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氪金戰士VS血肉之軀(1 / 2)

大明的鐵渾甲極為昂貴,三娘子曾經說京營的鐵渾甲營造費用,可以將整個北虜完全買下,並非胡說或者吹捧大明,而是事實。

時至今日,除了大明皇帝朱翊鈞、親王朱翊鏐的鐵渾甲,或者叫明光甲之外,並沒有勻質鋼板製造的鐵渾甲,大明皇帝禦用的鐵渾甲,那是人工鍛造,一點點敲出來的百煉鋼,這玩意兒的工期實在是太長太長了。

禦用的鐵渾甲鍛造法和京營使用的鐵渾甲,在初期製造工藝上沒有太大的區彆。

鐵料、煤炭、石灰石等物裝載料鬥裡,在鉸鏈的牽引下,從爐喉落入爐腹之內,繞過了爐身的熱空氣管道通過風箱加壓從風口壓入爐腹,充分燃燒的煤炭產生高溫,將鐵料融化為了鐵汁,匠人們將長鉗插入出渣口,將初步由雜質形成的釉,從出渣口拉出來,打開出鐵口開始流出鐵汁。

這些釉,用於鋪路是極好的,不會浪費。

鐵汁流入一個方池之中,通過攪拌,讓空氣與鐵水充分接觸,冷空氣進入並不會讓鐵水的溫度下降,鐵水的溫度反而會進一步的上升,因為燃燒需要氧氣,通過攪拌空氣和高溫的鐵水充分接觸後,鐵水中的碳,會再次燃燒。

這個時候,會得到了一池【富有大量雜質的熟鐵】。

這種做法效率極為低下,而且需要頻繁的更換攪拌用的木頭,木頭根本堅持不了幾下,而且在高溫炙烤之下,很容易發生事故,常常有人從池邊跌落池水之中,大明的工匠們設計了一種可以傾動的圓筒狀吹氣煉鋼前包。

這種前包帶有氣孔,可以將加熱過的空氣加注到鐵水之中,而傾動可以讓鐵水更加充分的和空氣燃燒。

這一步的改良,西山煤局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從王崇古提領西山煤局開始,就一直在進行改進,終於可以在基本保障工匠安全的前提下,批量得到大量的熟鐵。

熟鐵的碳含量極低,所以很軟很軟,因為在攪拌時鐵水中的碳已經燒光了。

到了這一步,大明皇帝禦用甲胄,進入了純手動打造的階段,通過大量的人工鍛打,將熟鐵之中的雜質排除,加熱鍛打,反反複複,而後開始用各種手段滲碳,最奢侈的辦法就是將【反複鍛打去除雜質的熟鐵】放入大量的鹽和碳粉之後燒熔,將沒有太多雜質的熟鐵扔進去煮上兩天兩夜,一塊【勻質鋼板】就製造完成了,進而從鋼板打造成皇帝用的明光甲。

無論是人工,還是鹽熔,都太過於昂貴了,根本無法進行量產,彆說武裝京營,就是陛下的緹騎都無法全部列裝。

工藝需要改良,參考大明‘鋼針’製造的過程,王崇古帶領西山煤局進行了工藝改良。

大量雜質的熟鐵,要用水力鍛錘,富有雜質的熟鐵經過了加熱後,被扔到了臼裡麵,無法進行複雜精密加工的水力鍛錘,麻木的在水力之下,不斷的抬起落下,將熟鐵中的雜質鍛除,這一步用水力鍛錘的原因是,粗糙但充沛且廉價的動力。

這些沒有多少雜質的熟鐵,再次加熱燒到通紅的時候,經過了兩個大鋼輥做成的輥壓機中過一遍,這是因為壓印銀幣,大明對於輥壓技術有了更多的突破,經過了輥壓,沒有雜質的熟鐵,變成了【厚薄均勻的熟鐵板】。

薄厚均勻的熟鐵板,從水力鍛錘工坊,轉入了模型工坊,這一步隻需要模壓就是,而後匠人們修好邊角,一個【徒有虛表的鐵渾甲胚胎】就做好了。

熟鐵質地柔軟,強度極差,全熟鐵的甲胄,沒人能穿的動,力拔山兮的李如鬆,穿著全熟鐵製造的鐵渾甲,也無法作戰。

和手工鍛造明光甲一樣,徒有虛表的胚胎同樣需要滲碳。

一塊塊的鐵渾甲胚胎撒上碳粉,丟入土窯之中,土窯在猛烈加熱之後,開始閉窯,這是鋼針的燜鋼法(天工開物有載),一排排的鐵渾甲胚胎在高溫密閉沒有氧氣的窯內,和碳粉進行充分的滲透後,得到了【滲碳均勻且表麵滲碳良好的鐵渾甲胚胎】。

到了這一步,鐵渾甲依舊是胚胎,它還是柔軟熟鐵,沒有防禦力的同時,還十分容易變形,這需要經過淬火,淬火分為了油淬和水淬,在劇烈的熱脹冷縮之下,鐵渾甲的胚胎會劇烈變形,導致無法使用。

變形問題需要解決,鐵渾甲的胚胎加熱,會放入鐵撐,通紅的鐵渾甲胚胎進入冷油之中,在劇烈的熱脹冷縮之下,鐵會猛烈收縮形成致密晶體,這也是滲碳的意義所在,碳原子可以在這個收縮結晶的過程中,形成晶核,而熟鐵淬火強度不會有太多提升也是如此原因。

【初具防禦力的熟鐵滲碳板甲】就做好了,這個時候,仍然不能穿,因為淬火之後的鐵渾甲變硬了,但也變脆了,麵對一百斤以上的強弓和火銃的時候,脆的跟張紙一樣不是形容詞而是事實。

下一步便是回火,要做的也很簡單,再次放入土窯裡,高溫封閉沒有氧氣的窯,可以將致密的結晶稍微解凍之後,就得到了【滲碳均勻、滲碳良好、經過良好淬火且回火修正的鐵渾甲】。

這種鐵渾甲本質上,它仍然不是鋼,是熟鐵,因為鐵渾甲各部分的碳含量並不相同,防禦力是遠不如純鋼製造的明光甲,並且重量更大。

想要得到質地均勻的鋼板,當下的大明隻能依靠強九族羈絆的工匠們純手工製造。

這種鐵渾甲是批量製造的不可能量身打造,所以它其實很不合身,軍兵使用上是有一定的困難,但在萬曆九年這個時間,可以十分確切的說:這就是鋼甲!

彆說北虜,大明京營也是三分之一有這樣的鐵渾甲,防禦力已經是當下生產力之下的極限了。

騎營的鐵渾甲是特製的半身甲和胸甲,李如鬆穿的甲胄是和大明皇帝同款的明光甲。

王崇古是《天下困於兼並紓困流氓疏》官廠團造法的發起者,同樣他帶領的毛呢官廠的盈利用於給京營發餉,西山煤局的煤鋼聯營,負責製造大明京營所需要的甲胄、火銃、戰車等軍備。

王崇古在積極改進鹽熔滲碳,爭取讓批量製造的製式鐵渾甲在防禦力和重量上,接近於皇帝禦用的明光甲,這很難,但這八年的時間裡,王崇古一直在親自督促工藝的改良,相比較當初叮叮當當的敲鍛,現在大明鐵渾甲的造價已經降低了一半,這是流水線生產的優勢,防禦力不變的情況下,一副全身鐵渾甲的重量從四十四斤,降低到了三十七斤。

李如鬆帶領的騎營全部裝備了鐵渾半身甲,每人擁有三匹戰馬,而且每一匹戰馬都是精挑細選,優中選優的良駒,並且每一匹戰馬都是用豆糧、草料一起喂養,過冬也不會減膘,每一人都裝配火銃,手銃和騎銃。

騎營,大明真正的氪金戰士!渾身上下都閃爍著令人側目、真金白銀的光芒!

中原的甲胄就跟草原的馬匹一樣,除了打仗之外一無是處,而且民間禁甲,在北元朝廷逃亡之後,北元朝廷徹底失去了回回工匠,也沒有了穩定的燃料供應和鐵礦供應,再加上大明自洪武年間以來的禁運政策,草原上連鐵鍋都少之又少,甲胄更是少得可憐。

隆慶議和後,草原的確有了鐵鍋,但從鐵鍋變成鐵甲,難道指望北虜用牛糞去燒鍛?

所以草原人是真正的血肉之軀,有副皮甲就不錯了。

董狐狸通過重金購買的千裡鏡,看到了李如鬆的身影,看著李如鬆身上的甲胄、身下的良駒,一時間陷入了兩個疑問。

第一個問題是:到底誰特麼的才是草原人!一個騎兵居然有三匹戰馬,那可是戰馬,又不是駑馬!

第二個問題就是:自己設置的陷阱,真的在引君入甕,還是在作繭自縛?

直到親眼看到李如鬆和他帶領的騎營之後,董狐狸才明白了察罕淖爾的絕望,察罕淖爾麵對的是什麼怪物。

董狐狸看到了李如鬆的身影,同樣李如鬆也發現了董狐狸布置的陷阱,十幾人的斥候在草原上奔馳著進入了山坳,這是武川通往板升城的山,名叫翁觀山,是必經之路。

李如鬆觀的位置無法觀察到這個山坳的情況,但這裡非常非常容易設伏,兩邊是丘陵的緩坡,一旦敵人從緩坡上衝了下來,李如鬆和他帶著的十二個親衛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少將軍,咱們是不是謹慎一些?”一個親衛顯然也觀察到了這一情況,這十幾個斥候,有點像誘餌。

李如鬆勒馬,點頭說道:“你說得對。”

通過墩台遠侯的情報,來犯的人是董狐狸,董狐狸在密雲殺了湯克寬,就是用的這個誘敵深入的法子,而當初徐達在嶺北之戰的敗北,同樣是因為孤軍深入,李如鬆牢記戚繼光告訴他的那句話,前鋒打贏了勝利的天平會傾斜七成,前鋒敗了,就是兵敗如山倒。

這個位置如此的關鍵,他的裝備如此的優良,他是瘋,不是傻。

“董狐狸想要詐我,在這地方設伏,我便將計就計,在這裡跟他耍耍。”李如鬆帶著十幾個親衛開始驅馬向前,但是遲遲不進入劣勢地形,就這麼在陷阱的附近,繞來繞去,不斷的觀察著,越觀察李如鬆越是確認,這裡設置了埋伏。

董狐狸看到這一幕,心裡就像是狐狸在撓一樣,這個時候就到了比拚定力的時候,李如鬆不走,還在試探,董狐狸為了一擊必殺,隻能忍住內心深處的蠢蠢欲動。

“上當了!”董狐狸忽然警覺,因為他聽到了馬蹄聲,隱隱約約的馬蹄聲,讓董狐狸意識到了,這個奸詐的李如鬆早就識破了他的計謀,故意逗留,就是為了等待援軍。

董狐狸不是沒有想過會被反製,但是獨屬於草原的快速反應和快速機動,突然出現在了大明軍身上,讓他完全沒有反應過來,當大明鐵騎出現在視野之中時,董狐狸知道,自己中計了。

大明的鐵騎沒有步入陷阱之中,而是選擇了迂回,董狐狸埋伏了兩千人,完全暴露了出來,一場埋伏變成了遭遇戰,董狐狸強壓了內心的恐懼開始指揮,剛剛接戰,就陷入了劣勢之中。

大明的鐵騎,京堂勇士、氪金戰士在遊龍。

確切的說,大明騎兵仗著火銃的射程和殺傷力,並不打算正麵接觸,騎營每一騎都太過於昂貴了,李如鬆發現了‘排隊槍斃’的殺傷力後,選擇了遠程作戰,往前數三百年,這是草原的絕招,騎射,不接觸的情況下,最大的擊殺擊傷敵軍,等到敵人士氣崩潰後,再進行衝鋒。

草原還沒有進入雨季,硝煙在戰場上彌漫,火藥的爆鳴聲如同催命符一樣,每次的齊射都會有無數草原勇士被鉛子炸出一片片的血花,而草原人的箭矢,完全無法射中敵人。

朱翊鈞習武,他現在開不了一百二十斤的虎力弓,但能開得動一百斤以上的強弓,但在騎馬的時候,他隻能用六十斤的軟弓,戚繼光說騎射在戰場上作用不大,是因為戰場環境在火器加入之後已經發生了改變。

草原人的反曲弓也就是六七十斤,火銃的有效殺傷射程遠高於弓箭,大明的騎營在一次次的齊射中,收割著董狐狸帳下勇士的性命。

董狐狸開始下令兒郎們盯著火銃進行衝鋒,希望咬住敵人,但他部下的馬匹,本就不完全都是戰馬,而且過完了嚴冬後,因為戰爭的陰霾,人馬皆是骨瘦如柴,無論是爆發力還是耐力,都不如騎營的騎兵。

在不知不覺中,董狐狸沒有發現,戰場已經發生了一些轉移,兩個丘陵的山坳,從大明軍衝擊敵陣,變成了敵軍衝擊大明所在丘陵。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