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汴京傳說得腥風血雨,什麼七十歲的老頭都不放過,嚇得蘇油殿試一結束趕緊溜到這裡來。
不是要捉婿嗎?我送貨上門了,你們可要把我保護好,彆讓彆家捉了去喔……
石老太君自然是既開心又得意,石富那小子實在是有眼光!早早給薇兒安排下這門親事!
進士郎君!不是童子科的!是正牌進士小郎君,有宋百年都是稀罕物!
官家接下來要賜宴瓊林,進士最年輕者,要負責取金花與新科進士們佩戴,這叫“探花郎”。
小油如今剛過十四,沒有再能比他小的,小蘇探花這個名頭,已經是鐵打的了!
蘇油放鬆了,試官們卻緊張了起來。
為了防止作弊,收卷之後,考生名字就會被糊上,這道程序叫彌封。
彌封後的試卷,隻以字號相稱。
負責接待考官的內廷機構,正是禦藥院。
官家非常重視科舉,先是親筆寫了“文儒”二字,命內臣送過來,然後還要時常過來指導工作。
趙忭也是閱卷之一,如今正在考校所改卷子。
不過他改不了進士卷,進士卷太難,一般由前兩科的進士們參與,要不就是大文儒。
像他這種經義都有些丟荒的,隻得改改明經、明法等科目的卷子。
蘇油在禦藥局也算是小有名聲,溫病三寶讓禦藥局立了一次大功勞。
趙抃聽著兩位內官談論到蘇油,不由得好笑,搖了搖頭。
這孩子,隻要留心,似乎走到哪裡都能聽見他的名字。
……
殿試正式閱卷有三次,初考官看一遍,排一個名次。
複考官再看一遍,也排一個名次。
接下來詳定官審核一遍,然後參考初考官和複考官的意見,確定出正式的名次。
三審之後,再把排名靠前的卷子拿給皇帝親自過目,最後有皇帝敲定狀元、榜眼。
大宋的第三名,現在還叫榜眼。
原因很簡單,狀元之下,第二第三名一左一右,就像榜上的兩隻眼睛。
不過民間已經有以“探花”稱呼第三名的了。
三月四日,試卷進入複審階段。
從今天開始,官家天天過來關心進度了。
試卷的評分標準分為五等。
第一學識優長,辭理精純,出眾特異,無與比倫。
第二才學清通,文理周密,堪為高等。
第三藝業可采,文理俱通,可以及第。
第四藝業稍次,文理粗通。大部分試卷屬於這種。
第五等文字很差,理論不通,書法也不好,之前省試就已經被篩掉了。
每次大比,進士科名次是吵得最不可開交的。
文無第一,各有理由。
王安石審查得非常認真,看過兩審的名次,都不太滿意,居然從同等之中彆挑了一份試卷出來,置為第一,然後又挑了一份出來,置為第三。
同為祥定官的楊樂道認為這樣不太合規矩,這也太不給初審官和複審官麵子了。
王安石不以為然:“要什麼麵子?汪字卷的詩沒毛病啊,為什麼要降等?”
初審官站了出來:“汪字卷子的詩有毛病,‘梧桐衝遠韻,凰鳳萃明堂’。梧桐乃是一物,而凰鳳是兩物,下官認為失對了,因此降等。”
王安石嗤笑一聲:“‘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都忘了?為何不能以凰鳳對梧桐?梧桐春秋時本就指兩物,梧是蒼梧,又名青梧,就是今日的油桐,種子可以榨油;而桐則獨指琴桐,開紫花,一名泡桐。讀書需細。”
初審官頓時語塞,羞慚而退。
複審官又站了出來:“我降這詩的原因不是此處,而是‘海北奔夷齊,渭南迎鬻薑。’這鬻薑未知何典,或是杜撰……”
王安石哈哈大笑:“鬻薑,乃是鬻子,薑尚。薑尚不說了,鬻子姓羋名熊,是祝融氏的後代,是陸終第六個兒子季連的後裔。”
“鬻熊九十見文王。文王,武王,成王都把他當作老師。楚人以鬻熊為始祖。因此鬻薑,正好與夷齊成對。”
複審官登時滿臉通紅。
王安石環視了一圈:“文章華選,豈同兒戲?怎麼小心都不為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有疑惑,大可以開誠布公嘛。”
“設若此卷黜落,安石敢問,要是再發生前朝士子那般,以不公擊登聞鼓的事件,諸君如何自處?!”,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