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統計數字(2 / 2)

蘇廚 二子從周 5315 字 8個月前

根據統計,宋朝在熙寧初年,國家財政收入為一億兩千萬貫。

其中國家地畝四百五十萬頃,丁農兩稅收入為五千萬貫,商稅三千萬貫,其餘四千萬貫是朝廷和皇室專營酒曲鹽茶銅鐵等收益。

在此之前,這些收入全部算作國家財政收入,其中兩稅還多是糧食、馬料、絲麻等折算而成。

支出方麵,由於四冗之故,加上連年的戰爭、災荒、朝廷臃腫,黃河泛濫,一億兩千萬貫根本留不住,最好的年成盈餘七百萬貫,而其後一般都會跟上兩三年的赤字,讓國庫越來越空。

到了元祐元年,情勢大為好轉,國家地畝增加到了八百五十萬頃。

但是丁農二稅並沒有翻番,這是因為南海、寧夏等地的農業優惠政策,以及給以前的青苗、市易、常平諸法買單,該免的儘數罷免,所以兩稅隻增加到了七千五百萬貫。

但是商稅卻獲得了可喜的增長,除了各地工商大興,海貿大興外,還有四通商號這個龐然大物的拆解,讓宗室產業也納入到了朝廷征稅的對象當中。

大宋到今天,光商稅就高達一億貫,遠遠超過了農稅,丁稅,成為大宋第一大稅種。

其中幾處市舶司的貢獻就高達六千萬貫之巨,外貿出口行業,又成了商稅裡邊的大宗。

除去這些,其實還有皇室產業資產的盈利,這部分收益也非常可觀。

如果按照以往的計算方法,將這些也納入國家收入的話,妥妥突破兩億貫。

不過李常給皇家留了麵子,隻將誰都瞞不住的那部分,就是朝廷和內庫平分的東勝洲收益納入統計,做成一千五百萬貫。

因此總算起來,國家收入如今已經到了一億九千萬貫之巨。

不過支出方麵卻並沒有什麼結餘,根據蘇油的安排,趙宋家天下,內庫的收入雖然不納入國家統計,但是蘇油從高滔滔那裡要來了一條保證,就是內庫必須常年保持六千萬貫的國家風險撥備,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作為應急基金。

這六千萬貫算是給國家經濟保底之用,平時堅決不能動,剩下的的才能作為皇家產業的投資資金。

同樣的,戶部也必須常年保證四千萬貫的“庫底”,作為應急之需,其餘的量入為出,略有盈餘就好。

財政是一個流通循環的過程,全壓在家裡隻能長黴,毫無用處。

而這兩個底庫如今早就滿了,這還沒算作為戰爭撥備的封樁庫、元豐庫。

所以這一億九千萬貫,基本也留不下,但是用處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新軍是一頭吞金的猛獸,大宋的軍人,在熙寧年間,將亂七八糟的廂軍、州軍、義勇、鄉弓手、巡檢、鹽丁庫丁蠻夷蕃軍等都算上,高達兩百萬之多。

現在這些亂七八糟的“軍隊”基本都被裁撤完畢,變成了生產力量,大宋隻保留了新舊兩種職業軍隊,人數減少了到了四十萬。

不過軍費依舊高達五千萬貫,其中新軍裝備馬匹就花了一千萬貫,剩下的還有造船造槍炮,以及新舊軍俸祿。

這裡也能看出兩軍待遇的差彆。

剩下的支出裡邊,有一千萬貫的官吏俸祿,一千萬貫的宗室補貼,以及三百萬貫新增的折衝府的警察薪俸。

剩下的一億一千萬貫,朝廷要拿去維護各地官府,修路、防河、開水利、築城、建學校、彌補倉庫損耗、維護漕運、救災、賑濟、開礦、通海、賞賜蕃夷等諸多方麵。

這裡邊很多方麵都是有良性產出效應的,財政支出結構已經發生了徹底改變。

雖然同樣是支出,但是元祐年的國家財政支出,和熙寧年的國家財政支出,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在收入實物構成方麵也出現了極大的調優,大宋解決了錢荒之弊後,這些收入除了糧食部分保持不變,更多的以貨幣形式體現,也是這次統計預算的亮點。

有了充足的貨幣流通供應,“丁銀入地”這項政策才能有根基和土壤,否則就會如在明朝那般,淪為害民之政。

現在已經有了可行的曙光。

這還隻是金字塔的最上層,民間財富從元豐改製後開始積累,遠遠大於這個賬麵數目。

皇宋銀行財務報告顯示,如今大宋流通的寶鈔,已經高達五億貫,舶來錢高達一億貫。

趙顥在經濟學院提出了一個設想,就是銅本位應當淘汰,將庫銅用於國家建設,轉而收納金銀,以金銀本位代替銅本位。,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