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商量,其實誰都知道何殊這位女帝的大婚,具體流程與日期都將由禮部安排,正寧帝與太後擁有建議與選擇權,何殊作為當事者,也隻享有最終的拍板權,沈家隻有配合權。
三人此行就是為了向外展現宮裡對沈家的重視,同時也是對這門親事的滿意態度,給沈家作臉。
所以隨著三人回宮,太上皇夫妻帶著女帝親自駕臨沈府,與沈家商定女帝大婚一事的消息,也隨之傳了出去。
京中此前盛傳的那些說沈卓是靠著長相好,有心機、有手段,才能蠱惑住女帝,讓女帝為他拒絕選秀的謠言,瞬間不攻自破。
誰都看得出來,這分明是正寧帝與太後也很看重沈卓,才會如此抬舉沈家,給沈家麵子。
在女帝大婚一事上,皇家以身作則,所表現出的遵守傳統禮數,重視親家的態度,也讓民間百姓極其擁護,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對待婚姻大事該有的誠意。
事後不出三日,宮裡就正式下發明旨,宣布女帝的大婚日期,日子定在秋闈恩科結束後,也就是秋末時分。
這是何殊從幾個吉日中選取的日子,一來是因她的大婚需要充足的準備時間,二來則是考慮到天氣原因,大婚的禮服很繁複,場合又很莊重,溫度高,容易出汗。
還有就是一年到頭,她也就那段時間會稍有空閒,其它時間本來要忙的事情就多,還要應付各地的一些突發情況。
何殊大婚的日期確定下來後,發在當期的公開邸報上,考慮到官員們知道她大婚的消息後,肯定會想方設法的備厚禮。
在這些厚禮的背後,勢必會給那些真正兩袖清風的官員增加經濟負擔,同時也會為某些手腳不清白的官員,提供一個可讓他們為自己開脫罪名的理由。
所以何殊直接讓人在邸報上注明,她大婚不收私禮,希望各地官員可以呈上當地特產作為賀禮。
這些特產可以是當地產量大,或是口味較為特彆的瓜果蔬菜與茶葉等農產品,也可是如瓷器、布料、竹編、木工之類的產品,或是各類器械,還可是當地特產的藥材,味道獨特的食物等。
隨著公開邸報將這道旨意傳播到各地,迅速在大安境內引起熱議,所有官員與聽說消息的百姓們,都開始仔細思考與議論自家當地的特產。
想到邸報上說了,這些特產被送到京城後,都會擺放在指定區域中,供人參觀品鑒,成功激起所有人的勝負欲,都不希望自家所在的府縣在這種大場合中落下風。
鄉情從來都是刻在大安人骨子裡的本能,尤其是在大安百姓的生活都已得到極大改善,擺脫了過去朝不保夕的麻木狀態,對朝廷懷有極大認同感的情況下,對自己家鄉的感情更為深厚。
都知道這將是在京中,向全大安人展現自家特產,進行評比的大好機會,都希望自家能脫穎而出。
正寧帝還是第一次聽說這種事,一想到那種場景,就覺得頭大。
“皇兒,我們大安現在的疆域這麼大,若是各府各縣都送特產來,京中也沒那麼大的空地擺放啊。”
隨著西月的並入,山陽省的收複,正寧帝已經不確定大安現在到底有多少個府縣,隻知道那個數字肯定很驚人,說不定會上千。
“父皇不用擔心,空地不夠用,還可在京中幾條主乾道的兩邊,都擺上桌子做展示攤位,辦法總比困難多,這件事會交由九門提督府負責安排,沒問題的。”
正寧帝還是感到不解,“皇兒不欲為那些官員添負擔,直接說明不收禮便是,何必要這麼做?”
“兒臣大婚,是件與民同慶的大喜事,不收禮的初衷,固然是為了給這朝野上下的大臣們減輕負擔,可是與此同時,也會讓他們少了份參與感,以這種方式讓他們獻賀禮,既能加強地方官員對自己治下的了解,還能給那些府縣做宣傳,這個消息傳出後,想來應該會有不少商人聚集到京城。”
除了這些原因,對何殊而言,這次還將是一種嘗試,若能取得理想中的成果,她打算將這種‘展銷會’的模式固定下來。
正寧帝相當熟悉何殊做事喜歡一舉多得的風格,隻得有些無奈地搖頭感歎道。
“皇兒真是連自己的大婚都不放過,朕也不知該說什麼了,希望這件事真能如你所願吧。”
事實也正如何殊所料,看到最新一期邸報上的內容,大安境內各地的商人,都極為關注,開始做上京準備。
哪怕隨著大安境內持續修路、疏通河道、建碼頭,讓各地之間的道路運輸效率,得到成倍的改善。
但是在這個信息傳輸不發達的年代,各地域之間的交流,仍舊不是件容易事。
朝廷這次出麵,讓大安境內的各府縣,都將自家最具特色的特產送到京城,統一擺出供百姓品鑒,讓無數商人都能從中看到商機。
對他們而言,這將是一次可以從中找到優質貨源的大好機會,他們當然不能錯過。
左書意滿麵愁容地看著沈卓,“卓弟,陛下的這道聖諭,方便了地方官員,可是對京中各部衙門而言,可就難了啊,上官派下任務,我是想破了頭,也想不出我們大理寺能拿出什麼特產,你可有什麼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