎麼可能呢?怎能有人敢做出這種犯忌諱的事呢?”
雖然嘴上提出質疑,但是正寧帝很了解太子的性格,知道若非可以肯定,對方不會將這種事說得如此輕描淡寫,仿佛是常規操作,不值一提。
“父皇不必如此震驚,皇陵大墓的修建費用十分高昂,不僅是因那些配得上帝王規格的材料價格昂貴,還有就是需要做各種防盜布置。”
正寧帝此前隻關注過修皇陵的所需費用,還真沒注意過這些細節。
所以說,都知道盜/墓的存在,就他對此毫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