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製度(2 / 2)

蘇廚 二子從周 5029 字 8個月前

隻有極少數人可以幸運地留京這叫朝升。

每走一步,還需要有五位以上的保人,這叫舉主。沒有點名聲政績,光找齊舉主都很難。

然而所有這些,才僅僅與官職掛鉤,對大宋官員來說,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差遣。

沒有差遣的官員,叫階官,又稱寄祿官:五品以下的寄祿官收入很少,基本上家裡人上了五口,在汴京生活都有些問題。

官多活少,差遣就成了稀缺資源。

到了蘇油所處這個時代,州縣出現長官缺位,具備資格的人選已經多達十位以上。

因此,能否拿到差遣,就顯得至關重要,輕官職重差遣,是大宋的官場生態。

當初以蘇油探花的成績,韓琦給了狀元及第的官職和同進士出身的差遣,蘇軾認為嚴重不公,都想去敲登聞鼓了,就是這個原因。

得到差遣,叫“窠闕”,又是好幾條途徑。

第一條路叫辟舉,一些中央部門,具有辟舉權,長官可以為本司聘任僚屬。

比如禦史台,諫院,長期需要大量新鮮的炮灰,就是個低級官員留京的好渠道,不過風險極大。

因為禦史台位卑權重,是推倒宰相的先鋒軍敢死隊,一旦失敗,慘不堪言。

而且就算成功,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裡邊那八百。

第二條路叫吏部闕,這個權利歸審官院和吏部。

一些不太重要的職位如在京庫務、寺、監丞的職位,可以通過這種渠道獲得。

但是彆去找官員請托,找小吏更加方便。因為吏部官僚選任條目過於紛繁,連長官都搞不懂,隻能倚賴胥吏來完成。

這就導致賄賂的問題非常突出,胥吏們的好機會來了。

或是曲解條文,或是修改簿籍,上下其手,徇私舞弊。

南宋“無五百千,莫近臨安。”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

第三條路叫堂除,由宰相控製的中書門下負責一些職位的安排。

這些職位都比較高級,而且堂除稟承“為官擇人”的原則,相對不泥於資格,比較靈活,宰執的個人意見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陳執中給王安石安排的群牧判官,度支判官,就是這種。

如果宰相的人品不怎麼樣,堂除會變成相臣們黨同伐異、弄權舞弊的工具。

呂夷簡,文彥博,陳執中,王安石,都因為塞親屬或者私人,遭到過猛烈的彈劾。

最後一條路,就是皇帝了。

也是兩條路。

高級、核心臣僚的任免,裁斷權則掌握在帝王手裡,即“特旨除授”,針對老臣。

而新人,隻有狀元榜眼探花,或者製舉出身,才算是天子門生。

擔任一任通判、簽判就被召回京師授予清要職務,一般都是修起居注,知製誥起步,算是前邊那堆人的預備隊。

這就是三蘇製科出來後,宋仁宗誇口說今日為子孫尋得三宰相的原因。

這兩條路,是最安全,最清要,投入產出比最高的。

有時候兩條路也是一條路,比如晏殊晏相公,自己做著宰相兼樞密使,女婿富弼做著樞密副使,要辭職宋仁宗還不同意。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了,這是玩伴加同學,戰友加基友的關係。從小到大一路陪伴刷出來的人品。

從法律文本上看,這是一套完美的製度,但是從實踐中看,這套看似頗為全麵嚴密,體現循序漸進原則,滿足了大多數官員期待公平願望,符合大宋一貫求穩風格的製度,執行起來和最後得到的效果,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兒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