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遷府(2 / 2)

不是他不想搬,是不值得搬。

近幾年,臨江縣內的外來遊商極多,早就開啟了打尖住店一條街,比仙客來稀奇、好吃、裝潢養眼的酒樓比比皆是,仙客來在清平府城之所以能夠獨占鼇頭,靠的是經營出來的百年名聲,還有就是掌櫃的手中拿捏的人脈。

哪家的老太太打算過壽,哪幾個權貴有什麼興趣愛好,喜歡吃什麼玩什麼……這種最原始的‘大數據’,都牢牢記在了仙客來掌櫃的腦子裡。他若是搬去了臨江縣,優勢十不存一,拿什麼同那些菜式比仙客來新穎、房間裝飾得比仙客來好、價格還比仙客來低廉的酒樓比?

怕是他費勁功夫把仙客來搬到臨江縣,卻無人會再買賬啊!

這些不想清平府城搬遷的人想儘辦法地給李淳奕遞化,甚至有人許以重金,拿出了一年三千兩雪花銀的承諾,可惜這些對李淳奕的誘惑並不大。

朝廷發的俸祿足夠一家支出,夏晚棠還有自己的買賣,家中的農場、牧場、魚塘、礦場等都是日進鬥金的買賣,三千兩雪花銀哪裡會被李淳奕放在眼裡?

他一不愛文人字畫二不愛古玩串串,全身上下都沒什麼奢侈的愛好,根本用不著花錢,也沒有三品官的架子,一件衣服穿個三四年都不會想著要換,還是夏晚棠催著攆著給他添的新衣。

上門遊說的人跑爛鞋底子磨破嘴皮子,也沒能讓李淳奕回心轉意,清平府府城最終還是搬到了臨江縣的縣城北郊。

臨江縣城更名為新清平府城,同舊清平府遙遙相對。

李淳奕在新清平府搞了三件大事,一是興建臨江港,徹底將水脈打通,為往來遊商提供了便利,二是在沿江一帶劃出地方來,築好拱壩,建起了三十裡清江水市,沿江兩岸三十裡儘數被規劃為酒樓、茶肆、書院等,三是在臨江縣中確定了工人的身份,允許工人通過繳納稅銀來抵農稅,再由清平府府庫中的囤糧來將稅銀兌為農稅,上繳國庫。

前兩件大事是為了讓外地遊商來清平府,最後一件大事則是讓清平府內的老百姓可這勁兒造!

以棉花種植業為首的產棉業、紡織業儼然已經成為了清平府的標誌性經濟支柱之一,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開墾出來用於種植棉花,若不是剛吃過家中沒有囤糧的虧,怕是老百姓都會隻種夠自家吃一年的糧食,餘下的田地都用來種植棉花。

如果老百姓種的糧食隻夠自家吃,那些縣城中住著的家中沒有田地的人該吃什麼?

為了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李淳奕有意地讓清平府城內的糧店適當抬高了收糧價格,而且清平府的府庫中也連年囤糧,每年新糧換舊糧,確保抵禦天災的能力。

-------------------------------------

清平府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原先從□□盛唐那邊來的遊商們總是在臨江縣吹噓□□盛唐有多麼多麼好,吹噓長安城有多麼多麼繁華,可自打那次天災過後,那些長安來的遊商們就很少吹噓盛唐的好了。

因為盛唐那邊比宋地要偏北許多,聽聞那次雪災降世時,盛唐受災相當嚴峻,有許多百姓凍死或餓死在家中,流民四起,整個盛唐都跟著動蕩了起來,戰火紛紛,若非那唐皇手段強硬,唐兵勇武非常,怕是高高在上的盛唐都能被那些亂臣義軍所顛覆。

雖然唐皇帶領李氏皇族在動亂中撐了下來,平定了各地的賊寇義軍,但盛唐□□也因此而元氣大傷。

盛唐在衰落,宋地的清平府卻在飛速發展,哪怕是長安城來的商人,在見到清平府那沿江水市時,往往都會情不自禁地看迷了眼。

商業是新清平府城的第一旋律,往來最多的一直都是操著各地口音的遊商,第二旋律是李淳奕始料未及的——文人騷客們不知道從哪兒聽說了清平府城發展極快,有許許多多新奇的東西,都紮堆兒來新清平府城遊玩,留下不少有名的詩作與文章,這些詩作與文章被那些遊商們帶去了各地,轉頭就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來。

三十裡清江水市變成東魯之地‘網紅打卡點’的事,夏晚棠始料未及,不過這並不妨礙她搭著這趟春風搞錢。

精品棉布這等東西已然不算是什麼稀奇物了,這個時代還沒傳到東魯之地的各種水果都被夏晚棠買了果苗回來,調快生長速度,種到了農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